饮食文化 盐与文明   》 1.玄滋素液(6)      王仁湘 Wang Renxiang

  古镇盐铺
  根据文献记载,宋初川盐年产810.66万公斤,到卓筒井出现前夕跌到400多万公斤。在卓筒井出现之后的南宋绍兴二年(1132),井盐年产量达到3000余万公斤,比卓筒井出现前夕增长6.5倍。可见卓筒井的发明,对于井盐生产来说,是一次技术上的大飞跃。
  元代盐业生产规模很大,技术也有所进步,海盐占有重要的地位。元代海盐的生产主要是煮盐方法,同时也出现了日光晒盐方法。池盐生产发生了改变,元代的池盐制法由唐时的垦畦成盐改为天然成盐。
  到了明代,海盐生产在整个盐业中居于主导地位,海盐的晒盐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盐业生产力大大提高,盐产量不断提高。
  明代盐业生产技术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井盐钻井工艺出现了明显的突破,主要表现在凿井的程序化、固井技术的提高和治井技术的初步发展这三个方面。明代井盐钻井工艺的突破,对井盐业生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丰富了宋代卓筒井工艺,而且为清代井盐钻井工艺的完善奠定了基础;既发展了钻井工艺技术,又促进了地下资源的开发和四川盐业生产的发展。
  清代盐业的较大发展是在康熙年间之后。清代的盐业开始呈现繁荣的景象。据推算,清代食盐产量最高可能突破20亿公斤。
  从制盐方法上看,清代的海盐生产有煎有晒,池盐全是晒制,而井盐则全是煎制。清代井盐的钻井技术达到前所未有的成就,大约在乾隆、嘉庆时期,在今天的四川省自贡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钻井技术。在这种钻井技术中,包括了定井位、开井口、下石圈、凿大口、下木柱、凿小眼和修治井等各种技术,已能够成功开凿深达千米的盐井和处理井下事故,以1835年海井钻深度达1001.42米为标志,确立了中国井盐钻井技术在当时世界上的领先地位。不要小看了这个深度,它不是采用现代这样的技术开凿出来的,可它的技术却为现代钻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海献宝
  大海,是盐的归宿。大海中有无尽的宝藏,盐是其中重要的一种。人类在大海的边缘,建起无数的盐田,收获着咸滋滋的宝藏。
  我们由北向南看,在中国漫长的海岸线上,古往今来,盐田里源源不断地生产着白花花的海盐。
  我国著名的海盐盐场,从北往南有辽宁的复州湾盐场,河北、天津的长芦盐区,山东的莱州湾盐场,江苏的淮盐盐场以及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的南方盐场。每年生产的海盐,可供应全国一半人口食用,还有80%作工业用盐。
  辽宁是海盐主要产区之一,为东北地区食盐主要供应基地,年产海盐300万吨左右。大连复州湾盐场于1850年建场,现已发展成为东北最大的海盐生产基地,年海盐产量占辽宁的三分之一,占大连地区的二分之一。营口盐场始建于清雍正时期(1730),营口盐色泽洁白,咸味纯浓,颗粒适宜,在清朝时曾选为贡盐。
  河北也是海盐主要产区之一,盐区位于渤海湾西岸,南起海兴县,北至秦皇岛山海关,盐田集中分布在海兴、黄骅、唐山丰南、滦南和乐亭。近300公里海岸为泥质粉沙岸段冲积平原,平坦辽阔,渗透量小,特别适宜建设盐田。海湾表层海水盐度较高,原盐单产较高。盐区气候条件优越,居于北方五大海盐产区之首,每年3~6月为制盐的黄金季节。
  河北盐区是享有盛誉的长芦盐的发源地和主要产区。早在西周时期,幽州就有鱼盐之利。春秋战国时期,燕国有鱼盐之饶而成为渤碣之间一大商业都会。西汉元封元年(前110),朝廷规划产盐场区,凡出盐多的郡县,设置盐官,掌理盐政。当时渤海郡的章武(今黄骅市旧县村)、辽西郡的海阳(今滦县)及钜鹿郡的堂阳(今新河县)三县均设有盐官,官府给予牢盆,招募民户煮盐。三盐官所辖,大体包括了以后河北盐区的基本范围。
  唐初置河北道,统辖沧、瀛、幽、平诸州,产盐称河北盐。宋代河北沧州成为宋王朝所控制的六大海盐产区之一,与辽控制下的幽、平二州盐业构成河北盐区的两个主要部分。金代河北盐业地位更为重要,成为金王朝食盐的基本产地。元统一中国后,大规模扩展河北盐业。元代设置河间都转盐运使司,所辖盐场多达22场,仅次于两浙、两淮,居第三位,是全国三大海盐产区之一。
  上一页
  [返回目录]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1.玄滋素液(1)1.玄滋素液(2)1.玄滋素液(3)1.玄滋素液(4)
1.玄滋素液(5)1.玄滋素液(6)1.玄滋素液(7)1.玄滋素液(8)
2.穿井取卤(1)2.穿井取卤(2)2.穿井取卤(3)2.穿井取卤(4)
2.穿井取卤(5)2.穿井取卤(6)2.穿井取卤(7)2.穿井取卤(8)
2.穿井取卤(9)3.煮海熬波(1)3.煮海熬波(2)3.煮海熬波(3)
4.阳光产品(1)4.阳光产品(2)4.阳光产品(3)5.造盐者:盐丁(1)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