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味至濃時即家乡   》 第6節:生炒鱔魚絲      梁實秋 Liang Shiqiu

  美國人不懂這一套。風行美國各地的“蛤羹”(clam chowder)味道不錯,裏面的番薯牛奶麥粉大概不少,稠糊糊的,很難發現其中有蛤。現在他們動起“蛤王”的腦筋來了,切碎古異德剋製作蛤羹,並且裝了罐頭,想來風味不惡。
  一九八六年五月七日臺灣一傢報紙刊出一則新聞式的廣告,標題是“深海珍品鮑魚貝——肉質鮮美好口味”。鮑魚貝的名字起得好,即是古異德剋。據說日本在一九七六年引進了鮑魚貝,而且還生吃。在臺灣好像尚未被老饕註意,也許是因為我們的美味種類已經太多了。
  貝類之中體積最小者,當推江浙産的“黃泥蠃”。這種東西我就從未見過。菁清說她從小就喜歡吃,清粥小菜經常少不了它。有一天她居然在臺北一傢店裏瞥見了一瓶瓶的黃泥蠃,像是他鄉遇故知一般,悉數買了回來。據告知這是海員偶然攜來寄售的,以後再買就買不到了。黃泥蠃小得像緑豆一般,黑不溜秋的,不起眼,裏面的那塊肉當然是小得可憐,而且鹹得很。
  生炒鱔魚絲
  鱔為我國特産。正寫是,鱔為俗字,一名曰魚。《山海經·北山經》:“姑灌之山,湖灌之水出焉,其中多魚。”鱔魚各地皆有生産,腹作黃色,故曰“黃鱔”,淺水泥塘以至稻田,到處都有。
  鱔魚的樣子有些可怕,像蛇,像水蛇,遍體無鱗,而又渾身裹着一層粘液,滑溜溜的,因此有人怕吃它。我小時看廚師宰鱔魚,印象深刻。鱔魚是放在院中大水缸裏的,鱔魚一條條在水中直立,探頭到水面吸空氣,抓它很容易,手到擒來。因為它粘,所以要用抹布裹着它才能抓得牢。用一根大鐵釘把鱔魚頭部仰着釘牢在砧板上,然後順着它的肚皮用尖刀直劃,取出髒腑,再取出脊骨,皮上粘液當然要用????搓掉。血淋淋的一道殺宰手續,看得人心驚膽戰。
  《顔氏傢訓·歸心》:“江陵劉氏,以賣鱔羹為業,後生一子,頭是鱔,以下方為人耳。”蓮池大師放生文註:“杭州湖墅於氏者,有鄰傢被盜,女送鱔魚十尾,為母問安,蓄甕中,忘之矣。一夕,夢黃衣尖帽者十人,長跪乞命,覺而疑之,卜諸術人,曰:‘當有生求放耳。’追索室內,則甕有巨鱔在焉,數之正十,大驚,放之,時萬歷九年事也。”信有因果之說,遂作放生之論。但是美味所在,放者自放,吃者自吃。
  在北方衹有河南餐館賣鱔魚。山東館沒有這一項。食客到山東館子點鱔魚,是外行。河南館作鱔魚,我最欣賞的是生炒鱔魚絲。鱔魚切絲,一兩寸長,豬油旺火爆炒,加進少許芫荽、????,不需其他任何配料。這樣炒出來的鱔魚,肉是白的,微有脆意,極可口,不失鱔魚本味。另一做法是黃燜鱔魚段,切成四方塊,加一大把整的蒜瓣進去,加醬油,燜爛,汁要濃。這樣做出來的鱔魚是酥軟的,別有風味。
  淮揚館子也善做鱔魚,其中“熗虎尾”一色極為佳美。把鱔魚切成四五寸長的寬條,像老虎尾巴一樣,上略寬,下尖細,如果全是截自鱔魚尾巴,則更妙。以沸湯煮熟之後即撈起,一條條地在碗內排列整齊,澆上預先備好麻油醬油料酒的湯汁,冷卻後,再灑上大量的搗碎了的蒜(不是蒜泥)。宜冷食。樣子有一點嚇人,但是味美。至於炒鱔糊,或加粉絲墊底名之為“軟兜帶粉”。那鱔魚雖名為炒,卻不是生炒,是煮熟之後再炒,已經十分油膩。上桌之後侍者還要手持一隻又黑又髒的搪瓷碗(希望不是漱口杯),澆上一股子沸開的油,噝啦一聲,油直冒泡,然後就有熱心人用筷子亂攪拌一陣,還有熱心人猛撒鬍椒粉。那鱔魚當中時常羼上大量筍絲、茭白絲之類,有喧賓奪主之勢。遇到這種場面,就不能不令人懷念生炒鱔魚絲了。在萬華吃海鮮,有一傢招牌大書“生炒鱔魚絲”,實際上還是熟炒。我曾問過一傢北方名館主人,為什麽不試做生炒鱔絲,他說此地沒有又粗又壯的巨鱔,切不出絲。也許他說得對,在市場裏是很難遇到夠尺寸的黃鱔。
  江浙的爆鱔過橋面,令我懷想不置。爆鱔是炸過的鱔魚條,然後用醬油燜,加相當多的糖。這種爆鱔,非常香脆,以半碟下酒,另半碟連汁倒在面上,香極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西施舌 火腿第2節:醋熘魚 烤羊肉第3節:燒鴨第4節:獅子頭
第5節:熗青蛤第6節:生炒鱔魚絲第7節:醬菜 水晶蝦餅第8節:湯包 核桃酪
第9節:鐵鍋蛋第10節:瓦塊魚 溜黃菜(1)第11節:瓦塊魚 溜黃菜(2)第12節:鍋燒雞
第13節:核桃腰 豆汁兒第14節:芙蓉雞片 烏魚錢第15節:蟹第16節:炸丸子
第17節:佛跳墻第18節:慄子 海參第19節:滿漢細點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