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评传 》 路遥十五年祭 》
第6节:第一辑历程(5)
李建军 Li Jianjun
这是我对朋友和友谊的理解。
有一回,我到医院看路遥。他问我:谷溪,你说"组织"是个什么东西?我难以回答。他说,组织是"五分钟"。我说,你瞎说甚哩?
路遥解释说:我得了"乙肝",这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疾病。省委副书记白益民来医院看过,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王巨才来医院看过。于是,比他们小的文化官员或者地方党政领导也就礼节性地到医院来看我。他们不敢和我握手,不敢在我的床边接触,连椅子也不敢坐一下,好容易熬过五分钟,撂一句话给我:路遥,有什么事,你叫小张来找我!
再也见不到他了。
我现在,喝一口水,吃一口饭,上一回卫生间,都得让别人帮忙。帮助我的人都是朋友!
这是路遥对朋友对友谊的见解。
路遥病逝之后,我老伴非常惋惜地对我说:要是不转院到西安,也许不会这么快就走人。
我说,为什么?
她说:西安的吃喝不如延安。
记得有一天上午,路遥就吃过六种饭。曹改萍送的是莲子汤,王克文送的是洋芋馇馇,还有谁送的是"抿夹",但是路遥尝上一口就不吃了。不吃饭怎么行呢?我老伴又给他煮了一小碗延川的红枣,他吃了六颗。多吃一口饭,就增加一点儿营养,也就增强一点儿抵抗病毒的能量。
在延安,路遥的朋友多,这种饭吃不对,再做另一种,变着花样让他多吃一点饭菜。西安的城市大了,人与人的关系也不像老家里这样。我觉得我老伴说得不无道理。
哎呀,我说得是不是脱题了?
(没有脱题。您正在生动、真切地向我们讲述您和路遥的友谊)
是的,朋友和友谊是一种只有开头、永远不会有结尾的主题。
1969年认识路遥,我们之间就建立了非常深厚的友谊。特别是延川时代,路遥好像是我和我的家庭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路遥忌讳与生人一起居住,很长一段时间,他和我合住一孔窑洞。有一年春节放假,年三十下午他和林达骑一辆自行车到郭家沟,只住一晚上。第二天吃饺子就和林达骑一辆自行车从郭家沟来到刘家沟我的家。按陕北风俗,大年初一是不走亲戚的。可是,路遥不管这些,而且,一来就不走了,一直要住到春节收假,我们相跟着到县城上班。
路遥病逝之后,我们之间的友谊并没有因此而中断。为了让路遥归故里,原省政法委书记、路遥生前好友霍世仁找我说这个事。他说,路遥的骨灰不能一直放西安,这个事儿咱不管谁管?铜川市政协主席张史杰不知从哪里打听到我正在西安,为了路遥的事,他打电话让我到"芷园"见他。我说,霍世仁也对我讲过类似你的想法,他说,把霍世仁接过来一起谈。那次是省政协开会,延安市政协主席冯文德,榆林市政协主席赵兴国,也都是路遥的生前好友。于是,我们五个人在芷园的客房里,召开了一个民间小会。议定:我们这个组织叫"路遥纪念馆筹委会",我们五个人都是成员,推举延大党委书记、校长申沛昌为筹委会主任。
我向申沛昌通报霍世仁、张史杰、冯文德、赵兴国和我在芷园开会的情况后,申沛昌说了两句话:办路遥的事儿,我热心;与这几个人一起共事,我放心。
省委宣传部长王巨才通过文艺处的王兰英同志为我带来口信:要我们就重新安葬路遥之事,打个报告,宣传部解决一点儿经费。
不管什么事情,都是"说来容易,做时难"。重新安葬路遥这件事情,尽管一路"绿灯",其实,做起事也非常麻烦。征求路遥亲属的意见,墓地的选择,设计和施工都非常具体。当时,我还在《延安文学》总编的岗位上。本来就是"超负荷"运转,而这些社会工作,又不能不做。记得有一次要腾出一上午的时间去延大办事,头一天晚上我加班到第二天的凌晨三点钟。
我感谢许多朋友对我的信任。我觉得一个人能够为别人做一些事情也是愉快的。我这个人,一辈子不说吃亏,不说吃苦,不说委屈……我曾在一首"致老妻和孩子们"的诗中写道: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新世界出版社 |
|
|
第1节:人们为什么怀念路遥(代序) | 第2节:第一辑历程(1) | 第3节:第一辑历程(2) | 第4节:第一辑历程(3) | 第5节:第一辑历程(4) | 第6节:第一辑历程(5) | 第7节:第一辑历程(6) | 第8节:第一辑历程(7) | 第9节:第一辑历程(8) | 第10节:第一辑历程(9) | 第11节:第一辑历程(10) | 第12节:第一辑历程(11) | 第13节:第一辑历程(12) | 第14节:第一辑历程(13) | 第15节:第一辑历程(14) | 第16节:第一辑历程(15) | 第17节:第一辑历程(16) | 第18节:第一辑历程(17) | 第19节:第一辑历程(18) | 第20节:第一辑历程(19) | 第21节:第一辑历程(20) | 第22节:第一辑历程(21) | 第23节:第一辑历程(22) | 第24节:第一辑历程(23)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