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文化 》 文化遺産的歷史回眸:後望書 》
一、潼關:天下第一關的毀滅(3)
朱幼棣 Zhu Youdi
潼關城的選址,正是基於對自然規律、對黃河水文和河水流量變化的深刻認識。潼關河𠔌狹窄,黃河河床主槽汛期衝刷下降,流量加大,枯水季節回淤升高。人、古城和大河,在這裏奇跡般保持了協調和動態的平衡。
風景在奔涌狂放的大河與山巒的影像中復活。
現在社會上的人,在墻上胡亂塗抹的大多是小廣告或者下作的語言。古人題詩可是真的在粉壁上揮毫,是很有文化的。唐代詩人崔顥的《題黃鶴樓》是千古流傳的名篇。逆旅潼關時,夜晚崔顥曾到驛館南邊繁華的西街上遊逛,聽聽各地商賈乃至鬍商的話語,買點小吃喝盅茶,南腔北調,使他感到無比親切。崔顥回到驛館後,揮筆寫下《題潼關樓》,其詩靈動而神采飛揚:
“山勢雄三輔,關門扼九州;川從陝路去,河繞華陰流。”
唐詩故事中,諸詩人皆在黃鶴樓上題詩,有一點同題小說或作文大賽的味道。——當年李白雲遊到黃鶴樓,欲要題詩,喟然長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像李白這樣的大傢,也衹好搖頭擱筆。
潼關是一座詩城。不比黃鶴樓,潼關是一座城,還有雄關古道,高山大河,可寫的題材豐富,古往今來,留下的名篇十分可觀,如果一一整理出來,可以出一本詩集。
黃鶴樓毀了可以再建。
可是,潼關呢,是誰毀滅的?又為了什麽?能不能重建?
在唐代繁華至極的新疆交河,如今僅存依稀可辨的斷墻頽垣。趁潼關這座當代交河尚有殘跡可考的時候,我寫下了一些研究筆記。
姚雪垠自述寫作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時,曾經過周密的考證。他的小說開篇就是“潼關大戰”。他說,“小而險要的潼關城”,“沒有北門,衹有東門、西門、南門和上南門”。我去潼關前,又翻了翻這部書。如果沒有北門,從風陵渡上岸後如何進城?到實地一看,出入太大——這不能不使我對他“周密考證”的真實性産生懷疑。
古潼關其實有九大關樓。形狀和朝嚮奇特的甕城、城門、箭樓,成了潼關古城的一大特色。
東門朝東北,東門外的大路從黃河邊和高崖下通過。西門嚮南,南門嚮東南,都是依據獨特地勢特別設計的。潼關是有北門的,衹是潼關的北門嚮西北,在北水關附近。我出了北門,便看到了黃河最古老的渡口風陵渡。那裏有一間小店,我和小店老闆聊了一會兒。生意很清淡,渡口空曠無人。
我不能不驚訝於古代建築師的智慧。潼關北門依據地勢的獨特設計,增大了對攻城軍隊的射殺範圍,同時又使敵人無法在狹小的門前三角地帶大量集結——如果北門尚存,在這裏眺望黃河,該是多好的風景啊!
潼關城北靠黃河天險,環城東南三面皆依山高築,使敵軍無法形成合圍。潼關不同於其他古城,城內不僅有繁榮的市街和店鋪,還有田園景緻。穿城而過的潼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有成片肥沃的軍田生産小麥𠔌子,城市即使被圍困時,也不會陷入彈盡糧絶的境地。
最為奇特的恐怕要數乾隆題寫“第一關”的金陡關了。
金陡關不在潼關城,而在潼關城東三裏處,是一座磚築的高大孤立的城堡。它的北面是滔滔黃河,南面是高聳的牛頭塬,進潼關的大路就從這裏通過,為潼關的門戶。入“第一關”後始見潼關東門。進潼關的大路被擠在高塬與黃河之間,而且地形極險,道路狹窄,“僅容單車”——這也是出於軍事上的需要。這條險路長達五裏,被稱為“五裏暗門”,易於伏兵。唐代詩人杜甫曾在《潼關吏》中這樣描述潼關東門外的險要:“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潼關古城確實是我國古代的建築和軍事藝術的結晶。
那位縣委副書記說,他有多次機會升遷,但實在不願離開古潼關,他一生的心願就是想修復潼關古城。破壞一座古城衹要幾年,修復可能要十幾年幾十年,也可能根本沒人重視,修不起來。而有的,可能已經永遠失去了。像馬超刺曹槐,砍伐後衹留下一個樹樁,像一個歷史的句號。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中信出版社 |
|
|
為了前瞻的回顧 | 序2 絶種·絶跡·絶唱(1) | 序2 絶種·絶跡·絶唱(2) | 一、潼關:天下第一關的毀滅(1) | 一、潼關:天下第一關的毀滅(2) | 一、潼關:天下第一關的毀滅(3) | 一、潼關:天下第一關的毀滅(4) | 一、潼關:天下第一關的毀滅(5) | 二、尋找峽𠔌與陝州(1) | 二、尋找峽𠔌與陝州(2) | 三、永遠消失的唐中都(1) | 三、永遠消失的唐中都(2) | 三、永遠消失的唐中都(3) | 四、在水利學名詞的背後(1) | 四、在水利學名詞的背後(2) | 四、在水利學名詞的背後(3) | 五、聳立在莊稼地上的現代樓閣 | 一、文津街國傢圖書館的啓示(1) | 一、文津街國傢圖書館的啓示(2) | 一、文津街國傢圖書館的啓示(3) | 二、回望長安街上的風景:緑島、雙塔與牌樓(1) | 二、回望長安街上的風景:緑島、雙塔與牌樓(2) | 二、回望長安街上的風景:緑島、雙塔與牌樓(3) | 二、回望長安街上的風景:緑島、雙塔與牌樓(4)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