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史 》 權與血—明帝國官場政治 》
《朱元璋與鬍藍黨》(6)
樊樹志 Fan Shuzhi
朱元璋對親信存有二心,連視為張良的劉基也不放過,卻輕信鬍惟庸,聽任他鬍作非為,又把責任推得一幹二淨。憑他的權力威望,“鬍傢結黨”他真的“說不倒”嗎?後來終於對鬍惟庸下手,其實也是對親信存有二心的邏輯發展。
鬍惟庸的專斷獨行,使相權與皇權的衝突明朗化了。鬍惟庸之前,李善長小心謹慎,徐達經常帶兵在外,汪廣洋衹知飲酒吟詩,相權與皇權的矛盾不甚明顯。鬍惟庸為相七年,
大權獨攬,使朱元璋覺得大權旁落,除了剪除別無選擇。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宣佈以“擅權植黨”罪處死鬍惟庸。以“擅權植黨”罪處死鬍惟庸綽綽有餘,要以它來羅織一個“鬍黨”,株連一大批功臣宿將,卻未免牽強附會。為了把罪網羅織得更大,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在鬍惟庸死後,他的罪狀逐步升級,顯然醉翁之意不在酒,是要置那些“鬍黨”於死地。明代的心腹大患是“北虜南倭”,由此着手製造罪狀最具殺傷力,於是乎鬍惟庸死後罪狀升級為“通倭通虜”,用它來株連開國元勳。平心而論,鬍惟庸的被殺完全是咎由自取,但受鬍惟庸牽連被殺的大批功臣完全是無辜的。鬍案實際上成為朱元璋整肅功臣的藉口,凡是他認為心懷怨望的,行為跋扈的大臣,都被加上“鬍黨”的罪名,處死抄傢。
洪武二十三年,即鬍惟庸被殺十年之後,罪狀又升級為“謀反”。朱元璋唆使親信精心策劃,唆使李善長的傢奴盧仲謙無中生有地告發李善長與鬍惟庸往來勾結,串通謀反。看得出來,朱元璋要藉此除掉李善長,他冠冕堂皇地說:“(李)善長元勳國戚,知逆謀不發”,“狐疑觀望懷兩端,大逆不道”。這當然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七十七歲的李善長及其一門七十餘人被殺,純屬冤案一樁。一年以後,解縉上疏為其申冤,他起草的《論韓國公冤事狀》,由郎中王國用冒死呈上,大意是:李善長為陛下打天下,是第一勳臣,假使幫鬍惟庸成事,也不過如此,況且他已經年邁,根本沒有精力再折騰,何苦如此!朱元璋看了以後,無話可說,可見他也默認是枉殺。
與此同時,朱元璋又策劃陸仲亨的傢奴告發陸仲亨與唐勝宗、費聚、趙雄三名侯爵,串通鬍惟庸。“共謀不軌”。一嘲肅清逆黨”的政治運動鋪天蓋地而來,株連被殺的功臣及其傢屬共計達三萬餘人。為了平服人心,朱元璋特地頒布《昭示姦黨錄》,株連蔓延達數年之久。連一嚮與鬍惟庸關係疏遠的“浙東四先生”也未能幸免,葉 以“鬍黨”被殺,宋濂的孫子宋慎也牽連被殺,宋濂本人則貶死於四川茅州。
後世史傢對鬍惟庸黨案頗持懷疑態度。王世貞就對鬍惟庸“謀反”之說表示難以相信:
談遷說得更加明確:“惟庸非叛也”,乃“積疑成獄”,可謂一語道破。
藍王黨案也是如此。藍玉是開平王常遇春的妻弟(小舅子),在常遇春麾下勇敢殺敵,所嚮披靡,堪稱常勝將軍,戰功顯赫。洪武二十年升為大將軍,兩年後進封諒國公。皇恩浩蕩之下,藍玉忘乎所以,驕橫跋扈,使朱元璋感受到了將權與皇權的衝突。於是 除的網羅正在悄悄逼近。洪武二十六年,錦衣衛指揮蔣獻誣告藍玉“謀反”,說他與景川侯曹震等公侯企圖趁朱元璋出宮舉行“藉田”儀式時,發動兵變。裝模作樣審訊的結果,連坐族誅達一萬五千人,把打天下的將領幾乎一網打荊為了顯得名正言順,朱元璋特地下手詔,頒布《逆臣錄》,其中包括一公、十三侯、二伯。
從保留下來的《逆臣錄》可以一眼看出,當時羅織罪狀的伎倆實在拙劣得很。陳四益《羅織的證據》一文對此嘲諷道:由於審訊者心思不夠細密,留下了許多破綻。比如,一個名叫蔣富的招承,說是藍玉出徵回來,請他吃酒,在酒席間,藍玉對他說:“老蔣,你是我的舊人,我有句話和你說知,是必休要走了消息。如今我要謀大事,已與衆頭目每都商量定了,你回去到傢打聽着,若下手時,你便來討分曉,久後也擡舉你一步。”這個“老蔣”是誰呢?
衹是藍玉傢一個打漁網戶。另有一名叫張仁孫的供道,說是因為出徵回傢,前去拜見,藍玉對他們說,要成大事,要張仁孫等各置軍器,聽候接應,如日後事成時都與大官人做。這個張仁孫是誰呢?當初衹是鄉裏一個染匠。藍玉如果真想謀逆,自然應當十分謹慎,這樣殺頭滅族的事情,哪裏有見人就說的道理?何況還是些無足輕重的打魚網戶和染匠。僅此一點,這些口供的可靠性就大可懷疑。《逆臣錄》是如此這般炮製出來的,目前已經散佚的《昭示姦黨錄》可信性也就可想而知了。
開國第一功臣徐達因為一嚮反對鬍惟庸,所以無法牽連進“鬍黨”,他死時藍玉黨案還沒有爆發,當然與“藍黨”無關,但是他也沒有幸免。洪武十八年他患上了極為兇險的背疽,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朱元璋與鬍藍黨》(1) | 《朱元璋與鬍藍黨》(2) | 《朱元璋與鬍藍黨》(3) | 《朱元璋與鬍藍黨》(4) | 《朱元璋與鬍藍黨》(5) | 《朱元璋與鬍藍黨》(6) | 《朱元璋與鬍藍黨》(7) | 《張居正》(1) | 《張居正》(2) | 《張居正》(3) | 《宮閨大案》(1) | 《宮閨大案》(2) | 《宮閨大案》(3) | 《宮閨大案》(4) | 《宮閨大案》(5) | 《宮閨大案》(6) | 《宮閨大案》(7) | 《宮閨大案》(8) | 《宮閨大案》(9) | 《宮閨大案》(10) | 《九千九百歲的遍地生祠》(1) | 《九千九百歲的遍地生祠》(2) | 《九千九百歲的遍地生祠》(3) | 《錢謙益馬士英》(1)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