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记录 一個關於承諾的感人故事:三杯茶   》 三杯茶 第一部分(6)      葛瑞格·摩頓森 Greg Mortenson    大衛·奧利佛·瑞林 David Oliver Relin

  最後,在兩公裏開外,冰川中突起的圓石上出現一個人影。摩頓森大聲喊叫,但他的聲音無法傳那麽遠。不一會兒,人影消失了。接着又出現在距離更近些的圓石上。摩頓森使出吃奶的力氣放聲大吼,那人陡地回頭轉嚮他,然後立刻爬下圓石,消失在他的視野中。摩頓森站在冰川中央,置身於墓碑般林立的圓石間,灰色服裝滿是塵泥,這樣的地點、這樣的穿着實在難被發現。
  摩頓森已經跑不動了,衹能氣喘籲籲、衝衝撞撞地走嚮那人最後一次出現的位置。每隔幾分鐘他就放聲大喊,聲音大得每次都把自己嚇一跳。終於,那人出現了,站在一道巨大冰縫的對岸,臉上的笑容仿佛比裂縫還寬。那是穆札佛,他身上還背着摩頓森巨大的背包,襯得他身形越發瘦小。他找到冰縫最窄的地方,背着四十多公斤重的背包輕鬆躍過來。
  “吉瑞剋先生,吉瑞剋先生!”穆札佛大叫着,扔下背包抱住了摩頓森。像許多高山協作一樣,他發不準“葛瑞格”的音。“安拉乎艾剋拜爾(神是偉大的)!感謝安拉,你還活着!”
  摩頓森被他充沛的力氣弄得彎腰踉蹌,喘不過氣來——穆札佛可是比他足足矮一頭,年紀卻大上二十歲呢。
  穆札佛放開摩頓森,開心地拍着他的背。不知是被拍下來的塵土嗆到,還是穆札佛的手勁兒太大,摩頓森開始咳嗽,咳到整個身子都彎了下去還是停不下來。
  “茶,吉瑞剋先生。”穆札佛打量着摩頓森孱弱的身體,想出了辦法。“茶能給你力氣!”穆札佛把摩頓森帶到一個風吹不到的小洞穴,扯下兩把綁在背包上的山艾草,又從褪色的、肥大的衝鋒衣口袋裏,翻出打火機、小鍋和????,準備煮茶。他在巴托羅冰川做過幾百次嚮導,連這件衝鋒衣也是其中一次在路上撿到的,他知道這時候該做什麽。
  摩頓森第一次見到穆札佛?阿裏,是跟達斯尼一起離開喬戈裏峰的四個小時後。為了去看達斯尼追求了整個夏天的墨西哥女登山隊員,他們徒步去了五公裏外的布洛阿特峰大本營。原本衹要四十五分鐘的路程,他們艱難跋涉了四個小時——他們無法想象,接下來該怎麽背着全副裝備徒步一百多公裏出山。
  當時,穆札佛和他的朋友雅古剛為墨西哥登山隊做完協作,正準備離開巴托羅冰川回傢,兩人都沒有負重。他們願意幫摩頓森和達斯尼背包回艾斯科裏村,一天衹要四美金。兩個美國人高興地同意了,雖然手邊剩下的盧比不多,兩人仍計劃着下山後多給他們一些酬勞。
  穆札佛是巴爾蒂族人,他們世代居住在巴爾蒂斯坦——巴基斯坦北部最貧瘠的山區。他們體型瘦小,卻耐力驚人,在人煙稀少的高海拔地區具有卓越的生存能力。
  意大利登山隊成員法斯可?馬瑞尼,1958年成功首登加舒爾布魯木IV峰時,就對巴爾蒂人又愛又怕。他為記錄這趟旅程撰寫的《喀喇昆侖山:攀登加舒爾布魯木IV峰》一書,讀起來一點也不像登頂成功者的回憶錄,倒像是闡述巴爾蒂人生活方式的學術論文。
  “他們耍花招、愛抱怨,會讓人沮喪到受不了的地步。除了身上經常帶着惡臭,還有明顯的土匪味。”馬瑞尼寫道,“但撇開他們的粗野不談,你會發現,他們工作起來非常忠實,精神力超強,體格也很強壯。更重要的是,即使在最睏難的情況下,他們也能忍受極大的痛苦和疲憊。這些雙腿細瘦的小個子,天天背着四十公斤的重物在山裏來去自如,不像外地人什麽東西都沒帶,走山路前還要猶豫再三。”
  穆札佛蹲在洞裏,用力吹着點燃的山艾草,直到火勢穩定。他長得粗獷英俊,但脫落的牙齒和終年日曬造成的幹皺皮膚,讓他看起來比五十多歲的實際年齡更顯蒼老。他開始動手準備“白玉茶”,這是巴爾蒂人日常飲食必備的一種鹹奶茶。先把緑茶放進已經發黑的錫鍋裏煮,加上????、小蘇打和羊奶,然後他仔細颳下一塊“瑪爾”,也就是巴爾蒂人視為至高珍品的陳年臭酥油,再用不太幹淨的食指攪拌茶和酥油。
  摩頓森緊張地看着。剛到巴基斯坦時他就聞過“白玉茶”的氣味。那種味道簡直“比法國人發明的最可怕的奶酪還要臭”,他總編造各種理由不去喝它。

    黄玉华, 严冬冬 編譯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吉林文史出版社
三杯茶 第一部分(1)三杯茶 第一部分(2)三杯茶 第一部分(3)三杯茶 第一部分(4)
三杯茶 第一部分(5)三杯茶 第一部分(6)三杯茶 第一部分(7)三杯茶 第一部分(8)
三杯茶 第一部分(9)三杯茶 第一部分(10)三杯茶 第一部分(11)三杯茶 第一部分(12)
三杯茶 第一部分(13)三杯茶 第一部分(14)三杯茶 第一部分(15)三杯茶 第二部分(1)
三杯茶 第二部分(2)三杯茶 第二部分(3)三杯茶 第二部分(4)三杯茶 第二部分(5)
三杯茶 第二部分(6)三杯茶 第二部分(7)三杯茶 第二部分(8)三杯茶 第二部分(9)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