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思考 文學死了嗎:又一本獻給多蘿西的書   》 第6節:文學作為文字的某種運用(1)      J·希利斯·米勒 J.Hillis Miller

  但也有一些形式上的特點,讓任何居於西方文化中的人都能斷定,“這是一部小說”或“這是一首詩”或“這是個劇本”。標題頁、印刷形式的一些特點(比如詩歌分行印刷,每行開頭字母大寫)——對於區別文學與其他印刷形式而言,這些與內在的語言特點一樣重要,告訴老練的讀者手拿的是一本文學作品。所有這些特點的共同存在,讓印刷詞語的某些排列,被看成文學。這些文字,可以被那些精於此道的人視為文學。把“某一文本看作文學”,這是什麽意思?
  讀過普魯斯特的人,會記得《追憶似水年華》開頭說到,主人公馬塞爾(Marcel)小時候有過一個魔燈。它能在他的墻上甚至門把手上,投射出邪惡的哥羅(Golo)和不幸的吉涅維弗(Genevieve de Brabant)的形象,它們從墨洛溫王朝的過去,被帶到了他的臥室裏。我也有件類似的玩意兒,是一盒立體幻燈照片,大概是布雷迪(Matthew Brady)拍攝的美國內戰場面。我小時候,在弗吉尼亞的外祖母農場上,獲準看這些照片。我外祖父是南方軍隊中的一個士兵。我當時還不知道這一點,雖然他們告訴我有一位叔祖在蘭布(Bull Run)第二次戰役中喪生。在那些可怕的照片中,我不僅記得陣亡士兵的屍體,同樣記得那些死馬。但對我來說,更為重要的魔燈是母親讀給我的書,以及我以後自己學會看的書。
  小時候我不想知道《瑞士人羅賓遜一傢》(The Swiss Family Robinson)有個作者。對我而言,那似乎是從天上掉到我手裏的一組文字。它們讓我神奇地進入一個世界,其中的人們和他們的冒險都已預先存在。文字把我帶到了那兒。那本書的力量,是杜伶(Simon During)在他的《現代魔法》(Modern Enchantments)的副標題中所說的:“世俗魔法的文化力量。”但我覺得,世俗魔法與神聖魔法不是那麽涇渭分明的。在我看來,我通過閱讀《瑞士人羅賓遜一傢》所到達的世界,似乎並不依賴於書中的文字而存在,雖然那些文字是我窺見這一虛擬世界的唯一窗口。我現在會說,那個窗戶通過各種修辭技巧,無疑塑造了這一世界。那扇窗並非無色的、透明的。但無比榮幸的是,我當時並未意識到這一點。我通過文字,似乎看到了文字後的、不依賴於文字存在的東西,雖然我衹能通過閱讀那些文字到達那裏。我不樂意有人告訴我,標題頁上的那個名字就是“作者”的名字,這些都是他編出來的。
  是否還有很多人有同樣的經歷,我不知道,但我承認我想知道。不誇張地說,本書整個的寫作,就是為瞭解釋這一經歷。那難道不過是孩子的幼稚,還是我(雖然以幼稚的形式)回應着文學的某些基本特質?現在我年紀大了,也聰明多了。我知道《瑞士人羅賓遜一傢》是一個叫約翰?大衛?威斯(Johann David Wyss,1743-1818)的瑞士作傢在德國寫的,我讀的是英譯本。但我相信我的童年經歷是真切的。它可以為回答“何為文學”這一問題,提供一條綫索。
  文學作為文字的某種運用
  文學利用了人是“使用符號的動物”這一特殊潛質。符號,比如一個詞,是在某物不在場時來指代該物的,用語言學家的話說就是“指稱”該物。“指稱”是詞語一個不可或缺的方面。當我們說,詞語在某物不在場時來指稱該物,自然會假定被指稱之物是存在的。它的確存在於某處,可能並不遙遠。當事物暫時缺席時,我們需要詞語或其他符號來替代它們。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第1節:再見吧,文學?第2節:是什麽使文學成為可能?第3節:印刷時代的終結(1)
第4節:印刷時代的終結(2)第5節:那麽,什麽是文學?第6節:文學作為文字的某種運用(1)
第7節:文學作為文字的某種運用(2)第8節:文學作為文字的某種運用(3)第9節:文學是世俗魔法
第10節:文學是虛擬現實?“芝麻開門”第11節:為什麽文學是暴力的?第12節:開篇如招呼鬼魂
第13節:文學的陌生性(1)第14節:文學的陌生性(2)第15節:文學是施行語言
第16節:文學保守自己的秘密第17節:文學使用修辭語言第18節:文學是發明還是發現?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