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家类 》 老子他說 I said 》
第六章
南懷瑾 Na Huaijin
第六章
𠔌神不死,是謂玄北,玄北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承接上文“天地之間,其猶橐囗平!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的法則,說明天地萬物與人我生命的作用,常在於一動一靜之間。要善加把握,善加運用。因此而引用本章“𠔌神不死”的一段,似靜而實動,雖動而似至靜。似乎虛無而實在含有無窮的妙用,雖然妙用無窮,但同時也藴藏了用而無用的善巧方便。
為了切實瞭解本章的內涵與後世一般修煉神仙丹道者的各種註釋,首先需要解决兩個關鍵性的名詞,即所謂“𠔌神”與“玄牝”。
“𠔌神”:𠔌,當然是一般所謂山𠔌的簡稱。但是一般所謂的山𠔌,大致可以歸納成為兩種形態。一是如袋形的山𠔌,有進路而無出口。二是兩山夾峙,上仄中空而較隱蔽或者麯折的狹長形通道。
第一類形的山𠔌,大多空氣不能對流,凡有聲響動靜,必然會有回聲。這種回聲是因為空氣不能對流而産生。但在某些愚昧者的觀念看來,便認為這樣的空𠔌,必是神靈的窟宅,因此而有回聲。其實回聲是物理的作用,並非神靈的顯赫威靈。可是在愚夫愚婦的心目中,往往因此而形成宗教式的神話,塑造了多少莫須有的傳說,認為其中有神。更有甚者,便套用了道傢代表人物老子的名詞,稱它為“𠔌神”。
第二類形的山𠔌,是隱晦麯折,兩頭相通的狹長通道,空氣對流,由這一頭的傳呼,便很迅速地暢達遙遠的那一頭。因此,也成為被人編織成神話的題材,認為其中如有神助。實際上,也是空氣的傳聲作用,並非真有不可思議的神秘存在。
首先瞭解“𠔌神”之所以為神的道理,便是因為它的中間空洞無物,因此而形成其中的空靈作用。正因其中空而無物,才能生起看似虛無,而藴藏似乎妙有的功用。
其次,便是“玄牝”,“玄”字,也通作元始、元來、根元的“元”字。元,等於是萬物的初始根元,是極其微妙的第一因的代名詞。“牝”,在中國上古的文字中,是母性、雌性生殖機能的文雅代名詞。相反的,“牡”字,便是男性、雄性生理機能的代號。在這個世界上,一切動植物,雖然由牝牡兩性的結合而造成延續的生命,但個體生命絶大多數都是雌性,也就是陰性的生殖器官所出生的。因此,老子造了一個名詞,叫做“玄牝”。後世的道傢由此引申,認為大海蕩蕩的中心點有一“海眼”。“海眼”雖小,卻是源源滾滾而出,成為大地層面的諸大海洋和江河的來源,它便是海的“玄牝”。至於北極,便是大地的“玄牝”。人體的“會陰”部分,則是人身生命源泉的“玄牝”之處。印度瑜伽術有關身瑜伽的術語,叫它“海底”,或視為“靈能”和“靈力”的窟穴。
瞭解了這兩個名詞的內涵,然後便可大致明白《老子》本章的意義,是要體會虛靈不昧的“𠔌神”境界,中空無物,而有感應無方的無限妙用。正因其虛無空冥,所以生生不已,生而無生,有而不有,因此而永恆不死。後來的道教,改頭換面,稱之謂“洞元”、“洞虛”,也就是由此而來。
“𠔌神”即空洞虛無而生妙有的功能,便是天地萬物生命源泉的根本,取一個代名詞,便叫它是“玄牝”。“玄牝”雖然中空無物,但卻是孕育天地萬物生命的窟宅,綿綿不絶,若存若亡。在這節文字裏,必須特別留意老子行文的用字之妙——這個“若”字。“若”字和佛學的“如”字,都是同樣的表相形容詞,用現代語來講,便是“好像”的意思。在虛無中生發妙有的功用,好像是綿綿不絶的存在,但並無一個實質的東西。如真有一實質,一切的有,最終總歸之於元始的虛無,這是必然的法則。和現代物理學所講的質能互變的原理相類同。
吹毛用了急須磨
在這一節裏,老子又說了一句非常重要的名言,便是“用之不勤”。相反地說,用得太勤,便是多用、常用、久用。這樣一來,就會違反“綿綿若存”的綿密的妙用了。那麽,怎樣纔是“用之不勤”的道理?且讓我們藉用臨濟義玄禪師的一首詩偈,作為深入的說明。
沿流不止問如何?真照無邊說似他。
離相離名人不稟,吹毛用了急須磨。
所謂沿流不止,是說我們的思想情緒、知覺感覺,素來都是隨波逐流,被外境牽引着順流而去,自己無法把握中止。
如果能虛懷若𠔌,對境無心,衹有反求諸已,自心反觀自心,照見心緒的波動起滅處,不增不減,不迎不拒而不着任何阻力或助力,一派純真似的,那麽,便稍有一點像是虛靈不昧的真照用了。
總之,“道”,本來便是離名離相的一個東西,用文字語言來說它,是這樣是那樣都不對。修它不對,不修它也不對。
但是在“綿綿若存”,沿流不止的功用上,卻必須要隨時隨地照用同時,一點大意不得。好比有一把極其鋒利的寶劍,拿一根毫毛,捱着它的鋒刃吹一口氣,這根毫毛立刻就可截斷。雖然說它的鋒刃快利,無以復加,但無論如何,一涉動用,必有些微的磨損,即非本相,何況久用、勤用、常用、多用,那當然會使利劍變成了鈍鐵。所以說,即便是吹毛可斷的利劍,也要一用便加修整。隨時保養,才能使它萬古常新,“綿綿若存”。這就是“用之不勤”的最好說明。
人為神的守護人
話雖這樣說,可是後世一般修煉玄宗的神仙丹道派的人們,卻把老子的“𠔌神”之說改頭換面,拉到道教的《黃庭內景經》裏面,配合上古醫學的《黃帝內經》等原理,把人身的頭腦、心髒、小腹等體內的機能,各個派了一個守護的神人,配合天地日月時間空間方位等法則,隨時隨地加以特別保養,便是修煉神仙丹法的最基本的工夫。如果用西洋的文化分類觀念,這當然屬於神權思想時代的代表作。但是把老子的“𠔌神”之說,一變而為守護𠔌神,可以達到長生不死而羽化登仙,這卻是老子的道傢思想一變為道教太上老君的第一蛻變。
後來由道傢的神仙丹道派,會合佛傢修習念身的禪觀方法,再變為“內照形軀”的修煉方術,把人體的頭部、胸部、腹部三處,建立了上中下三丹田“守竅”等的導引方術,由此而有動轉河車、打通奇經八脈、“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的三步功法。由老子的“𠔌神”不死之說,再度為“守竅通關”超神入化的第二蛻變。
於是,信奉《黃庭內景經》一派的神仙修法,與後世“守竅存神”的丹道修煉,又各主一端,互有異同。衹是都忘了老子的“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的告誡,或者把“綿綿若存”又專用在煉氣一步工夫上去。大傢都在那裏死守肉身,忙忙碌碌,戰戰兢兢地播弄精神,不免用之太勤,太過背道而馳,無怪老子早有前知,覺得不值後顧,衹好騎了一頭青牛出函𠔌關而西邁了。
其實,人身本來就是一個空𠔌,古人曾形容它叫臭皮囊,或臭皮袋,它是生命的所屬,是生命的工具,並非生命永恆的所有。至於虛靈不昧,用之如神的生命元神,則藉這往來衹有一氣如“橐囗”作用的空殼子以顯靈。如能在一動一靜之間,“寂然不動,感而遂通”,隨時隨地知時知量,知止知休,“吹毛用了急須磨”地“用之不勤”,“𠔌神”便自然不死。何況死也衹是一番大體大息的作用,死即有生。“𠔌神”本來就是不死的,又何必要你忙忙碌碌守護它,才能使此“𠔌神”不死呢?真是如此,那麽神不如人,守此“𠔌神”,又何足可貴!這大概都是急於自求長生不死的觀念太切,把《老子》斷章取義,弄出來的花招。其實,再接下去,連着一讀下文,便不致於被“𠔌神”所睏,而且可以瞭解“用之不勤”也是天地萬物自然的法則。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第四章 | 第五章 | 第六章 | 第七章 | 第八章 | 第九章 | 第十章 | 第十一章 | 第十二章 | 第十三章 | 第十四章 | 第十五章 | 第十六章 | 第十七章 | 第十八章 | 第十九章 | 第二十章 | 第二十一章 | 第二十二章 | 第二十三章 | 第二十四章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