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孟子與百姓生活   》 第6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1)      田玉川 Tian Yuchuan

  到了宋代,由於儒學的承傳理學的興盛,孟子的學說開始備受統治者青睞。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變法時,改革科舉制度,正式製定以經書開科取仕。《宋史·選舉製》載:“於是改法:罷詩賦,帖經墨義,士各專治《易》、《詩》、《周禮》、《禮記》一經,兼《論語》、《孟子》”。至此,《孟子》正式成為科舉考試的官定教材,這一年,為宋神宗熙寧四年(今公元1071年),由此直至清末,《孟子》一直是官定的經書之一。
  尤其是朱熹把《孟子》列入“四書”之後,使“四書”成為一個整體,與“五經”並重,並超過了“五經”。正像《四書衍義》所言:“伊洛諸儒,有功於六經不細。而言《論》、《孟》者,或不及於《庸》、《學》;言《庸》、《學》者,或不及於《論》、《孟》,未有之知四書之為全書者。唯朱夫子沉涵義理之精微,研覃性命之藴奧,為四書,所謂集大成者也。”
  這樣以來,孟子的聖賢地位也一升再升,宋神宗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被官方封為“鄒國公”,翌年被批準配享孔廟。元朝至順元年(公元1330年),孟子又被加封為“亞聖公”,從此以後稱為“亞聖”。達到了與孔子並尊的地位,合稱孔孟。與孔子一樣,成為頂禮膜拜的偶像。
  此後,研究《孟子》的人就越來越多了。到了清代,有一個名叫焦循的人,作了一本名叫《孟子正義》的大書,全書洋洋七十萬言,全為東漢趙岐的《孟子註》作註,故稱為疏。該書的特點是全面,每釋一義,都要旁徵博引,列舉數傢之言,一一對比,作出取捨。同時,還將漢經學的訓詁與宋理學的義理,合二而一,加以闡發,為研究《孟子》內容最充實的書。
  今天,我們學習和研究孟子,最主要的內容就是《孟子》。孟子與其門徒編著的這部書,列入經典之後,對中國人的思想、心態和精神,都産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以至於今天,我們仍在從其中汲取營養,那麽,我們今天究竟該從孟子思想吸收哪些精華呢?
  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
  孔子的學說與孟子的學說,合稱孔孟之道。在中國,幾乎傢喻戶曉,婦孺皆知。尤其是孔子,被尊奉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後,更成為兩千多年人們頂禮膜拜的偶像。
  但為何唯獨孟子能與孔子並尊,尊稱亞聖,其學說合稱孔孟之道,而不是荀子,合稱“孔荀之道”,或別的什麽人,能與孔子相提並論呢?
  這當然要從孔孟的學說和命運中,尋找答案了。
  衆所周知,孔子之後,儒分八傢,孟子學說為其一傢。
  到了秦始皇統一天下,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的分裂割據局面後,統一思想也被提到了議事日程上來了。《史記·李斯列傳》載:丞相李斯上書始皇,建議:“今陛下並有天下,別白黑而定一尊;而私學乃相與非法教之製,聞令下,即各以其私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非主以為名,異趣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如此不禁,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禁之便。臣請諸有文學《詩》、《書》、百傢語者,蠲除去之。令到滿三十日弗去,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這就發生了“焚書坑儒”的大悲劇,孔子的學說遭受了一次毀滅性的打擊。《史記·儒林列傳》又載:“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陳涉之王也,而魯諸儒持孔氏之禮器往歸陳王。”成為不可忽視的反秦暴政的力量。
  回看李斯之論,有厚今薄古的進步的一面,但其推論是錯誤的。他把人們對秦暴政的一些不滿,歸之於諸子百傢,尤其是儒傢的思想的存在和傳播,顯然是沒有因果關係的。
  而國傢政治的統一,必然也要帶來思想文化的一統嗎?幾千年的歷史證明:任何形式的思想文化一統,必然成為專製王權的意識形態和施行暴力的工具。我們至今也不能證明,這種思想文化的一統是必然的。
  相反,這種思想文化的一統,必然以扼殺人的思想自由,毀滅文化為慘重的代價,以社會的愚昧和落後為難以改變的惡果,而貽害子孫後代。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序 孟子思想與我們的生活第2節:生於亂世
第3節:師於儒門第4節:遊於列國
第5節:授於故裏 聖於著作第6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1)
第7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2)第8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3)
第9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4)第10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5)
第11節:“親親”:孝為德之本(1)第12節:“親親”:孝為德之本(2)
第13節:“親親”:孝為德之本(3)第14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1)
第15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2)第16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3)
第17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4)第18節:養欲:即養禮
第19節:養心寡欲:心理減負(1)第20節:養心寡欲:心理減負(2)
第21節:養心寡欲:心理減負(3)第22節:良心:中國人特有的品性(1)
第23節:良心:中國人特有的品性(2)第24節:從小抓起:“易子而教”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