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古典 曹雪芹毒殺雍正帝   》 第二節 雍正崇信道教主要是看重它的實用性(1)      霍國玲 Huo Guoling

  雍正對於道教教義的看法是:實與佛教並無悖違,認為“性命無二途,仙佛無二道”,《紫陽道院碑文》載於《雍正詩文註釋》第334頁,魏鑒勳註釋,遼寧古籍出版社1996年出版。他曾選編歷代禪宗語錄,但是卻將道士張伯瑞的言論也收了進去。說明他是將道教教義看做與佛教教義基本一致,而又可作為佛教教義的補充。他的這種做法,正是他“三教合流”主張的體現。張伯瑞是何許人呢?他字叔平,浙江天台人,生於宋太宗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卒於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享年96歲,是內丹派南宗大師。他曾科舉落試,後做刀筆吏、幕僚等。他博學多識,涉獵三教經書,研讀過刑法、書算、醫卜、戰陣、天文、地理等各類學問,著有《悟真篇》。他不主一宗,認為可以三教歸一。他的主張受到雍正的贊揚,賜予他“大慈圓通禪仙紫陽真人”稱號。《文獻叢編》第3輯:《清世宗關於佛學之諭旨(三)》。
  但是道教的祛病健身作用則是儒教和佛教所缺少的。正因為如此,在雍正登極以後,直到十年時,主要精力用來進行政治鬥爭,所以極少談佛。他曾在《禦選語錄·捲十八》中談及:“從茲棄之語錄,不復再覽者二十年。此府中、宮中、人人之所盡知者。”“迨即位以來,十年不見一僧,未嘗涉及禪之一字,蓋此事實明者少”等。然而,與他對於佛教的態度相比,對於道教卻比較信奉。比如:雍正於五年(公元1727年)時,將正一派的第五十五代天師張錫祿召入京城,依照明代舊例,授予光祿大夫品級。北京白雲觀道長羅清山去世後,不僅追封其為“真人”,而且指示內務府官員前往道觀,按照道傢禮節從優料理喪事。這種崇信在他八年病後,達到高峰。這與道教比較實用,能祈福禳災,祛病健身不無關係。下面僅舉幾例說明:
  雍正自七年鼕患了一場大病,第二年五月他曾談及此事:朕自去年鼕即稍覺違和,疏忽未曾調治,自今年二月以來,間日時發寒熱,往來飲食,不似平時,夜間不能熟寢,始此者兩月有餘矣。及五月初四日怡親王事出,朕親臨其喪,發抒哀痛之情,次日留心試察,覺體中從前不適之狀,一一解退,今日漸次如常矣。《上諭內閣》八年五月十二日諭,轉自馮爾康《雍正傳》第541頁,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他的病到八年夏秋時最重,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十月十五日,內務府總管海望奉旨:養心殿西暖閣着做鬥壇一座。《活計檔》雍正八年十月十五日。養心殿是雍正在清皇宮下榻之處,西暖閣係其側室。鬥壇即北斗衆星之母——鬥姆(母)之壇,尊稱為“先天鬥姆(母)大聖元君”。也就是說雍正在自己的寢宮之側,設道教的鬥壇。
  八年十一月重修了道傢的“大高玄殿”,此殿現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見本書書前圖片)
  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正月二十七日,上諭內務府總管海望:朕看後花園“千秋亭”,若設鬥壇不甚相宜,用“後層方亭”設鬥壇好。前面千秋亭或做星壇,或做法事。後面位育齋中間仍供佛。兩次間給法官辦事、暫坐。再,玉翠亭之東有空地,量其地式,將小些的房添蓋幾間,給法官住。《活計檔》雍正九年正月二十七日。先對兩個地名做個說明:
  千秋亭:在清皇宮禦花園內欽安殿西南,此亭自明代起便供有佛像,到雍正時改設星壇、做法事。
  後層方亭:即澄瑞亭,位於“位育齋”南水池正中平橋上。後來此亭改為主供大悲菩薩像。
  此上諭對於兩個問題降下旨意:一是在後花園的什麽地點建鬥壇;二是指示為“法官”(道士)蓋幾間房屋居住。
  所謂後花園實是清皇宮的禦花園。“法官”是未淨身之人。雍正居然讓未淨身之人居住禦花園之中!
  雍正十年十月二十三日,下旨訂做“綉金竜法衣一件,綉仙鶴法衣三件”。《活計檔》雍正十年十月二十三日。這些法衣於雍正十一年九月初四日呈進。其中“綉金竜法衣”除雍正外,誰還能有資格穿呢?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紅樓一春夢
第一節 雍正實屬暴亡第二節 宮女縊殺“世宗”未遂說
第三節 中風而死說第四節 沉淫而死說
第一節 雍正信奉道教第二節 雍正崇信道教主要是看重它的實用性(1)
第二節 雍正崇信道教主要是看重它的實用性(2)第二節 雍正崇信道教主要是看重它的實用性(3)
第三節 雍正依靠“既濟丹”強健了體魄(1)第三節 雍正依靠“既濟丹”強健了體魄(2)
第四節 大臣也說食丹後“大有功效”第二節 一些史書記載雍正係中毒暴亡
第一節 應當以辯證觀點看待丹藥第二節 一些歷史學家認為雍正是食丹而亡
第三節 對“食丹而亡”說的評析(1)第三節 對“食丹而亡”說的評析(2)
第三節 對“食丹而亡”說的評析(3)第一節 一些史學家對於雍正死因種種說法的認識(1)
第一節 一些史學家對於雍正死因種種說法的認識(2)第二節 正確分析與認識雍正的死因
第三節 小結研究的必要前提(1)
第一節 呂四娘殺雍正傳說簡介研究的必要前提(2)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