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类 易经杂说   》 第六部份      Na Huaijin

易经杂说 第六部份
  化生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范围”意义和弥纶差不多。中国文化非常重视文字艺术,一个呆板观念,在文字上艺术化,用同义字,以不同文字艺术来表达。这里范围比弥纶在形态上小一点,弥论含意深远得多。这句话是说《易经》学问包括了天地宇宙“化”,中国文化认为天地宇宙一切万有都是“化”成,生命是由变化而来,所以中国道家名词“造化”,后来变成运气不好为造化不好。实际上“造化”“造”,如宗教家说主宰。“化”,生命在宇宙一切都是变化,所以我们中国人把生死看得很平淡。人死了叫作“物化”,生死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只是物理自己变化。有生自然有衰老,有衰老自然有死亡,死亡以后再来,物化而已。《易经》道理,循环往复,在佛教为轮回,在文学上描述为“羽化而登天”,等于化成飞鸟。如我们古籍中沙鹿,道家古书上说是海边鲨鱼化,现代自然科学对这事不承认。我相信现代科学,也喜爱我国古代文化,像道家谭峭著《化书》就是这样说。比如香菇,他说是化生,树烂了种子下去,另外出一个生命,是化生,细菌培养是化生,万物都是细菌化生,但把化生这个名词翻过来说成生化,大家相信了,认为是科学。这个“化”字包括了很多意义,包括了现代化学、物理各种科学,所以孔子说《易经》包涵了天地宇宙万物变化,都逃不过《易经》原则,什么学问都包进去了。
    曲则全
  “曲成万物而不遗”。注意这个“曲”字,是非常妙,老子有一句话“曲则全”,有人说读了《老子》会变成谋略家、阴谋家,很厉害。因为老子告诉我们不要走直路,走弯路才能全,处理事情转个弯就成功了。如小孩玩火,直接责骂干涉,小孩跑了,但用方法转一个弯,拿一个玩具给他,便不玩火了,这是曲则全。老子这个“曲”字原则,即是从《易经》这里来,孔子也发现这个道理。因为研究《易经》就知道宇宙法则没有直线,现代科学也证明,到了太空轨道也是打圆圈,所以万物成长,都是走曲线。人懂了这个道理,就知道人生大直了没有办法,要转个弯才成。现在讲美也讲求曲线,万事万物,都没有离开这个原则。
   怎么睡着?怎么醒来
  “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昼夜就是阴阳,明白了白天黑夜道理,就知道了《易经》大学问。真研究起来,昼夜道理就难懂了。我常问学禅打坐人,活了五六十岁,知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睡着?又是怎么醒来确不知道,如果答复得出来,这个人就懂了道。又如禅宗讲“本来面目”,从来没有人自己看到,镜中照出来也是反面,不是本来,尽管学问多么好,如何看见自己面孔这个问题解决不了。为何失眠?中国医理说由于心肾不交,心脏血液循环不正常,肾--肾气,人体腰下包括肾脏及荷尔蒙系统,不相通就失眠,相交就睡着了。现代医学又说氧气不够就打哈欠,足了就醒来,但都不能解释这个问题,如何睡着或醒来还是不知道,所以昼夜问题还是一个大问题。再看生物世界,夜间活动生物很多,活动得亦更厉害,尤其到了山野间就会知道这一现象。有许许多多禽、兽、昆虫,从未见过生物,在夜间开始活动了。他们生命,不要白光,喜欢黑光,从这一点看可见昼夜问题非常大。要把这些道理都懂了,才会知道阴阳功能,才是学《易经》入门了,所以要好学,才能渊博,要深思,不深思便成书呆子。
  神无方易无体
  “故神无方而易无体”。这个神不是宗教神,是中国文化神。我们原始文化中,生命主宰,宇宙主宰没有宗教性观念,对天人合一那个东西叫作神,西方哲学称作宇宙万物“本体”,亦是功能。神无方方,古文亦称“方所”,就是方位,无方就是没有位置,无所在,也无所不在。“神无方”就是宇宙生命主宰功能无所在,也无所不在。同《易经》变化法则一样,周流不拘,并不在某一点上,研究《易经》最重要是在此。基本上如乾卦“一爻初动”,这动从哪里来?答案是“神无方”。“而易无体”,所谓本体,是个抽象名词,是无体之体,无为之为;所谓“道”,也是一个抽象代名词,没有固定,不拘。不固定不拘,就是宇宙法则。试看宇宙东西,变化无穷,气象预测常常不准,因为“神无方而易无体”,气象突变地方拿不准。那么我们研究《易经》学问,如果说《易经》一定是讲某一范围,那就犯了逻辑错误,因为它明白告诉了我们“神无方而易无体”。《易经》学问是变化无穷,说《易经》是艺术也可以,是科学也可以,是哲学也可以,因为“易无体”,不呆板,任何一个名称都可以。但是“神无方而易无体”这两句话,也是中国宗教哲学顶点。我们如果研究西方文化,希腊哲学思想,西方宗教哲学思想,把西方东西都研究完了,回过头来再看自己,就发现自己老祖宗文化最伟大。这两句话从人类文化史发展来看,我们提出来最早,《系辞》我们暂时谈到这里,接下来,我们看《易经》第一卦--乾卦。
  元、亨、利、贞乾元
  囗是三画卦乾重卦,分内外两卦,也就是上下两卦,上卦为外卦,下卦为内卦,乾卦重卦,是乾下乾上,就是说下卦是乾卦。上卦也是乾卦。这一卦究竟代表了什么?我们且不作答案,先看这本《周易》。《周易》一书,据说是周文王对六十四卦注解,就是周文王被关在麦里时候,用他智慧沉思,来作《易经》注解。这一部著作,后世称作《周易》,等于说这是他研究《易经》心得报告。我们可以持这种平淡观念来看,不必太神圣了。如以神圣态度来看,问题就多了。我们以平淡态度看,他对乾卦研究心得是:
   “乾,元、亨、利、贞。”
  在《易经》学问上,这四个字叫作“卦辞”,意思是乾卦这一卦图案,他用这四个字来说明。这四个字,我们不能照现在读法,一句就把它读完,而是每一个字,都有它独立意义。“乾,元、亨、利、贞。”就是说乾卦是元、亨、利、贞,四个现象。元可以说是宇宙本能,也可以说是万物开始,如启元,一个东西来源等等很多。讲到哲学方面则乾是宇宙本体,天地万有都可以说是乾、是元,宇宙间万象万有都是它功能创造,所以叫作元。这是中国文化特点,既不讲上帝,也不说菩萨,不是唯物,也不是唯心,只是宇宙本能;我们用一个乾卦代号来表示,是科学,不是宗教,也不是纯粹思想哲学。第二个观念,是这个乾卦代表“亨”。亨就是通,是亨通,无往不利,到处通达,没有阻碍。第三个意义是利,无往而不利。所谓利,不是现在赚钱为利利,是没有相反,没有妨碍,没有害。“贞”古代解释“贞者正也”,就是正,也是完整、没有受破坏意思。
  上面是文王作卦辞。
   潜龙勿用
  “初九,潜龙勿用。”
  这是爻辞,是把整个卦作分析,一部分一部分来加以解释。我们老祖宗画八卦,下面原来没有文字注解,因为在当时没有文字,而文字创造,一开始就是卦。世界任何国家民族文字,最初来源都是图案。卦下面文字,是后世加上去,《周易》文字,是文王开始加,卦辞、爻辞都是他对卦解释。
  “初九”意思,前面说过,阳卦以九作代表,因为阳数以九数到了最高位,所以看到九这个数字,就知道代表阳,初九就是指乾卦第一爻而言。上面卦辞,只是元、亨、利、贞四个字,很简单,也很抽象。这里爻辞“初九潜龙勿用”,又突然跑出一个“龙”来了,这龙是怎么来?我们先要了解,中国文化是龙文化。自黄帝时候开始,政治制度上分官,以龙为官名,如龙师、龙帝,都以龙为代表。龙是中国文化最伟大标记,是我们几千年来旗帜。中国文化对那些伟大、吉祥、令人崇拜万象,每以龙为标记。西方人尤其英国人,近几百年以来,很多资料显示对我们中国人很多防范,很多不利,他们在心理上一直惧怕中国。有一派基督教,看见龙、听见龙都会害怕。他们说《圣经》上说龙是魔鬼,其次他们把恐龙这些古代巨大生物,当作了中国《易经》上龙,这些观念都是错误。我们中国人自己要认识清楚,我们龙文化,第一,不是基督教《圣经》上所讲那个龙,不是魔鬼。我们龙是天人敬信,在宗教观念上代表了上帝。第二,我们中国龙,老实说没有人看见过,不必说他们把地下挖起来骨头当作龙骨是错误。中国龙,不只是三栖,甚至不止是四栖,水里能游,陆地能走,空中能飞,龙变化大时可充塞宇宙,小时如发丝一样看不见,有时变成人,有时变成仙。龙到底是什么?无法有固定具体形象。实际上中国文化龙,就是八个字:“变化无常,隐现不测”。如学会了中国文化,人人都可作诸葛亮。试看外国人恐龙,全部都可看到,中国画家画龙,如果全部画出来,不管是什么名家画,都一文不值。“神龙见首不见尾”。龙从来没有给人见过全身,这就是“变化无常,隐现不测”意思。我们懂了龙精神,才知道自己文化精神在哪里,这也是大政治家大原则,也是哲学大原则,也是文化大原则。另一方面,我们懂了“变化无常,隐现不测”八个字,也就懂了《易经》整个原理。《易经》告诉我们,天下万事万物,随时随地在变,没有不变东西,没有不变人,没有不变事。因为我们对自己都没有把握,下一秒钟我们自己思想中是什么?也没有把握知道。
  其次,《易经》为什么在这里提到龙?我们认识了龙精神,就能明白了。《易经》说到乾卦中龙,就代表了宇宙生命原始最伟大功能。乾卦也代表太阳。太阳一天一夜隐现,分为六个阶段:第一个是夜里太阳,躺在下面--地球另一面,过去说在海底,在地心那一面,我们看不见为“潜龙”。假使卜卦得到了乾卦初爻,那么“潜龙勿用”,最好不要动,如想找事,履历表都不必送出去了。但要注意这个“勿”字,究竟是“不能用”、“不可用”、“不应用”或“没有用”呢?就更难翻成白话了。不过“勿”字,却也包括了这些意思,但并不是说用价值不存在,只是此时不要去用它。潜龙就是龙还是潜伏着,有无比功能,无比价值,还没有用。诸葛亮尚在南阳高卧时候,自称卧龙先生,这就表示他抱负不凡,自己认为是潜龙,这也是人生修养,也是《论语》上孔子说“不试故艺”。
   见龙在田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二爻,是乾卦内卦中爻,中爻是最好、最重要。九二爻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如仅照文字翻白话是无法表达原意。“见龙在田”,见是现意思。龙现在田里,等于虎落平阳被犬欺了,还如何利见大人?这要了解“田”意思,中国文字与西方文字不同,不但是单音字,而且一字往往含有几种不同意义。中国古代田写作,是图案画,上面通了为由,下面通了为甲,上下通了为申,申字旁边加示,上天垂示就是神,神是上下通,所以鬼字亦从田,上面走不了,向下面走就为鬼,后来再加两根头发,就成鬼样子。电、雷都从田,天上下水,地下发雷,雷向下走为电。这是中国字结构由来,每字都有道理,不比ABCD硬凑拢起来。从上面解说,我们便知这里田字是代表地面,就是大地,不要以现代观念,认为田只是种稻子田,那就错了。见龙在田卦象,是早晨太阳刚刚从地面升上来,光明透出来了,在这个时候“利见大人”。如卜到这个卦,卜卦说,如去见董事长或什么长官辈谋事之类,一定成功。大人并不是很大人物,在古代大人、小人是相对名称,一如“贵人”这个名称,并不一定是很大贵官。假使有人跌了一跤,刚好有一位清道夫看见,将他扶起送到医院,这位清道夫就是跌跤者贵人。贵人贵与不贵,是在时间空间上刚刚需要帮助时候,予以帮助就是贵人。
   终日乾乾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第三爻是内卦上爻,如果只用三画卦,已经到了顶点。如果学会了《易经》,不必卜卦,六十四卦,没有卦是完全好或完全坏,每个卦都好中有坏,坏中有好,只有谦卦这一个卦是全好。谦退,谦让,有利益大家拿,自己都不要,这当然好,六爻皆吉,这是宇宙道理,人生道理。现在乾卦第三爻,问题来了,以人生历程来说,年轻人还在大学里读书,还没有拿到博士学位阶段,就是初九爻潜龙勿用,价值无比。等拿到了文凭,踏入社会中,就是九二爻,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拿文凭找到了工作,然后有工作,有地位了,有声望了,就是第三爻。以人生年龄而言,十几岁到二十岁是初爻,二十岁到三十岁是二爻,三十岁以上到了中年是三爻,这时应该是“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时候。我们先作一些文字解释,乾卦我们已经解释了,是纲常,是宇宙开始,就像人生本分一样。君子终日乾乾,就是说人一天到晚,都要保持本分,保持常态,永远这样;不但如此,到了晚上,还要警惕自己,不可放松,就像白天一样小心。就是说到了中年做事得意时候,做人做事随时随地都要小心,乃至到了晚年都不能放松。《大学》、《中庸》思想,都是从这里来,这就是所谓“惕若”。“厉”,是精神贯注与专精,磨磨自己,就没有毛病。像这样卦好不好,假使到街上卜卦,算命先生会说很好。不过要小心,因为命运还有重重危机,一不小心随时随地会有问题,对自己要有那么严格要求,才不会出毛病。一切在于自己,不在于别人,也不在于环境。人在得意时,就怕忘形,这时就用得着这个卦爻。
   或跃在渊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到了第四爻,很妙。从整个卦看起来,内外两卦分得很清楚,成为两节,这表示一条龙或一尾鱼在深水里跳出来,无咎,没有毛病,要出头了。但要注意“或跃在渊”“或”字,这一爻真好,操诸在我。譬如一个人,事业到了顶点,如再进一步,或者跳一步,或者不跳,都是好。九四是外卦初爻卦,与内卦初爻相应,都有无比价值。
   飞龙在天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一般人称皇帝为“九五之尊”,以为就是《易经》上这个“九五”。这话要注意,代表皇帝九五之尊,是依据数中阳数来做表达符号,奇数为阳,九是到了阳数极点最高位,五是阳数最中位,代表了至尊至正,并非仅指这里九五爻。《易经》乾卦第五爻,和第四爻不同了,这时飞龙在天,如一条龙在空中飞,道游自在,也是利见大人。整个《易经》研究完了,利见大人卦爻并不多,这里利见大人,见是什么大人?假定我们以汉高祖为比方,当他打败了项羽,自己创业时候,正是飞龙在天了,他还要利见大人,这个大人是谁?是指他所遇到都是好人,都是对他有帮助人,看汉高祖一生,正是一个乾卦,最初倒据当一个亭长,一天到晚喝喝酒,正是潜龙勿用,后来到了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时候,他所遇见人个个都是好人,个个都有用处,个个说他好,都帮助他。
   亢龙有悔
  每个卦到了最后一爻,阳爻称为“上九”,阴爻称为“上六”,每卦第一爻为“初”,最后第六支为“上”。乾九五,在外卦而言是中爻,人取其中则是,事物取其中则是,到了顶点则不是,没有出头也不是,所以《易经》告诉我们正中之位。算命看走运不走运,就看是不是得其时,得其中,如得其中位,无往而不是,不得其中则处处都不是。这个中也可读成“仲”音,如打靶打中了,对了。到了上九就是亢龙有悔,亢者高也,高到极点,高而无位,贵而无民。中国哲学,皇帝自称“孤家”、“寡人”,位置到了最高处,就很寂寞,听到都是好话,简直听烦了,年纪大了人谈起话来也常常说:“现在能谈话人已经没有几个了!”我说这是“亢龙有悔”呀!所以人年龄到了那个高位,到处叫他老公公,到处请他上座,这就到了亢龙有悔。这里悔不是后悔悔,是晦气晦,到这个时候倒媚了。换句话说,就是万事不要做绝了,做到了顶,对不住,有悔,保证有痛苦,烦恼跟着来了。看历史上唐玄宗多么好,后来到让位给他儿子,就是很惨局面。
   见群龙无首--吉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注意“用九”这两个字,《易经》中只在乾卦中有“用九”,坤卦中有“用六”,其它卦中都没有这两个字出现,这中间就有问题了。我们知道九是代表阳爻,从初九到上九,都有解释,用九又是什么意思?再看下面见群龙无首,吉。乾卦到这里,才大吉大利。这是怎么说法呢?这句话在后人研究《易经》有关书籍里,各有各讲法,都各有一套理论、一套说词。可是研究通了以后,非常简单。我现在告诉大家一句话,用九就是不被九所用,而是你能够用九。那么用九是用哪一爻九呢?哪一爻都不是,又哪一爻都有关系,这就高明了。只有拿中国文化历史来代表说明这件事情。就是我在以前讲《论语》时候,说过中国文化注重道家隐士们。历代隐士们和当时历史时代开创,有绝对关系,可是在历史记载上都找不到他们,如三国时代诸葛亮,是谁培养出来呢?是他老丈人黄承彦和老师庞德这些隐士。像他们就是用九,改变了历史时代,而自己又不受环境影响,所以要用九。见群龙无首,不从那里开始,永远没有开始,也永远没有一个结束,既不上台,当然也不会有下台。用九最高明,用九者不被九所用。换句话说就是告诉了我们做事道理,以现代话来说,就是做事要绝对客观,不是与时代没有关系,而是处处有关系,这是真正领导历史时代作法。“群龙元首”,是一个圆圈,完整,所以大吉大利。以做人来说,人到无求品自高。曾子也说:“求于人者畏于人。”越是有求于人家就越怕人家,无求就是用九道理,用九是元亨利贞,并不是潜龙勿用,潜龙勿用有待价而沽意思存在,用九则已经忘我了。以现代话来讲,用九是中国文化最高哲学精神。有人说儒家是捧帝王政治哲学,这是不对,儒家、道家思想,都是从《易经》来
  《彖辞》--孔子对《易经》批判
  “彖家曰”,彖辞。曾经介绍过象是一种动物,据说这种动物能将铁咬断,所以才借用了这个名词。彖辞就是断语意思,断定话。据说《彖辞》也是孔子作,以现代观念看,《彖辞》是孔子研究《易经》六十四卦结论、批判。传统说法是,《卦辞》、《爻辞》都是文王作,一说《卦辞》是周文王作,《爻辞》是周公作,但考据上很难决定究竟是谁作
   宇宙万物创造者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孔子研究断语,他人文文化观念开始了。我们以前说过,乾卦所代表,如以身体来说是代表头,中医八卦代表,乾为首,坤为腹,艮为背,离为眼,坎为耳,巽为鼻,兑为口等等,非常有道理。孔子断语不管这些,他只说伟大得很,乾卦是代表宇宙万有根源、功能、生命功能,宇宙万有都是它创造。前面提到过,与西方文化不同,西方文化是说宇宙万有是有一个上帝、一个神、一个主宰所创造。中国文化不来这一套,但也不是唯物,也非唯心,这个功能无以名之,我们就画一个符号来表示,这符号叫作乾,它包括了唯心、唯物,也包括了上帝、鬼神、菩萨、佛,已经脱离了宗教色彩,脱离了玄学色彩,是科学哲学。何以知道孔子研究《易经》,是说乾卦代表宇宙万物本体?他在这里明白地说“万物资始”,宇宙万物开始都靠乾功能,这是对乾卦第一个观念;他第二个观念“乃统天”,乾卦包括了天体,整个宇宙都在乾范围以内,乾统率了天地宇宙,所以从孔子观念研究《易经》,又要注意到他认为文王周公所提出来乾卦,是代表宇宙万有本体、根源、生命来源。
  “云行雨施,品物流形。”
  就是说我们这个宇宙,像风吹动,风为什么会吹?每天气象报告,这是科学,但西伯利亚寒流为什么会起来?台风又怎样起来?台风最初起来时候,只看到一个小水泡在旋转,渐渐扩大,这是物理,但这小水泡又怎么来?用《易经》研究这些,就是科学哲学。现在孔子说,云流行,雨下降,雷鸣,电掣,宇宙万物变化,都是靠乾卦功能来,功能一动,便有一现象,就发生云,某一现象就发生雨,构成各品各类万有事物。
   玉皇大帝六条龙马
  “大时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这是说明时间来源,时间在科学哲学上是人为,时间是相对,没有绝对。西方现代科学在爱因斯坦相对论发现以后,才知道宇宙时间是相对,而中国儒家、道家、佛家早就告诉了我们时间是相对,不是绝对。道家老早就说,月球一天一夜,就是地球上一个月,现在科学证明确是这样,不过现代外国人讲我们就相信了,而我们祖先讲得那么肯定,却不相信。“大明终始”,就是讲时间,大明从早上开始,晚上结束。“六位时成”,我们中国人过去把白天分作六个阶段,晚上也分作六个阶段,成为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等于现在两点钟,所以成为六位,而这个六位是根据《易经》画卦为六爻思想来,是人为,相对,不是绝对。也许太阳和其它星球时间划分,和我们不一样,但中国六位时间形成,也是从乾卦功能来。“时乘六龙以御天”,以龙来代表时间动,像一条龙一样在空中飞,因为龙是看不见,但又有飞功能,时间从早晨天明到晚间天黑六个阶段,永远在旋转,像六条龙衔接起来,在天体上很有规律地驾御而过。后来在文学上,宗教神话中说,玉皇大帝出巡时,有六条龙为他拉车子,也是由这句话编出来。事实上这句话是说,宇宙间时间构成,与地球,与人类关系,有一定法则,这一功能是来自乾卦。
   大吉大利保合太和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这里明白地告诉我们生命本源,儒家思想,道家思想,诸子百家,中国文化讲人生修养,都从这里出来。这里告诉我们要认清乾道理,生命本体,把握了这点就知道乾道变化,在各正性命,真懂了这个道理,自己就可以修道了,修成长生不老。中国文化中道家讲究两个东西--“性”与“命”,性就是精神生命,命就是肉体生命。西方哲学唯心,只了解到性作用,对性本体还没有了解,把意识思想当作性,这是西方哲学错误。命,西方医学到了科学境界,但仍不懂“气”功能。现在美国流行研究针灸,研究中医,仍不懂这个功能。西方病理学,注重在细菌方面,如今也研究到病毒,这还是以唯物思想作基础。东方中国病理学,不管细菌不细菌,建筑在抽象“气”上面,因为气衰了,所以才形成了病。西方抗生素,往往把气困住了。我常常告诉朋友,西医只能紧急时救命,不能治病,西医治了以后再去找著名中医处一个方于,好好把气培养起来,补补身体。在病理上,细菌是哪里来?为什么形成?有许多细菌并不是从身体外面来,如白木耳是用细菌种,但有更多木头上面自己生长灵芝一类,这菌又是哪里来?这是讲性与命道理。懂了《易经》,自己就晓得修养,自己调整性与命,使它就正位。思想用得太过了妨碍了性,身体太过劳动,就妨碍了命,这两个要中和起来,所以各正性命,于是“保合大和”。中国人道家佛家打坐,就是这四个字,亦即是“持盈保泰”。所谓“持盈”,有如一杯水刚刚满了,就保持这个刚满水平线,不加亦不减,加一滴则溢出来了,减一滴则不足。所谓“保泰”,当最舒泰时候要保和了。譬如用钱,决定保存一百元,如用去十元,便立即补上,仍保存一百元,这就是保泰。所以打坐原理就是保合太和,把心身两方面放平静,永远是祥和,摆正常,像天平一样,不要一边高一边低,政治原理,人生原理,都是如此。孔子就告诉我们“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什么是大吉大利?要保合大和啊!所以研究《易经》,看了孔子这些话,还卜什么卦呢?不卜已经知道了,保合太和,才利贞--大吉大利嘛。
  “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这两句话,应该是和上面连起来,是乾卦《彖辞》最后两句话,可是宋儒把它因断了。这八个字是用到政治哲学原理上去了,各种政治理论说了半天,不如中国人四个字“国泰民安”,国家太平,老百姓个个平安无事,就是天下太平。
  天行与天道--《彖辞》说法
  “象曰”,《彖辞》,象就是现象。据说《彖辞》是周公作,不是孔子作。又有一说《彖辞》也是孔子作,到底是谁作?这是考据家事情,我们不去管,也不需要去管,我们要是它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句话大家太熟了,这又是人文思想。乾卦代表天,行是运动意思,这是教我们效法乾卦。道家老子也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修养如效法大地一样,地给我们住,给我们生长万物,供给我们食,我们一切都靠土地,人类没有土地就完蛋了;但是我们还给土地是粪便垃圾,可是土地并不计较,照旧生长出东西来供我们食、用、享受,所以人胸襟要效法地。而地是靠什么能够这样?靠宇宙,靠天,而天则只有付出,没有收回去,像太阳一样,只放射出来,并未从地上吸收什么。而宇宙却是效法道,道是什么?是自然,没得什么效法了。总之是教我们做人精神,应效法自然法则,只有付出,没有收回。这是老子所讲“道”精神,也就是《易经》上“天行健”。天体不断在动,永远在动,天休假如有一秒钟不动,不必要用原子弹,整个宇宙都要毁灭掉了。第二句话“君于以自强不息”,正如老子所说意思一样,做人要效法宇宙精神,自强不息。一切靠自己努力,要自强,依靠别人没有用,一切要自己不断努力,假使有一秒钟不求进步,就已经是落后了。
  上面《彖辞》第一句话,是解释卦辞,接下来下面话则是解释爻辞
  “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前面说,以太阳来比喻,过去观念,不像现代物理世界科学,过去阳是抽象,乾卦六爻第一爻现象,是阳能压制在下面,没有上来,所以潜龙勿用,拿太阳作比,是还在地心下面,天尚是黑,不要强出头来。
  “见龙在田,德施普也。”
  这又拉到人文文化上来,就是说二爻象,等于一个人道德行为,给予人家利益作普遍发展。
  “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第三爻解释,反复,道也。这是《易经》告诉我们因果道理,怎样过去就怎样回来,地球物理一样,从太空中就看到,一件东西出去,经一个圆圈又回了原位。终日乾乾,就是教我们得意了,上了台要特别小心,因为反复,有得意就有失意,有上台就有下台,有好处就有坏处,一反一复,“道也”,是自然法则,必然,逃不了,你以为整了人,可是一定有你吃亏处。
  “或跃在渊,进无咎也。”
  四爻爻辞是告诉我们,可以再进一步,没有毛病。
  “飞龙在天,大人造也。”
  “造”念“阻早”反切音,意义与操相通,就是说人到了这个阶段,就要“造”这个境界。
  “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这个“亢龙有悔”爻辞这里解释说,凡事不可求满,满了以后不会长久,所以一切事情要留点遗憾、留点缺陷,并没有错,这一点缺陷都弥补完了,也就完蛋了,所以盈不可久也。中国政治原则“忧患兴邦”,一个国家遇到艰难,往往是兴起时代,是好开始,一路旺盛,像欧洲罗马,我国唐代,到了鼎盛时候就完了。
  “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老子就是这个思想,用九就是天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大地生长万物给我们,没有要求拿回什么,利息都不要,只有布施,所以用九道理,在效法天地之德,不要自己创造什么,而且也创造不了。看历史,一部《二十四史》,谁作过结论?宇宙就是这样,没有结论,天德不可为首,也没有开始,人类历史也是这个道理,永远在演变中。
  《易经》《彖辞》、爻辞、《彖辞》,都是以天地法则观念,拉到人事上来讲,就是《周易》精神,也是中国文化精神开始。至于它应用,则不在《周易》上,而散置于外,保留在道家《连山》、《归藏易》中。
   《文言》--人文思想体系
  现在象数方面暂讲到这里为止,再继续讲易理。前面说过了乾卦卦辞、爻辞、《彖辞》和《彖辞》,有三个不同点:第一是乾卦构成了文化思想卦辞和爻辞观念;第二是《彖辞》,是对乾卦卦辞和爻辞解释,由这一段解释看出来,孔子把《易经》原来科学东西,变成人文文化哲学思想;第三《彖辞》也是把科学东西变成人文文化哲学思想,但是连带以天文太阳系统现象作为象征,以星象来说明道理。可见代表中国文化《易经》文化,在上古起码经过五百年一变。这五百年当中,对《易经》这套思想法则演变,可见每一时代思想,每一法则都在演变,没有办法固定停留。古人演变还比现代少,现代演变更大,过去三百年当中,出了五十万部书,现在是三年当中出五十万部书,这不能说对文化思想没有影响,这就说明文化思想在演变。
  现在看到《文言》,据说是孔子作,这是孔子研究《易经》“乾”、“坤”两卦心得报告,不是小孩子念书“白话”、“文言”文言。这里所谓“文言”,是现代所谓“思想体系”,变成文字,谓之文言。在晋朝以前,《文言》并不放在乾卦内容之中,而是放在《系辞》当中,是晋代王弼将《文言》放在乾卦中,以下我们开始研究《文言》本文。
    尽善尽美人生
  “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
  干也。”
  这是白话文,很简单,我们都看得清楚,这是孔子研究《易经》以后,对于文王所作乾卦卦辞“元、亨、利、贞”四个字内涵所包括意义解释。当时对于周文王所作这四个字乾卦卦辞,究竟是科学还是哲学?人们不知道。前面我们了解,《彖辞》属于科学,《彖辞》偏重于人文思想。《彖辞》和(辞》是同一时代产生或作于两个不同时代?也是问题。现在孔子在《文言》中对“元、亨、利、贞”四个字解释,完全纳入人文思想范围中,对于宇宙物理科学方面都不管,这也就是儒家思想开始。他对于“元”字,强调善,善思想,善行为,一切好一面成长,才够得上所谓元,这是代表万物开始,但这是好一面开始,叫作“元”。亨则是好集合,嘉是良好意思,良好很多因素集合起来,成为好集合,才够为亨。利则要达到和利,和在现代观念是和平,怎样才能和平?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能相和吗?要恰到好处相和,最适宜和,才能得到真正利。假使我有利,你没有利,乃至损害到你,而你得了利,一定会损害到他,这种有损另外一人利,并不是利,也不是利定义;这里利,是两利,彼此间都有利,才够得上利。至于贞,则是一件事物中心,一些团体中有干事,这个职务名称,就是从这里来,核干,中心就是贞。
  “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体,利物足以和义,贞国足以干事。
  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这里再度引申一下,发挥上面四点,这也就是儒家思想,孔子讲人文文化教育。一个人受了教育以后,要具备元、亨、利、贞四个字,才够得上作为一个人,亦即要养成“怀仁足以长人”。自己胸襟,内在爱人,才能够领导别人。“嘉会足以合礼”,一切嘉会,人与人之间相处得很好,才能合礼。礼即是中国文化《礼记》中所标榜社会,亦即是今日我们所标榜康和利乐社会,才能实现。“利物足以和义”,儒家思想中有“济人利物”话,“物”字不只是指动物、植物、矿物,在古代“物”包罗很广,等于现代语“这个东西”“东西”,是一个抽象名词。“利物足以和义”利物,意思是我们人类应该利物、用物,而不被物所用。现代西方来文化,人都被物所左右了。“贞固足以干事”,养成内在坚贞,意志坚定,然后可以做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这是孔子结论。
  孔子研究乾卦,到这里完全拉到人文思想这方面来了,启发了后来唐宋之后一般儒家研究《易经》路线,没有走往象数方面去,没有向科学方面走了。
  下面解释亦是在人文文化方面,但有所不同,我们也可以由此认识儒家、认识孔孟思想。
   特立独行--默默无闻潜龙
  “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
  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门,乐则行之,优则速之,确乎其不
  可拔,潜龙也。”
  初九爻爻辞说“潜龙勿用”是说什么呢?前面已经有了两个解释,现在孔子解释,龙精神是看不到,不会完全给人看见,一个人如道家老子说功成名遂身退。帮忙了人家,人家还不知是谁帮了忙,就是“龙德而隐”道理。一个人做到社会外界环境尽管变,自己不易乎世,不受外界变影响,自己有坚定独特思想,也不要求在外面社会上成名(孔子、老子、庄子都走这条路线),不成乎名。当这个世界不能有好时候,自己隐退了,不求表现,亦不求人知,默默无闻,而不烦闷,真快活、乐观,不让忧烦到心中来,更重要是这种精神能坚定不移,确乎其不可拔,毫不动摇,这就是初九爻潜龙。现在经过孔子这一解释,“潜龙勿用”勿字下定义了,这勿字是表示原来有无比价值,并不是不能用,亦非不可用,而是自我不去用。孔子一生,是做到了“潜龙勿用”精神。
   领导者修养与风范
  “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
  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
  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孔子对九二爻解释,是讲一个领导人风格德性(当然所谓领导人,不只是最高领导人,一个小单位主管乃至一个家长,都是领导人),有如龙德性,是至中至正。人要达到至中至正,先要养成胸襟伟大。以西方哲学而言,要绝对客观,平常话都要讲信,平常行为都要小心,要防止自己产生歪曲思想和不正确观念,随时存心诚恳,对于世界有了贡献,乃至挽救了时代社会,自己并不骄傲,并不表功,不认为自己了不起,有很厚道德,又能普遍地感化别人,这是九二爻爻辞意思,这是领导人修养标准。这里孔子把九二爻爻辞完全解释成人文思想修养,要做一个领导人,便要中正、存诚、信言、谨行,功在天下也不傲慢,能够普爱天下人,这就是九二爻意思。
   知至至之 知终终之
  “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
  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
  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
  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这里孔子解释乾卦第三爻爻辞,可作为每个人做人做事做学问标准。进德意义,这要注意,看到秦汉以上书中德宇、道字,不要拿后世“道德”观念连起来用。这里“德”字,虽然有后世道德观念,但在五经中“道德”两字连在一起很少。古书中德字是指行为,多半是代表“成果”。进德就是说求进步,修业则包括了学问、技能。孔子研究第三爻结果,认为是指一个人欲如何进德修业,都要这样战战兢兢小心。他并解释,“忠信,所进德也。”什么是“进德”?在孔子人文文化思想中,人修养,要做到“忠信”这两点。所谓“忠”,就是前面所说“闲邪存其诚”。古代“忠”字,不要用唐以后一定要杀了头,才算忠臣“忠”字观念来注解。古代对于“忠”字解释,是对人对事没有不尽心为忠。言而有信,信自己,信别人为信,这是进德。至于修业,要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者也。后世将文章写好称作修辞,文学院有“修辞学”课程,研究怎样把文章写得美,古人称推敲。《易经》中修辞,假如也是这个意思,那么好了,古人教人修业,只要把文章写得美就行了,当然绝对不是如此。《易经》上修辞所含意义,包括了言语、文字和行为,要和辞章一样。古代“辞章”观念,并不是限于白纸黑字文字著作,而包括了待人、处世、做事乃至于都市建筑设计,都是修辞。所以“修辞立其诚”,就是说言谈举止方面,做人要诚恳,这是居业条件,无论做任何事业,做官也好,做工程师也好,乃至当清道夫也好,讲话要得体,风格很够,本位站得住,这就是修业,这是孔子对进德修业解释。
  这还不算,下面他继续发挥:“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这可难了,这也是精义所在。这里是说,人最高智慧要做到对自己、对人、对事,知道机会到了,要把握机会,应该做就做。看历史就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几个人变法,第一个是春秋时商鞅变法,还有一个是宋代王安石变法。秦以前原来是公田制度,商鞅变法,一变而为私有财产制,结果商鞅自己弄到被五马分尸。但是他办法好不好呢?好得很,自商鞅变法,秦汉以后,因为私有财产制,产生了最古老私有思想,社会繁荣富足。到了宋朝王安石,也想走变法路子,最后又失败了。但王安石所谓新法到底好不好呢?后世评论他是了不起大政治家,但他不能“知至至之”,那个时代趋势还没有到,他虽有高度思想,高度办法,可是没有用处,所以要“知至至之”,时机到了便做,则刚刚好,就可与几也。什么是“几”?就是知机,未卜先知,就是知这个几?等于看电视,手刚搭上开关,在即开未开之间,那一刹那就是几,要有这样恰到毫颠高度智慧,看准了,时间到了,应该做就做,对了便可改变历史。“知终终之”,就是看见这件事,应该下台,就“下次再见,谢谢!”立即下台,永远留一个非常好印象在那里。但这个修养很难做到,孔子、老子都是这个思想。老子说“功成、名遂、身退”,就是知终终之。但“知终”“知”很难,如懂了这个道理则“居上位而不骄”,虽然坐在最上位置,也不觉得有什么可骄傲,这如同上楼下楼一样,没有永远在楼上不下来;那么在下位也无忧,因为时代不属于自己,所以人生随时随地要了解自己。所谓乾乾因其时而惕,要认识自己,时间机会属于自己就玩一下,要知道玩得好,下来也舒服,这样纵或有危险,但不至出毛病。从这里就看到孔子思想就是一个“我”,人生如何去安排我,每一个人把自己自我安排对了,整个大我也安排对了,有许多事往往是因为这个“我”安排得不好,把整个事情砸烂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第一部份第二部份第三部份第四部份第五部份
第六部份第七部份第八部份第九部份附录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