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类 易经新解:何新全新诠释古代经典   》 解读《易经》的方法(3)      何新 He Xin

  此类妄说,在《说卦》中已出现,到魏晋之际王弼更入形上之途。盖《易经》来源太古,即使我们承认《易经》之爻辞是周公之所作,则到孔子时代,也已历经五百年以上。所以孔子时代已以读《易》为艰。孔子说:“《尚书》多淹矣,周易未失也,且又古之遗言焉。”(帛书《易经》“要篇”)又说“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西汉学者刘歆尝谓扬雄言:“今学者有禄利,然尚不能明‘易’。”可见汉代人已昧于“易”之本义。而到王弼时代,《易经》则流传已近两千年。其古义淹失,而经师门派不同,传述亦分歧,甚至明白易解之义,也被曲解妄说而导入迷途。
  如师卦象辞:“地中有水,师。”简单明白。而陆绩曰:“坎在坤内,故曰地中有水。师,众也。”按:师乃湿字之假,故云“地中有水,湿。”坎,沆也。地中有沆,曰“湿”。陆氏读师为众,是根本解不通的。陆氏乃三国时人,解象已失古义。何况后人而曲解之乎?
  几千年来,语言的变化,方言的混淆,重重误解的堆积,使得《易经》经文之真义更加扑朔迷离。阮元《周易正名校勘记序》曰:“易之为书最古,而文多异字。”盖《易经》之爻辞,本口耳相传,记录者记音不记字,故卦名及卦爻辞古文、今文、帛书各不同。若泥于表层文字之字义求解,必陷无边之迷惘。
  孙诒让《札迻》序谈古书之文字变迁云:“竹帛梨枣,钞刊屡易,则有三代文字之通假,有秦汉篆隶之变迁,有魏晋正草之混淆,有六朝唐人俗书之流失,有宋元明校篆之羼改。逵径而出,多歧亡羊。”
  王国维指出:“诗书为人人诵习之书,然于六艺中最难。以弟之愚暗,于书所不能解者占十之五,诗亦十之一二。此非独弟所不能解也,汉魏以来诸大师未尝不强为之说也,然其说终不可通。以是知先儒亦不能解也。其难解之故有三:讹阙,一也。古语与今语不同,二也。古人颇用成语,其成语之意义,与其中单语之意义又不同,三也。”
  清人焦循著《周易假借论》指出:“近者学《易》十许年,悟得此例引申之妙。乃知彼此相借,全为《易》辞而设,假此以就彼处之辞,亦假彼以就此处之辞。……各随其文其声贯,而声近则以借相通。”
  杨树达论《尚书》云:“《尚书》文字博奥,读者每苦其难通,深求其苦,实以通假字多,不易得其本字耳。苟得其字,未尝不明白易解也。”
  这一道理,应用于《易经》亦然耳。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序一序二第四版序解读《易经》的方法(1)
解读《易经》的方法(2)解读《易经》的方法(3)解读《易经》的方法(4)“周易”释名(1)
“周易”释名(2)“周易”释名(3)“周易”释名(4)“周易”释名(5)
“周易”释名(6)《易经》及八卦爻辞的起源(1)《易经》及八卦爻辞的起源(2)《易经》及八卦爻辞的起源(3)
《易经》及八卦爻辞的起源(4)《易经》及八卦爻辞的起源(5)《易经》及八卦爻辞的起源(6)《易经》及八卦爻辞的起源(7)
《易经》及八卦爻辞的起源(8)《易经》及八卦爻辞的起源(9)《易经》及八卦爻辞的起源(10)论阴阳(1)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