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大道无所不在   》 第6节:洋罪      Liang Shiqiu

  不要说屈心的话,长住在北平的人也并不喜欢灰土。即以区区而论,在灰上里已经扑腾了快五十年,如果迎面刮起一阵黑风,好像是一大把胡椒粉兜头撒来,我就要急忙地堵起鼻嘴,丝毫没有如鱼得水之乐。可是我又不能不承认,北平人好像是对于灰土的耐性特别地强韧一些。除了天空中长年弥漫着的灰土不计外,北平人还在囤积大批的垃圾。“沙滩”是号称所谓文化区的,其实那地方的特征是除了一座大学之外还有一座大垃圾堆在矗立着。靠近各处城根,都有垃圾堆,堆得挺高,几乎高与城齐,堆的上面都开辟出了道路,可以行车走人!各胡同里的垃圾很少堆在墙角路边,那太不雅观,并且不卫生,为政府所不许,于是有更聪明的处理办法,索兴平铺在路面上,路面本来不平,不平处正好用垃圾填补,而且永远填补不平,总是有坑洼的地方,所以垃圾可以无限制地往上铺放。老百姓不敢大量地把垃圾倾在路面,官家的人才这样做,负责清除垃圾的人穿着制服摇着铃铛公然在路面上铺垃圾。北平胡同的路面现在距离天空越来越近了。这作风与“刮地皮”正相反。区区的寓处并不在偏僻的地方,门口本来有四层石阶,现在只剩两层了。有人统计过(怎样统计的我却不知道),北平积存的垃圾合拢起来有四个景山那么大的体积,若是完全清除,至少需要五年!我想,我们的国运若是兴隆,而固有道德又不隳堕的话,北平的垃圾与日俱增,也许用不了多久的时间北平会要变成一座高原,在遥远的将来,在这垃圾的废墟里可以掘出无数的“北京人”,无需再到周口店去了。
  对垃圾加以赞颂是不近人情的。但是一个垃圾堆确实是我们的一个最恰当的纪念塔,它象征一个古老的文化,是多年聚积的成绩,有丰富的内容,虽然是些无用的废物,它藏垢纳污,它蕴藏着毒素,但是永远有三五成群的衣裳褴褛的孩子们在埋头苦干地从事发掘。有人以为天坛的祈年殿或是故宫的太和殿最足以代表北平的文化,据我看,那都是历史的陈迹,我以为垃圾堆才是北平的活的现实的写照。不要以为垃圾堆是令人掩鼻而过的东西,不,无数的老头子小伙子大姑娘小媳妇都在那堆上生活着,趋之若鹜。
  迟缓的北平人也感觉到垃圾的威胁了,大家嚷嚷着要清除垃圾,因为垃圾太庞大了,国际观瞻所系,故都市容有关,不能再姑息下去,至于市民卫生倒是一桩小事。我原以为清除垃圾固然兹事体大,其方法当不外一铲一筐地用车拉出城去而已。我的想法居然落了下乘。有更高明的议论出现了,有人说清除垃圾是一门学问,需要大学里专辟一个课程,造就专门的人才,又有人说垃圾可以废物利用,从垃圾中可以制炼出砖之类的东西。这议论当然很好,只是远水不救近火。从前我们也没有垃圾专家,垃圾并不成问题。清道夫就是垃圾专家。垃圾如果有用,也不妨搬到城外去慢慢地受用。我的笨法子很简单,负责的人把清洁捐拨出一部分来了(只要一部分),雇用足数的人,给他们足数的薪给,认真督促他们一铲一筐地往城外运,骡车也行,人拉车也行,卡车更好,采取“愚公移山”的办法,早晚可以清除净尽。同时,大学里设专门课程,利用垃圾开设工厂,都可以并行不悖,我丝毫没有不赞成的意思。
  洋罪
  有些人,大概是觉得生活还不够丰富,于顽固的礼教,愚昧陋俗,野蛮的禁忌之外,还介绍许多外国的风俗习惯,甘心情愿地受那份洋罪。
  例如:宴集茶会之类偶然恰是十三人之数,原是稀松平常之事,但往往就有人把事态扩大,认为情形严重,好像人数一到十三,其中必将有谁虽欲“寿终正寝”而不可得的样子。在这种场合,必定有先知先觉者托故逃席,或临时加添一位,打破这个凶数,又好像只要破了十三,其中人人必然“寿终正寝”的样子。对于十三的恐怖,在某种人中间近已颇为流行。据说,它的来源是外国的。耶稣基督被他的使徒犹大所卖,最后晚餐时便是十三人同席,因此十三成为不吉利的数目。在外国,听说不但宴集之类要避免十三,就是旅馆的号数也常以12A来代替十三。这种近于迷信而且无聊的风俗,移到中国来,则于迷信与无聊之外,还应该加上一个可嗤!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第1节:送礼第2节:拜年第3节:小账第4节:市容
第5节:北平的垃圾第6节:洋罪第7节:匿名信(1)第8节:匿名信(2)
第9节:旁若无人第10节:过年第11节:教育你的父母第12节:求雨
第13节:幸灾乐祸第14节:小声些第15节:住一楼一底房者的悲哀第16节:推销术
第17节:脸谱第18节:废话第19节:快乐第20节:骂人的艺术
第21节:让座(1)第22节:让座(2)第23节:孩子第24节:女人
No.   I   [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