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记 臺灣通史   》 捲五·疆域志      連橫 Lian Heng

  光緒十一年秋七月初八日,欽差大臣左宗棠奏請臺灣建省。旨下軍機大臣、總理各國事務王大臣、六部、九卿會同各省督撫議奏。九月初五日,軍機大臣醇親王奕等奏改福建巡撫為臺灣巡撫。詔曰可。十二年春三月,又詔曰:『閩、臺防務關係緊要,該督撫等商辦一切,務當和衷共濟,不分畛域,力顧大局。上年諭令該督撫等會議改設各事宜,並着一並妥議,毋稍遲延』。十三年夏四月,新任巡撫劉銘傳會同閩浙總督楊昌瀎合奏,籌議臺灣郡縣分別添改裁撤,以資治理。疏曰:『臺灣疆域,南北相距七百餘裏,東西近者二百餘裏,遠或三四百裏。崇山大溪,鈎連高下。從前所治,不過山前迤南一帶,故僅設三縣而有餘。自後榛莽日開,故屢增廳治而猶不足。光緒元年,瀋葆楨請設臺北府、縣以固北路,又將同知移治卑南以顧後山,全臺官製,粗有規模。然彼時局勢未開,擇要修舉,非一勞永逸之計也。臣等公同商酌,竊謂建置之法,恃險與勢,分治之道,貴持其平。臺省治理視內地為難,而各縣幅員反較多於內地。如彰化、嘉義、鳳山、新竹、淡水等縣,縱橫二百餘裏、三百裏不等,倉卒有事,鞭長莫及。且防務為治臺要領,轄疆太廣,則耳目難周;控製太寬,則聲氣多阻。至山後中、北兩路,延袤三、四百裏,僅區段所設碉堡,並無專駐治理之員。前寄清虛,亦難遙製。現當改設伊始,百廢俱興,若不量予變通,何以定責成而垂久遠?臣銘傳於上年九月,親赴中路督剿叛番,沿途察看地勢;並據各地方官將境內扼塞道裏田園山溪,繪圖貼說,呈送前來,又據撫番清賦各員弁將撫墾地所陸續稟報。謹就山前後通局籌畫,有應添設者、應改設者、應裁撤者。查彰化橋仔頭地方,山環水復,中開平原,氣象宏敞,又當全臺適中之地,擬照前撫臣岑毓英議,就該處建立省城。分彰化東北之境,設首府曰臺灣府,附郭首縣曰臺灣縣。將原有之臺灣府、縣改為臺南府、安平縣。嘉義之東,彰化之南,自濁水溪始,石圭溪止,截長補短,方長約百餘裏,擬添設一縣曰雲林縣。新竹、苗慄街一帶,扼內山之衝,東連大湖,沿山新墾荒地甚多,擬分新竹西南各境,添設一縣曰苗慄縣。合原有之彰化及埔裏社通判一廳、四縣,均隸臺灣府屬。其鹿港同知一缺,應即裁撤。淡水之地,東控三貂嶺,番社岐出,距縣太遠。基隆為臺北第一門戶,通商建埠,交涉紛繁。現值開採煤礦,修造鐵路,商民麕集,尤賴撫綏。擬分淡水東北四堡之地,撤歸基隆廳管轄。將原設通判改為撫民理番同知,以重事權。此前路添改之大略也。後山形勢,北以蘇澳為總隘,南以卑南為要區,控扼中權,厥惟水尾。其地與擬設之雲林縣,東西相直。現開路一百九十餘裏,由丹社嶺、集集街徑達彰化。將來省城建立,中路前後脈絡,呼吸相通,實為臺東鎖鑰,擬添設直隸州知州一員,曰臺東直隸州。左界宜蘭,右界恆春,計長五百餘裏,寬三四十裏、十餘裏不等,統歸該州管轄,仍隸臺灣兵備道。其卑南廳舊治,擬請改設直隸州同一員。水尾迤南,改為花蓮港廳,墾熟田約數千畝,其外海口水深數丈,稽查商舶,彈壓民番,擬請添設直隸州判一員,常川駐紮。均隸臺東直隸州屬。此後路添改之大略也。謹按臺灣疆土賦役,日增月廣,與舊時羈縻僑置,情形迥不相同;因地製宜,似難再緩。況年來生番歸化,狉榛之性,初就範圍,尤須分道拊循,藉收實效。臣等身在局中,既不敢遇事紛更,以紊典章之舊,亦不敢因陋就簡,以失富庶之基。損益酌中,期歸妥協』。詔曰可。於是分設三府、一州、三廳、十一縣,以臺灣府為省會,駐巡撫。而設備未周,暫駐臺北。十五年秋八月,命臺灣知縣黃承乙、中路統領林朝棟築城,固將以為中樞之地矣。
  
  初建省之時,彰化紳士蔡德芳、吳朝陽等上書巡撫,請設鹿港。略曰:『臺灣孤懸一島,南北綿亙千餘裏,東盡番山,西臨瀚海。重以土浮民靡,動輒變生。無事之時,耕漁亦足相安,有事則請兵籌餉,在在仰需內地。伏思開臺之初,建設郡縣,多從海口,獨嘉義縣城離海稍遠。至如彰化縣城,西距鹿港不過十數裏,其東延內山,平原遼闊,伏莽滋多;兼以溪多林茂,防禦難施。即如同治元年戴潮春之變,自內一發,城池立陷。城之西面,若斷一橋踞一竹圍,雖內地大兵數千屯駐鹿港,經年亦不能進。洎大兵夾擊,收復之後,猶可相爭。故乾隆間貴西道趙翼有移鹿港之議,懇恩入告。事雖未行,要其大意,總在設城海口。今當盛朝威靈震迭,仰荷欽憲撫臨此邦,營建省會,從此添兵足餉,重權鎮懾,全臺托庇,萬無可慮之事。第聖人有言,處常固當思變,謹始乃以慎終。臺灣果蒙建省,省會必歸彰界。然前既有移縣城近海之議,而今省城或轉設近山。萬一地方有警,一扼溪險,竊恐萬兵難進,咫尺先不能通,何論南北。此尤大勢之當籌者。至於來竜之歸宿,海道之引導,或擇其新地,深謀遠慮,或仍其舊城,事半功倍,欽憲明見萬裏,斟酌自有權衡,固毋庸某等之多贅。且事關奏聞,尤非下士之所能置辯。唯生長於斯,聞見頗熟,抱此區區,又不能坐受知而不言之咎。爰敢披瀝歷來大局情形,附繪彰化舊城來竜宿脈圖說一紙,懇乞轉詳』。不可。
  
  十七年夏五月,銘傳辭職,以邵友濂任之。友濂文吏也,無遠略。奏請移設臺灣省會,以定規模。略曰:『前卜定省城之地,雖當中樞,控製南北;而山嶽四面圍匝,距臺南、臺北兩府各四、五日程,其間溪水暴漲,交通頗煩。兼以沿海水淺,輪船難以駛入,南北有事,接濟遲延。又省城必須建築壇廟衙署等,經費浩繁,無由籌辦。伏思臺北居臺灣之上遊,衙署局庫略已成工,商民輻輳,鐵路亦通,舟車之利兩備,故擬以該府城為臺灣省會』。十八年,先止城工,而省會遂移於臺北矣。
  
  臺南府領縣四:曰安平,曰嘉義,曰鳳山,曰恆春;廳一:曰澎湖。
  
  安平縣
  
  安平為全臺首善之地,開闢最早。荷蘭之時,築壘於赤崁社,臺人謂之赤崁樓,則今之縣治也。而臺灣府志以為臺灣建屋多用赤瓦,水濱高處,閩人曰墈,訛為崁,故與安平城俱稱赤崁。乾隆十年,巡臺御史範鹹作赤瓦歌,其自序雲:『臺人屋瓦皆赤,下至墻垣,此赤崁城之所由名也』。如志所言,拘泥文字,此與解釋臺灣之說相似。夫臺灣原作「埋冤」,漳、泉之音也,故或曰「臺員」,或曰「大灣」。而府志乃謂「荷人建城,製若崇臺,海濱水麯曰灣,又泊舟處亦謂之灣,此臺灣所由名也」;言之誤謬,餘已論之。夫赤崁為番社之名,固無庸諱。稗海紀遊謂明會典太監王三保赴西洋水程,有「赤崁取水」一語,是赤崁固土番之部落,其井尚存,為最古之跡矣。延平郡王剋臺之後,建承天府,置天興、萬年二縣,改一鯤身為安平鎮。安平為泉州安海之名,延平起師之地也;入臺之後,移置於此。又建桔秩門,以存故土之念。而安平城或稱王城,赤崁樓乃為承天府矣。清人得臺,建臺灣府,領縣三,以臺灣縣為附郭。二百餘年,文化日啓,制度典章,蔚為上國,信乎東南之大邑也。光緒十四年建省之後,移臺灣縣於臺中,以作會城首邑,而舊縣改名安平。又以巡撫暫駐臺北,大府初建,冠蓋雲從,仕宦之徒,爭趨利祿,而臺南乃日退矣。縣之疆域本窄,東負群山,氣象雄偉,羅漢外門實當其衝,故前設縣丞以治之,今已裁。山之土番悉已歸化,其近郭者且同漢人。故他縣尚須防撫,而安邑早敉矣。治西六裏有安平鎮,前阻大海,非舟莫濟,今已淤為大道,車馬可以往來。舊志謂臺江汪洋,可泊千艘。臺江為安平鎮之內海,則今之魚塭。道光二年,夏秋淫雨,兼旬不霽,曾文、灣裏各溪之水,淜漲而出,塗泥歸虛,積為平陸,而滄海變為桑田矣。安平鎮之左為鯤身,右為菅仔埔,其西則鹿耳門,風濤噴薄,夙稱天險。荷蘭鄭氏之時,均築炮臺,守海道。今亦半沉,僅存沙汕,巨舟不能入,其大者須泊四草湖。夫安平鎮為互市之口,駐領事,設海關,以振興貿易,故臺南商務冠全臺,猶不失為富庶也。唯南至二層行溪與鳳山界,北至曾文溪與嘉義鄰,相距不逮五十裏,而土尚膏腴,人懷禮義,士遊於庠,農歌於野,商勉於廛,工集於肆,喬木之思,尚足起後人之感,況於古都舊邑乎。生斯土者,能不葆而愛之歟!
  
  嘉義縣
  
  嘉義,古諸羅也。諸羅,番社名,又山名,而舊志以為諸山羅列,非矣。康熙二十三年,始設治於佳裏興,劃曾文溪以北隸之。佳裏興,亦番社也,濱海而居,疆域廣漠,遠至三貂,其時北鄙猶未啓也。嗣以水土不宜,移於今治。及朱一貴平後,劃虎尾溪以北為彰化,而疆域稍小。然墾務日盛,人民殷庶,巍然為府治之左臂。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之役,彰、淡俱陷,被圍逾歲;嬰城死守,效命弗去。詔嘉其義,改今名,永垂千古矣。建省之後,又劃牛稠溪以北為雲林,而疆域愈小。然絶長補短,猶為百裏之邑。縣負山面海,田疇交錯,形勢與彰化埒。而玉山屹立東北,高至一萬三千數百尺,為東洋群山之王。坤輿磅礡,特鐘於是,亦足豪矣。阿裏山為玉山之子,森林之富冠東洋,天賦之寶藏也。火山在治之東南,烈焰騰空,下有溫泉,居民引火以炊,挹泉以浴,奇境也。前時鬥六門設縣丞一員,分資治理,今為雲林縣治。而安、嘉交界之處曰大武隴,設巡檢。沿海之地,港灣多,唯布袋嘴較深,巨舟可入。若????水港則久淤矣。夫嘉義為山海奧區,物産殷富,士慕忠貞,女懷節烈,風俗之美,與南郡同。此則教化之功,而一道同風,日臻於善也。
  
  鳳山縣
  
  鳳山以山名。舊治在興隆裏,為鄭氏之萬年縣。自二層行溪以南歸之,遠及琅琊,為府治之右臂。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之役,莊大田起兵應,蹂躪縣城。事平,遷今治,則埤頭也。鳳山在治南三十裏,狀若鳳,實則一培塿爾。疆域之大次諸羅,而轄境且至卑南,但事羈縻而已。光緒元年,劃率芒溪以南為恆春,而形勢稍小,猶為山海之區也。其地東北至彌濃,丘陵起伏,路險阻。西行五裏為旗尾,安、鳳交界之旁徑也。西南臨海,沙汕紆回,魚????之饒甲全臺。打鼓山在治之西十八裏,建壘駐兵,以防海道。其旁為旗後,各國互市之口也。港內水深,可泊巨艦。又旁二十裏為東港,亦商船互市之口也。小琉球嶼在治之南六十裏,與東港對峙,屹立海中,一葦可杭,周圍約二十裏,耕漁並耦,境絶清邃。下淡水溪為臺灣大川,源自內山,瀠洄數十裏,會赤山之冷水溝而入於海。引水溉田者萬甲,歲豐人庶,鳳山之巨利也。渡溪至阿猴林,素為姦宄出沒之處,故設下淡水縣丞以駐之。率芒溪為鳳、恆之界,沿北行,有枋寮焉,僻處海濱,漸近內山。前時設汛,同治六年置巡檢,以詰盜賊、衛行旅,為南顧之策。夫鳳山舊邑也,深山大海,物力充牣,然以閩、粵分居,踞地相長,一言不合,趣起幹戈,而今乃稍息矣。兄弟鬩墻,外禦其侮,急公義而棄私仇,尤有望於鳳人士焉。
  
  恆春縣
  
  恆春處極南之地。設縣之議,起於討番之役,而成於開山之時。先是福建船政大臣瀋葆楨以牡丹之事,視師臺灣,亟求邊備。光緒元年,奏劃率芒溪以南,新設縣治於琅琊之猴洞山。山形環抱,中拓平原,其地常燠,故名恆春,實為全臺之南。唯縣之北境,與鳳山接壤,東、西、南三面皆濱海。自率芒溪歷嘉鹿塘,經枋山、過楓港而至柴城,凡六十裏,為福康安駐師,以木為城,今改土堡。其旁有統領埔,相傳鄭氏屯田之地,土厚而腴。自治東越射麻裏、萬裏得、高士佛而至八瑤灣,計程五十三裏,為恆、卑之界。又二十五裏為牡丹灣,則兇番棲伏之處,今已平矣。縣之三面雖濱海,而港灣淺狹,不足以容巨舟。若大板埒、射寮、楓港等,則時可出入。苟以人工而鑿之,則善矣。鵝鸞鼻鬥出海中,下有暗礁,夙稱天險;上建燈臺,示以航路。顧其地南連南嶠,盈盈帶水,為東西洋往來孔道,未可以僻遠而置之。恆春之番嚮分上下,各十八社,今可紀者五十有八;性較馴。苟勤撫字以化之,徠人民以墾之,闢水利以溉之,刊道路以通之,開物成務、教養並行,不數十年而炎風瘴雨之地,皆稱樂土矣。
  
  澎湖廳
  
  澎湖固海疆重地,群島錯立,風濤噴薄,天險也。荒古以來,不見史策。隋開皇中,虎賁中郎將陳棱始略其地。其居於此土者,固猶是軒轅之胤也。或曰:楚滅越,越之子孫遷海上,或居於澎湖。唐、宋以來,居民漸長。及元之末,始設巡檢司,隸同安;未久而廢。明初,宇內未平,無業之民聚嘯其間;洪武五年,乃墟其地,遷其民於漳、泉。已而復至。嘉靖間,以海防故,復設巡檢司;旋罷,而澎湖棄為甌脫矣。夫澎湖為濱海之藩籬,而東西往來之衝也;墟地之舉,誠為失策。是以島夷攘之,海寇據之,俶擾昏墊,靡有窮期。迨我延平郡王東略臺灣,先收其地,設安撫司以治之,而澎湖乃為我有。康熙二十二年,清軍入東寧。翌年,設巡檢,隸臺灣縣,以水師副將駐之。雍正五年,改設通判,別為廳,兼海防事務,屹然海上重鎮矣。朱一貴既平之後,廷議以澎湖失而鄭氏降,澎湖存而臺灣復,擬移總兵於此。總兵藍廷珍以為不可,上書論之,議始罷。夫澎湖固海上重鎮,而地瘠民貧,不産五穀,恃臺為援。一旦遏絶,勢可立斃。守之之策,在籌持久,建炮臺以禦之,設艦隊以巡之,練民兵以用之,討軍實以充之,而後可以言守,可守而後可以言戰。戰之得失,閫外寄之,其機在於一時。守之輕重,有司任之,其謀在於平日。故曰兵可百年而不用,不可一日而不備。何也?東南之地勢紐於臺灣,而澎湖者臺灣之門戶也。海疆有事,澎湖必先被兵,故籌臺灣者,必先籌澎湖。法人之役,是其殷鑒。澎湖距府治一百七十有五裏,南趨南嶠,北走登萊,西渡金廈,近者一日,遠或數日。海天萬裏,不過衣帶之水爾。故以巨大海軍扼險於此,則南北之交通可絶,而臺灣恃以無恐。諸島之中,大山嶼最大;媽宮在其西,文武居之。外以西嶼為屏蔽,而內以新城、龜山相犄角,駐兵置壘,防患未然。其地東至陽嶼,西至花嶼,南至大嶼,北至目嶼,周圍二百四十二裏。舊言三十六島,實則有名可紀者五十有五也。漁村蜃捨,以海為田。顧其人習水,冒險耐勞,頗有堅毅之氣。生聚教訓,剋日並行,則此帕頭短蔥之民,皆海國幹城之選也。君子於此,知所務矣。
  
  臺北府領縣三:曰淡水,曰新竹,曰宜蘭;廳二:曰基隆,曰南雅。
  
  淡水縣
  
  淡水據北臺之樞,荷蘭以前未之聞。歸清以後,始隸諸羅,嗣屬彰化。雍正九年,設淡水同知,治竹塹;凡大甲以北皆歸之。經營締造,二百餘年,聲名文物,蒸蒸日上,信乎可為大郡也。先是同治十年,同知陳培桂徇廳民之請,議升直隸州,增學額。未及行,而開山撫番事起;欽差大臣瀋葆楨奏裁同知、建臺北府,以淡水為附郭,治艋舺。艋舺,舊時貿易之地也。建省以後,乃趨於大稻埕,而艋舺稍退,然人民猶庶。縣之疆域,南至土牛溝,與新竹界;北以三貂溪為限,與宜蘭鄰;東負深山,野番伏處,設隘防之。滬尾距治西三十裏,各國互市之口也,設關徵稅,駐領事以管僑民,故建炮臺,衛重兵以守之。其水自雞籠山而來,歷八堵、五堵,經圓山、出關渡而入於海。旁流支脈,交衍於艋舺、大稻埕之間。航運之利,實興商業,而灌田尤廣,故産𠔌多。夫淡水,番地也,左擁龜侖之山,右握獅球之嶺,溪流交錯,金、煤、硫磺之利藴於上,腦、茶、材木之富生於山。然鄭氏之時,以流罪人;康、雍之際,尚苦瘴癘。至於今繁華靡麗,冠於全臺,此則人治之效也。然以冠蓋遨遊,五方雜處,士慕虛文,女習歌舞,驕奢淫佚,亦冠全臺,則又末俗之弊也。移風易化,綱紀是張,是所望於淡人士焉。
  
  新竹縣
  
  新竹固土番部落,原名竹塹,鄭氏曾用兵其地。舊志以為環城植竹,故稱竹塹,此大謬也。夫鄭氏之時,尚未設官,已有竹塹之名;則藍鼎元籌理臺疆,亦有開墾竹塹埔之議。唯其所名者,舉縣轄而總言爾。歸清之後,始隸諸羅。農功未啓,行旅鮮通,故猶以荒遠視之。雍正元年,劃入彰化,並設淡水同知,稽查北路,兼督彰化捕務。九年,又以大甲溪以北刑名錢𠔌專歸淡水同知管理,而猶駐彰化也。乾隆二十年,始移治竹塹。及光緒四年,臺北設府,裁同知而知府仍暫駐其地。五年三月,淡、新分治,劃土牛溝以南為新竹,以北為淡水;其所轄者有六堡。十五年,又折為新、苗兩縣。於是南至中港,與苗慄鄰;北及土牛溝,與淡水界;西濱大海,而東入番山。南北相距八十五裏,東西六十五裏,泱泱乎大邑也哉!土壤膏腴,人民殷庶,文學之盛,冠冕北臺。而又士重然諾,農勤稼穡,非如淡水之靡麗也。然以山野之間,閩、粵分處,械鬥之風,長年不息;且地與番接,馘首相雄;沿山之人,亦多習武。此則自然之勢也。夫新竹為北臺之奧區,群山崒嵂,拱若列屏。巍然而獨立者,則雪山也,高至一萬一千數百尺。中港香山之溪,皆源自內山,流遠而緩。唯入海之處,水淺不足泊巨舟;故航運之利,猶藉淡水。山川鍾秀,人物效靈,發揚光大,尚有待於此邦之君子焉。
  
  宜蘭縣
  
  宜蘭即蛤仔難,番語也,或曰甲子蘭。三面負山,東臨大海。平原沃壤,久置荒蕪。及吳沙墾土以來,三籍之人相率而至,築堡以居。自頭圍至於五圍,拓地愈廣,浸成都聚。沙死,侄化能撫其衆,請入版籍。嘉慶十五年,乃設噶瑪蘭廳,置通判理民事,治於五圍。百務草創,棋布裏堡,多就番語譯之。同治十三年,開山議起,設臺北府,改廳為縣,曰宜蘭,以為北臺屏翰,而前後山之襟帶也。北界三貂溪,南逮蘇澳。自三貂溪以至草嶺,深林密菁,最稱險要。過嶺為大裏簡,東望東海,波濤洶涌,豁然萬裏,則太平洋之濱也。北隅三十裏,有小嶼曰龜山,置兵守之。草嶺迤東,群山羅列。其大者曰玉山,積雪不化,高至萬尺,巍巍乎大觀也哉。海濱巨石嶙峋,中設一關,曰北關;而設於蘇澳者,曰南關,屹立稱門戶焉。蘇澳之口,水深四、五丈,可泊輪船,唯防礁石。南風、北風兩澳,又為蘇澳門戶。泖鼻山在三貂溪之口,形如象鼻,直插入海。旁有小澳,曰琉球澳,礁險不容舟。頭圍距治東北三十裏,設縣丞。自頭圍歷大坪林,達景尾街,可至府治,為旁徑,約程百十數裏。自蘇澳以南,濱海行,可達臺東。然地多險阻,溪流泛濫,不易涉,故舟行較易也。夫宜蘭為土番之區,荒古以來,久居化外,而吳沙乃入拓之,闢草萊、任耕稼、建廬裏、徠遊民,以張大國傢之版圖,其功業豈不偉歟!唯地濱東海,富森林,故長年多雨。然以水利之豐,物土之宜,讀書力田,饒有堅強之氣。蘭雖一隅,富庶之興,尤將有所發泄也。
  
  基隆廳
  
  基隆為北門鎖鑰,而通商之大埠也。煤礦之利,取之無窮,故至者日多。然當二百數十年前,猶是荒昧之域也。其地固土番部落,舊稱雞籠。地絶北,林深瘴盛,天寒,長年多雨,故有雞籠積雪之景。而與今日之氣象,早已不同矣。當明之季,荷蘭既據臺南,而西班牙亦入雞籠,築壘駐兵,以相角逐。則今之社寮島也。臥榻之側,不容鼾睡,荷人逐之,奄有全臺。乃未幾復為我延平郡王所逐矣。歸清之後,尚事羈縻。幹嘉以還,居者漸聚,耕漁並耦,雞狗相聞。由淡水而雞籠,由雞籠而噶瑪蘭,蓋已大啓土宇矣。海通既闢,列國窺伺,其所以目逐逐而心怦怦者,則以此天富之煤礦,足為東洋之外府爾。故當臺北建府之時,瀋葆楨以海防已重,訟事尤繁,自非煤務微員所能治理,乃設通判於此,改名基隆。光緒十三年,復易同知,以重事權。雖轄地四堡,不足以建一縣,然固臺北之藩衛也。夫基隆之富庶,由於人力,而亦由於地利。梯山航海,百事俱興,締造經營,與時駢進。則此一市一廛,不特為臺灣之大埠,且為東洋之巨會矣。
  
  南雅廳
  
  南雅為撫墾之地,而大嵙崁實當其衝。先是道光八年,陳集成始拓其土,鋤耰並進,弓矢斯張,而番害未戢也。光緒十二年,巡撫劉銘傳奏設撫墾大臣,置撫墾局,闢良田,開溝洫,伐木熬腦,以施番政。其不服者,則移師討之,而大嵙崁之景象一新。然地處內山,距治較遠,而居者日多。二十年,乃於近旁之湳仔,新設通判,改名南雅,以治民也。政令初頒,輿圖忽改,經綸措施,匪旦夕事。顧其地山回水抱,境絶偉麗,內藴無窮之利,外徠務本之民。長刀大斧,亭毒發揚,尚有待於後人之孟晉也。
  
  臺灣府領縣四:曰臺灣,曰彰化,曰雲林,曰苗慄;廳一:曰埔裏社。
  
  臺灣縣
  
  臺灣,舊名也,而縣為新設。光緒十三年建省之時,以彰化之橋仔頭莊,地處南北之中,背山面海,平原交錯,南有烏日之饒,北有大甲之險,鑿山刊道,戍兵撫番,遠達臺東,如臂使指。一旦鐵路告成,居中馭外,可以控製全臺;於是巡撫劉銘傳奏建省會。劃彰化之北,新設一治,謂之臺灣,而以舊時之臺灣縣改名安平,固以此為中樞也,故亦曰臺中。十四年,命棟軍築城,建衙署、起學宮、駐軍旅、計丁庸,將以經營新邑;然縣治固畎畝之地,土厚泉甘,商賈未集,唯城外大墩街略有市肆,其懋遷有無者仍赴彰化也。自縣治北行二十裏為葫蘆墩,勢控大甲,山間之人多至此貿易,亦行軍之所必爭者。當隋之時,用兵於此,虎賁威棱,今其泯乎。葫蘆墩東北二十裏為東勢角,又東八裏為抽藤坑,又東南六十裏為埔裏社。光緒元年,始入版圖,設官行政,以撫綏群番,為臺中之後衛。梧棲在縣西,商舶互市之口,亦海隅之一都會也。夫臺中固土番之地,所謂貓霧拺者也。康熙五十五年,岸裏社番始請墾,諸羅知縣周鍾瑄許之。及朱一貴平後,總兵藍廷珍以其土沃,募佃闢田,故名藍興堡。雍正元年,劃虎尾溪以北至大甲溪,增設彰化,而臺中隸焉。十年,設貓霧拺巡檢,駐犁頭店,臺中之設官始於此。乾隆二十四年,設南投縣丞。南投距治南四十裏,中隔烏溪,為內山出入孔道。民番雜處,商旅往還,亦山間之一都會也。夫自臺中而論,山多海少,故其人重農而輕商。然以土田之腴,水利之大,餘糧棲畝,戶多蓋藏。岩居𠔌飲之民,日與生番相角逐,冒危難、赴險阻,勇往不屈,故其人尚武。而林爽文、戴潮春乃後先而出,謂非種性之強乎?臺中士君子而能閑之以誼,使之以和,奬之以文,臨之以禮,岩岩新邑,氣象萬千,連鑠發揚,且邁南北,而果為中樞之地焉,是在人為而已。
  
  彰化縣
  
  彰化固半綫之地,鄭氏之時,左武衛劉國軒駐軍於此,以討沙轆諸番。歸清以後,始隸諸羅,尚以曠土視之。雍正元年,劃虎尾溪以北,建設新邑。欲以表彰王化,故曰彰化。其時北鄙猶未大啓也。疆域廣漠,民番雜處,土腴而俗悍,鼠牙雀角,輒起械鬥,夙稱難治。然墾務日興,成都成聚。物力之饒,溝洫之利,人多殷庶。縣治在八卦山麓。鬥大之城,險不足據,而反足資敵,故有移城鹿港之議。鹿港在治西二十裏,商舶互市之埠也,市廛之盛,次於南郡,前駐海防同知。與泉州之蚶江相對,海程之近,無逾此者。而港口日塞,航運不通,苟非投資開鑿,未得以興彰化之利也。光緒八年,兵備道劉璈以彰化居臺之中樞,形勢未善,議移知縣於鹿港,而於大肚之間或藍興堡之橋仔頭莊,別建新邑,駐巡道,守重兵,以控製南北。巡撫岑毓英頗韙之。及建省後,分烏日以北為臺灣,濁水以南為雲林,而鹿港同知早移於埔裏社,疆域遂小。然臺中雖為省會,而知府尚駐彰化,猶得以保其朔。若夫土田之沃,人文之盛,彰化之興,今未艾也。
  
  雲林縣
  
  雲林設縣,始於建省之時,則為撫墾之計爾。先是光緒十三年,劃嘉義以北之地,經營新邑,擇治於林圯埔之雲林坪,為鄭氏部將林圯所闢者,故曰雲林,以旌其功。而治當濁水、清水兩溪之域,每逢泛濫,不得往來。十九年,乃從知縣李烇之議,移於鬥六門。鬥六門者,嘉義北隅之險也。乾隆二十六年,設巡檢,以分治近山。洎光緒元年,又自集集闢道,以達臺東之璞石閣,為東西交通之衢,而云林實握其紐,故曰前山第一城。集集距治之北東,土番互市之區也,伐木熬腦,移民漸聚。而陳有蘭溪之畔,草萊未闢,原田膴膴,尚有待於後人焉。縣之疆域,北以濁水為界,彰化共之,南以牛稠溪為境。其東則高山峻嶺,人跡罕通,鯨面文身之輩,岩棲𠔌飲之倫,射鹿殺人,以相雄長,恩威並行,而後可服。若西雖臨海,而岸直灣淺,不足以通舟楫。北港為古來互市之口,宋、明之時已有其名,今亦塞矣。蓋以濁水分流,挾沙澎湃,出口之處,日積日淤,沿海一帶遂不得耕,地瘠而民貧,飯水且難,況食稻乎!夫臺灣為殷富之地,力田有秋,而澎湖之民每苦鹹雨,二林深耕又患飛沙,地之肥磽,或相倍蓰,固不得同日而論也。然則雲林之利,不在於海而在於陸,不在於平原而在於山𠔌。材木之饒,竹箭之美,羽毛齒革之豐,足以供給而有餘,亦臺灣之一奧區也。
  
  苗慄縣
  
  苗慄,番語也,謂之貓裏,土番居之。僻處新竹之南,舊與彰化相接。光緒十四年建省後,劃中港以南為苗慄,以北為新竹,各有三堡。而苗慄隸臺灣府,其縣治則貓裏社之墟也。草昧初啓,制度未備,其所以建設新邑者,亦為撫墾之計爾。當是時,經理番政,剋日並行,南湖罩蘭之野,天富待興,墾田熬腦,踵相接也,故以此治之。其地群山起伏,粵族相處;沿海一帶,始多漳、泉之人。地瘠而民勤,丁男子婦盡力農畝,故善治之,則其民可使。然臺灣之兩大溪,曰大安、曰大甲,皆當其南;而大甲尤為北臺之關隘,一旦有失,則淡、新數百裏之地,可長驅而攘也。嘉慶十四年,設巡檢;道光十年,駐守備,並建土城以為固。故當戴潮春之役,林日成三攻大甲,不能破,而北路始得無害。此則地勢之險阻,而足以絶其道爾。夫苗慄設縣,於今未久,撫治之方,在謀富庶。苟得十年成聚,十年教訓,二十年之後,可以追蹤新竹,而翹然為一岩邑矣。
  
  埔裏社廳
  
  埔裏社在萬山之中,距臺灣府治東南可九十裏,中拓平原,周三十餘裏。土厚泉甘,宜稻蔗,物産尤饒,取之無盡。南北兩溪皆源自深山,奔流而西,以達於海,引水溉田者十數萬甲,固天然之奧區也。歸化番社二十有四,而以六社名:曰埔裏,田眉裏,曰田頭,曰水社,曰瀋鹿,曰貓蘭;而埔裏尤着,康、雍以來,久見紀載。封疆大吏,猶以甌脫視之,能不惜哉!地大物溥,來者日衆,封禁之議,遂不可行。於是鄧傳安倡之,史密和之,而劉韻珂乃大言之,其陳開設之利詳矣。而痹痿臣工,不知大計,仍以險遠為難,可謂昧矣。光緒紀元,開山議起,臺灣鎮總兵吳光亮略兵中路,爰有招撫六社之請。詢謀僉同,建設一廳,以鹿港同知移駐於此,改為中路撫民理番同知,治大埔城。啓之,剔之,教之,養之,而六社之土田戶籍,乃得隸於宇下。其地僻處內山,居臺之中,勢險而阻。危崖深𠔌,逼仄難行。自府治出南門,行二十裏至烏溪,水急不可涉,駕筏渡之。六裏為草鞋墩。迤東八裏為土城,海蘭察駐軍之地也。十三裏為龜仔頭。八裏為內國姓,鄭氏之時,劉國軒率師至此,以討北港溪番,人多粵籍;而傢祀延平郡王。十二裏為北港溪,兩山夾立,茂林蔽天。往時野番嘗伏險殺人,設隘之後,患始戢。十裏為鬆柏侖,高數百仞,盤旋而上,俯瞰大埔城,如在眼底;越山東行二十裏即至。其自葫蘆墩逾抽藤坑而來者,亦會於北港溪。是為入治之北路。自草鞋墩東行十二裏至南投,前駐縣丞,今已撤。又十二裏為濁水。十二裏為集集。八裏為柴圍。又北越雞胸嶺,十五裏而至頭社,地腴而坦。又八裏為水社,有日月潭,勝境也,水極清冽,環可二十餘裏,中有小山曰珠嶼,番繞嶼居,極稠密,獨虛其中,往來必架艋舺,刳獨木為之,雙槳以濟,大者可容十數人。潭中多菱藕,饒魚鱉,番取以食。藍鼎元記之,以為古稱蓬瀛,不是過也。繞嶼北行,五裏為貓蘭。又五裏瀋鹿。又十裏為白葉嶺。過此而北,又行十裏,是為入治之南路。自治東行,延眉溪上流而至霧關,平原盡處,豁然高山,為野番出沒之所。樟楠之屬,蓊鬱成林,荒古以來,斧斤未入,故得長葆其壽。霧關山絶高,與臺東接,苟闢而徑之,可達花蓮港。而守城大山獨當一面,神足氣王,巍然為治之屏翰。夫埔裏社自開拓至今,漢人爭處,前茅後勁,再接再厲。墾成之田已萬甲,衆至二、三萬人。而土番乃日就凌夷,不能存其十一。其得以暫保其生者,唯外來之屯番爾。然語言習俗,漸從漢風,則亦同化於我而已。烏乎!優勝劣敗之機,可不惕哉?
  
  臺東直隸州
  
  臺東州
  
  臺東為新闢之地,高山大川,氣象雄偉。疆域之廣,可為一府三縣。而自歸隸以來,久任荒蕪,外族窺伺,莫肯關心。其有負耒荷戈而至者,唯我堅強辛苦之先民爾。然蓽路藍縷,涉履艱危,與天氣戰,與野番戰,與猛獸戰,瀕於死者數矣。光緒紀元,開山議起,欽差大臣瀋葆楨奏設卑南廳,以事經營。卑南處臺東之中,地尤肥美;闢草萊,任耕稼,可成都聚,而利尚未啓也。拔木通道,戍軍撫番,前山之人,相率而至。洎光緒十三年,乃升為州,而運會亦漸移矣。其地自蘇澳以南,至得其黎百四十裏,峭壁峻嶒,難通輿馬,且少可耕之壤。而中亙東澳、大南澳、大濁水、大小清水五溪,水險而大,莫施舟楫。得其黎至新城六十裏,地稍平,灌莽荒榛,頗多磽確。自是歷花蓮港、吳全城、大巴壟而至水尾社,計程百五十裏,地盡膏腴。又有秀孤巒之溪,可資灌溉。溪水入海之處曰大港,舟不易行。自水尾而西至璞石閣,大軍駐焉。歷平埔、石牌以達卑南,亦百五十裏,地多膏腴,鋤耰日進,皆成良田,惜墾之者尚少爾。卑南以西二百數十裏為恆春,壤稍遜,然若巴塱衛、若八瑤灣,皆可墾也。夫以臺東疆域之廣,地利之饒,設官行政已二十年,而莽莽蒼蒼,尚委於鹿豕之鄉,則以航運難通也。濱海六百餘裏,唯花蓮港、成廣澳可泊輪船,而風信靡常,礁石紛錯,往還不易。帆船更不能以時至也。其遵陸而行者,則自璞石閣入山,過八通關,以抵雲林之林圯埔,計程二百六十餘裏,沿途皆番,行者懼焉。故商旅不敢往來,而懋遷尚少。番之大者,曰鬥史五社,在大南澳;曰大魯閣八社,在大濁水以北,依山而居,性最悍;曰加禮宛六社,為平埔之番,居於鯉浪以北;其南者曰南勢七社,亦平埔也。秀孤巒之間,凡二十四社。璞石閣之平埔亦八社。其處於成廣澳之北者,曰沿海八社;其南曰阿眉八社。而卑南之可紀者四十有六。此則多經招撫,而微化其性,然尚不事畎畝,射獵為生。若夫丹番、巒番、木瓜等番,散伏深山,素不與人來往,經綸措施,匪旦夕事。苟得良有司治之,與以便宜之權,立以經久之計,悉心任事,不憚勤勞,而移住之人,又能忍辱負重,群策群力,以除害而興利焉,臺東之富庶,始得與前山媲美也。
  
  坊裏
  
  坊裏之名,肇於鄭氏。其後新闢之地,多謂之「堡」。堡者,聚也。移住之民,合建土堡,以捍災害,猶城隍也。而澎湖別名為「澳」。禹貢:『九州攸同,四隩既宅』。釋文以為「隩」與「澳」同,水濱也。是澎人固依水而居者也。「裏」之大者數十村,或分上下,或劃東西。商賈錯居者謂之「街」;漢人曰「莊」,番人曰「社」,而澎湖亦曰「社」。莊社之間,各植竹圍,險不可越,聚族而居,守望相助。閩人先至,多居近海;粵人後至,乃宅山陬。而閩人之中,漳、泉為巨,以是因緣,每起械鬥。交通既闢,情感自孚,比歲以來,其風稍戢。然撫墾雖興,而番害猶烈。長治之計,在於協和。化行風美,斯為善矣。夫天下大器也,集衆人而成傢,集衆傢而成國。國之利害,猶傢之利害也。故知愛傢者必知愛國。夫無傢則不可以住,無國且不可以立,其賤乃降於輿隸,君子傷之!故坊裏之名僅為疆域之分,而非可以此自囿也。識時之士,常務其大者遠者,而後可以進於郅治焉。
  
  安平縣治四坊:東安坊(後分上下)、西定坊(後分上下)、寧南坊(後分上下)、鎮北坊(後分上下)。
  
  安平縣轄四十三裏:效忠裏、新昌裏、永寧裏、仁和裏、文賢裏、依仁裏、崇德東裏、崇德西裏、仁德南裏、仁德北裏、長興上裏、長興下裏、永康上裏、永康中裏、永康下裏、內武定裏、外武定裏、廣儲東裏、廣儲西裏、新化裏東堡、新化裏西堡、安定裏東堡、安定裏西堡、善化裏東堡(北隸嘉義)、善化裏西堡(北隸嘉義)、新化東裏、新化西裏、新化北裏、內新化南裏、外新化南裏、內新豐裏、外新豐裏、永豐裏、保大西裏、保大東裏、歸仁南裏、歸仁北裏、嘉祥內裏、嘉祥外裏、羅漢內門裏、羅漢外門裏、楠梓仙溪東裏、楠梓仙溪西裏。
  
  嘉義縣轄三十七堡:嘉義東堡、嘉義西堡、大目根堡、打貓東頂堡(北隸雲林)、打貓東下堡、打貓南堡、打貓北堡(北隸雲林)、打貓西堡、大槺榔東下堡、大槺榔西堡、蔦鬆堡(北隸雲林)、大丘園西堡、牛椆溪堡、鹿仔草堡、柴頭港堡、????水港堡、太子宮堡、鐵綫橋堡、果毅後堡、哆囉嘓東頂堡、哆囉嘓東下堡、哆囉嘓西堡、下茄苳南堡、下茄苳北堡、白須公潭堡、竜公潭堡、學甲堡、赤山堡、茅港尾東堡、茅港尾西堡、善化裏東堡(南隸安平)、善化裏西堡(南隸安平)、佳裏興堡、西港仔堡、麻豆堡、蕭壟堡、漚汪堡。
  
  鳳山縣轄二十六裏:大竹裏、鳳山上裏、鳳山下裏、小竹上裏、小竹下裏、觀音上裏、觀音中裏、觀音下裏、觀音內裏、長治一圖裏、長治二圖裏、文賢裏、維新裏、仁壽上裏、仁壽下裏、半屏裏、興隆內裏、興隆外裏、赤山裏、港西上裏、港西中裏、港西下裏、港東上裏、港東中裏、港東下裏、新園裏。
  
  恆春縣轄十三裏:宜化裏、德化裏、至厚裏、安定裏、長樂裏、治平裏、泰慶裏、鹹昌裏、永靖裏、仁壽裏、興文裏、善餘裏、嘉禾裏。
  
  臺灣縣轄七堡:藍興堡、貓羅堡、捒東上堡(北隸苗慄)、捒東下堡、大肚上堡、大肚中堡、大肚下堡。
  
  彰化縣十三堡:綫東堡、綫西堡、貓羅堡、馬芝堡、二林上堡、二林下堡、燕霧上堡、燕霧下堡、武東堡、武西堡、東蠃東堡、東蠃西堡、深耕堡。
  
  苗慄縣轄四堡:苗慄堡(在縣之東北,舊稱竹南二堡)、吞霄堡(在縣之西,舊稱竹南三堡)、大甲堡(在縣之南,舊稱竹南四堡)、捒東上堡(在縣之東南,其屬大甲溪南者隸臺灣)。
  
  雲林縣轄十七堡:鬥六堡、溪洲堡、他裏霧堡、沙連上堡、西蠃堡、沙連下堡、打貓東頂堡(南隸嘉義)、打貓北堡(南隸嘉義)、大槺榔東頂堡、尖山堡、海豐堡、布嶼堡、大丘園東堡、白沙墩堡、蔦鬆堡(南隸嘉義)、北投堡、南投堡。
  
  淡水縣轄九堡:大佳臘堡、芝蘭一堡、芝蘭二堡、芝蘭三堡、八裏坌堡、擺接堡、興直保、文山堡、桃澗堡。
  
  新竹縣轄三堡:竹塹堡(在縣之中,舊稱竹北一堡)、竹南堡(在縣之南,舊稱竹南一堡)、竹北堡(在縣之北,舊稱竹北二堡)。
  
  宜蘭縣轄十二堡:本城堡、員山堡、民壯圍堡、溪洲堡、頭圍堡、四圍堡、羅東堡二結堡、清水溝堡、紅水溝堡、利澤簡堡、茅仔寮堡。
  
  基隆廳轄四堡:基隆堡、金包裏堡、三貂堡、石碇堡。
  
  南雅廳轄一堡:海山堡。
  
  埔裏社廳轄三堡:埔裏社堡、北港溪堡、五城堡。
  
  臺東州轄五鄉:南鄉(即卑南覓)、廣鄉(即成廣澳)、奉鄉、新鄉(即新城)、蓮鄉(即花蓮港)。
  
  臺東州轄番社十一社:鬥史五社、太魯閣八社、加禮宛六社、南勢七社、秀孤巒二十四社、璞石閣平埔八社、成廣澳沿海八社、成廣澳南阿眉八社、卑南覓南十五社、卑南覓西二十二社、卑南覓北九社。
  
  澎湖廳轄十三澳:東西澳(為廳治,附近有社十)、裏澳(距治十九裏,有社十二)、林投澳(距治十二裏,有社十)、奎壁澳(距治七裏,有社九)、鼎灣澳(距治十裏,有社九)、瓦硐澳(距治二十六裏,有社五)、鎮海澳(距治二十二裏,有社四)、赤崁澳(距治二十九裏,有社二)、通梁澳(距治三十裏,有社二)、吉貝澳(距治八十裏,有社一)、西嶼澳(距治二十裏,有社十二)、網垵澳(距治裏五十,有社六)、水垵澳(距治五十裏,有社三)。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捲一·開闢紀捲二·建國紀捲三·經營紀
捲四·獨立紀捲五·疆域志捲六·職官志捲七·戶役志
捲八·田賦志捲九·度支志捲十·典禮志捲十一·教育志
捲十二·刑法志捲十三·軍備志捲十四·外交志捲十五·撫墾志
捲十六·城池志捲十七·關徵志捲十八·榷賣志捲十九·郵傳志
捲二十·糧運志捲二十一·鄉治志捲二十二·宗教志捲二十三·風俗志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