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评传 》 金庸与《明报》 》
第6节:第二章 少年金庸(1)
张圭阳 Zhang Guiyang
第二章 少年金庸
金庸:"我是个感情丰富的人,做事冲动,理智不强。"
《明报》的创办人是查良镛(笔名金庸)与沈宝新。
金庸是浙江海宁县人,生于1924年。金庸的故事,可以从他客厅悬挂的一幅对联说起。这幅对联,是金庸的祖先,康熙年间大诗人查慎行之侄、翰林书法家查升的手笔;对联写上"竹里坐消无事福,花间补读未完书"。查升这一代,一家叔侄五人(查嗣韩、查慎行、查嗣瑮、查嗣庭、查升)都官拜翰林,当时全家共有七人都中进士,称为"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是查家最显赫的年代。康熙皇帝甚至为查家写了一牌匾,上书"澹远堂"三个紫色的字。由于是皇帝题字,"澹远堂"三个字旁边有九条飞舞的金龙。金庸年少时对这幅牌匾的印象深刻。时至解放,查家的这幅牌匾早已散失了。
查姓始于晚周,封于查,以地为氏,历代多显族。海宁查氏始于查焕,明弘治庚戌(1490)进士,由部曹历任山东布政司参议。查焕孙查秉彝,明嘉靖戊戌(1538)进士,由黄州推官历户科左给事中,终顺天府尹。秉彝子志文,官庐州府同知。志文子允揆,授文学赠兵部主事。允揆子大纬,由明经仕武库主事,赠礼部侍郎。大纬子崧继,正值明亡清兴,改名遗,以布衣终身,不求功名。进入清朝,崧继子慎行与弟嗣瑮、嗣庭先后高中进士。查慎行(1650-1727)作诗不下万首,为有清一代重要诗人之一。
查升虽然是康熙年间的书法家,但金庸并不喜欢祖先查升的字,认为没有什么劲力;金庸喜欢有力的字,他自己的字就写得很有力道。当年清朝主考官非常主观,认为字写得方方、正正、圆圆的,人品也差不到那里去。好人就可以做好官,这完全是凭书法去看人品、去定断官职。
查家祖先诗人、书法家、大官辈出。亲戚中诗人徐志摩是金庸母亲哥哥的儿子,也就是金庸的表哥。由于徐志摩比金庸年长很多,所以两人没有什么交流,彼此更谈不上有什么影响。对金庸来说,这位表哥的离婚和与陆小曼自由恋爱,被家人认为是离经乖道,得不到徐家与查家家人的谅解,金庸小时也不喜欢陆小曼。但想不到多年之后,金庸自己也两度离婚。
金庸原配夫人杜冶芬,五十年代与金庸意见不合,只身返回内地。金庸在《大公报》的旧同事说,杜冶芬是杭州人,不懂粤语,在香港感到生活苦闷,加上当时金庸收入不多,她在吃不了苦的情况下,离开金庸。金庸在74岁时忆述这段不愉快的婚姻时,仍然眼睛有泪光地说:"是她背叛了我。"1956年5月1日,金庸与朱玫结婚,在美丽华酒店举行婚礼。当时金庸以"林欢"一名知名于香港电影界,所以婚礼有许多电影界、新闻界人士到贺,包括《大公报》社长费彝民、演员张铮、陈思思、乔庄、童星萧芳芳等。朱玫美丽能干,懂英语,曾担任《明报晚报》采访主任及《华人夜报》社长一职。在《明报》创办初期,全力协助金庸。朱玫与金庸育有二子二女。其后金庸与朱玫离异,得不到好朋友们的谅解。半个世纪之后,金庸说,如果可以补救的话,他希望可以对亲人好一些,对朋友好一些。
金庸小时候很受祖父查文清事迹的影响。查文清是进士出身,曾出任江苏丹阳知县,当地民众受教徒欺压,火烧外国教堂,查文清选择了辞官,也不肯惩罚民众。这件事对金庸影响深远,他知道外国人在中国地方欺负中国人,他知道要发奋读书,才能解决民族苦难。查文清是光绪年间进士,大伯父在北京大学国文系受教育。金庸的父亲也接受了新式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金庸没有进私塾读四书五经,而是接受新式教育,一上学就念小学了。
查家对少年金庸的最大影响,是家中丰富的藏书。查家到处是书,不只书房堆满了书籍,连客厅及其他地方,也处处都是书籍。金庸自少便对书本有一种亲切感,阅读成了金庸的毕生兴趣。在海外旅行的时候,每每买到一本好书,他便会躲在酒店里看书,因而会引起第三任查太太林乐怡的不满。
历史书是金庸最喜欢阅读的,古代史书中,金庸尤其喜欢《资治通鉴》。司马光以史为鉴,写成《资治通鉴》一书,是要向皇帝进言。金庸逐行逐句地仔细阅读,加上眉批。他以史为鉴,评论当世事务,成为日后金庸写《明报》社评的一大特色。
除了家中的书,金庸还看了许多坊间的侦探小说、武侠小说。在金庸的少年年代,社会还是非常的保守。当时《红楼梦》被评为是诲淫的禁书,《水浒传》也是诲盗的坏书。
金庸年青时期不大喜欢还珠楼主的武侠小说,他较为喜欢看白羽的武侠小说,尤喜白羽所写的《十二金钱镖》。他认为文字较好,写的是现实的场景,没有太多神化的剧情。中国新文学大师胡适认为,中国武侠小说很无聊,要禁止阅读。金庸认为,传统的武侠小说确是很无聊,但是武侠小说对辛亥革命也曾起过作用。革命党人也曾用武侠小说来宣传革命。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湖北人民出版社 |
|
|
第1节:第一章 香港--1959年(1) | 第2节:第一章 香港--1959年(2) | 第3节:第一章 香港--1959年(3) | 第4节:第一章 香港--1959年(4) | 第5节:第一章 香港--1959年(5) | 第6节:第二章 少年金庸(1) | 第7节:第二章 少年金庸(2) | 第8节:第二章 少年金庸(3) | 第9节:第二章 少年金庸(4) | 第10节:第三章 野 马(1) | 第11节:第三章 野 马(2) | 第12节:第三章 野 马(3) | 第13节:第三章 野 马(4) | 第14节:第四章 创刊的故事(1) | 第15节:第四章 创刊的故事(2) | 第16节:第四章 创刊的故事(3) | 第17节:第四章 创刊的故事(4) | 第18节:第四章 创刊的故事(5) | 第19节:第四章 创刊的故事(6) | 第20节:第四章 创刊的故事(7) | 第21节:第五章 寻找读者(1) | 第22节:第五章 寻找读者(2) | 第23节:第五章 寻找读者(3) | 第24节:第五章 寻找读者(4)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