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用情感溫暖人心
——《藝術人生》的情感訴求
《 SEX AND THE CITY 》的流行讓城市男女忽然發現關於生活還有如此之多可以探討,六年的係列劇幾乎涉及了所有情感話題並沒有隨着時間而索然無味。文化的先進之處可能就表現為對於人的內心始終狂熱的追尋。我覺得《藝術人生》就是完成了這樣的工作。
首先,《藝術人生》正在完成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社會職責。政治形態和中國文化的斷層使中國人在改革開放25年來始終在重建情感紐帶。關於愛情,關於親情,關於個人,應該是反思的時候了。有人說《藝術人生》哭得太多了,我想人們可能衹是強調了結果,而沒有在意節目中讓人感動的原因。西方人在遇到生命問題時,可能會去尋找教堂。20年前的大一統社會中,中國人的情感宣泄被視為社會禁忌,我們的父輩能夠教給下一代的經驗太少,愛情方面瓊瑤們是老師,後來臺灣的小男人散文常年流行,現在書店門口的勵志書人看了封面就耳熱。
因此對明星們來說,在欄目中這個交流人生的特定環境中,塵封的情感撲面而來。與大多數中國男性一樣,大部分人很少在家庭中表達自己的愛,所以閻維文在節目中對妻子的愛情表白“衛星,我愛你,下輩子還是你”讓很多人崩淚,劉歡對妻子的情感流露在觀衆中引起了巨大的衝擊波。如果節目能夠使普通人體會到更多的關愛,我想明星的社會價值就足以傲人了。
《藝術人生》完成歷史使命的一天也就是中國人很好的釋放自己的情感和重建信仰的一天,我們期待那一天早點到來。
其次,任何情感必須和深度有關係。製作《藝術人生》2003年春節特別節目《我的父親母親》之前衹是覺得春節歸鄉的遊子會和父母有情感的交流,但是,在策劃過程中卻發現如此之多的人還尚未解决和父母的關係,比如許巍、林依輪、孫悅。中國的父母和孩子的人生糾纏在一起,兒女極易對父母産生負疚感,而疏離感又揮之不去。在策劃時我們發現這又和社會學、心理學産生了關係。為什麽在中國社會最近的幾十年父母和兒女間會産生如此強烈的情感糾葛?在節目中,我們和嘉賓共同駛嚮記憶的深處,歷史的輪廓漸顯,有文革時對於情感的壓抑,有對兒女在新時期價值觀的不認同,有中國傳統中父為子綱的倫理限製。我想,這就是“是什麽讓人淚流滿面”——對人類情感的尊重與冷靜的審視。
第三,尊重不同價值觀的不同選擇。《藝術人生》曾經有兩個臺階,一個是港臺嘉賓,一個是海外嘉賓。每一個族群都有自己的文化,都有自己的愛和怒。當羅大佑在我們面前時,他更像一個久經沙場的老藝人,我們心目中的精神教父蕩然無存;當蔡琴、齊秦、趙傳出現在我們面前時,更多的是不能承受之輕。1980年代以來,中國內地思想的解放,中國內地人的憂國憂民和面對現實世界急遽變化的感受,對於港臺藝人來說,隔着一道無形但是堅硬的墻壁。同樣,港臺藝人面對資本社會的個人奮鬥的信心、面對感情的坦誠、面對生活的鬆弛和活力又是另外的一道風景。因此,《藝術人生》的國際化也是創作者思維的國際化和多元化。2003年的《無間道》節目特別選擇了“海歸”編導來做,從容面對亞洲之星梁朝偉、劉德華等。海外嘉賓慄原小捲、中野良子、理查德·剋萊德曼、大衛·科波菲爾,同樣展示了不同文化下不同的情感模式,同樣引人入勝。
“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好像衹是振奮人心的口號,但是,作為文化的普及教育,我想這是應有的决心。
2004年5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