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评传 民国的才子佳人:现代作家的婚恋与创作   》 二、“我爱的并不是实际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张宝龄(1)      Wang Mingjian

  1“我同你通信实不感一毫趣味”
  1922年秋天,苏雪林还未从秦风的爱情纠葛中走出来,就稀里糊涂地卷入了中法学院部分学生因与广东籍学生不平等待遇问题中法学院由中法合办。法方只提供校舍,经费由中方负担,而中方的经费主要来自广东省政府庚子赔款的关税,故广东籍学生旅费和每年的学膳费全免,并还有津贴;而其他省的学生则每年要交纳600元左右的费用。而掀起的“反吴”风潮中。她和其他27位同学联名起草了《开厅审判吴稚晖》的宣言,罗列吴稚晖“徇私”、“植党”的罪行,使热心教育的吴稚晖被迫刊登“活死人吴稚晖”“讣告”了事。参见《苏雪林自传》,第52页。接着,苏雪林从堂兄的来信里,惊闻32岁的大哥在安庆医院撒手人寰的噩耗。她始而不信,继而痉挛不已,面如死灰,欲哭无泪。她担心母亲和寡嫂承受不了这沉重的打击,忍悲含泪一连写了几封快信给父母。大姐的来信证实了她的担心和恐惧,母亲因大哥的离世而病倒了,小脚上又突患了疔疮,痛苦不堪。苏雪林深悔自己不该出国留学,不能在母病时伺候左右。悲伤和忧虑使体质本来就虚弱的她,喉管破裂出血,被迫住院治疗。医生建议她离开潮湿多雾的里昂,到风光和气候好的地方去疗养一段时间。于是,苏雪林和同学罗芳玉结伴来到了疗养胜地:位于莱梦湖畔的都隆。沐浴在大自然中,苏雪林的身体渐渐康复。父亲知道她在海外心境不好,就把她的地址给了上海的亲家张余三,叫未婚夫张宝龄与她通信,一来可以缓解她的寂寞,二来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培养感情。
  苏雪林留法不久,张余三就将儿子张宝龄送到美国留学。由于张余三早年到上海做生意,历经艰辛,全靠精明和节俭,才积累了一份不菲的家产。小商人多年的习惯养成了吝啬的本性,连儿女的伙食也要精打细算,使之他的三子一女都因营养不良而身体羸弱。张宝龄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养成了冷漠、褊狭的性格,耳濡目染,大男子主义思想较重。他秉承父命,用文言主动给苏雪林写了第一封信。文字简洁,字迹秀美,使苏雪林陡生好感,庆幸没有失掉他。用文言通信几次后,苏雪林建议改用白话,张宝龄来信赞同。可他的白话信和文言信一样,不枝不蔓,不愠不火,看不出他的热情,这使颇富才情又有趋时心理的苏雪林心生不悦。她将中法学院学生办的一份反基督教的杂志,在随信中寄给未婚夫,本想得到他的附议,不曾想到,他在回信中反而强调“基督教博爱的宗旨,颇有益于人群”。何况“信仰是人的自由,等于人的一种特殊嗜好,与人之自由研究文学或科学一样”。《棘心》,《苏雪林文集》第一卷,第72页。没有必要也没有理由去反对它。苏雪林对此不屑,写长信辩驳。张宝龄不接招,回信仍然客气得“恰如其分”。苏雪林只好改变话题,同他谈起了电影、跳舞、茶会等,可张宝龄回信说他一概不喜欢。和张宝龄例行公事地通信,他不即不离的言辞,没有亲近也无从疏远,让人又气又恼又无从指责,使曾沐浴过秦风热情似火的苏雪林,感到郁闷而失望。她在诗中就这样写道:
  一例春潮漫汗声,天风鸾鹤怨三生。
  悲欢离合本如此,万一天填恨海平。
  忽向东山感岁华,吟鞭遥指即天涯。
  惺惺蝴蝶谁家宿,身世依然是落花。转引自《另类才女——苏雪林》,第82页。
  满怀期待在未婚夫那里寻找到自己的感情依归,到头来却是了无生趣,苏雪林忧郁的心境更加糟糕了。在都隆住了四个月后,她又回到里昂。不久,得知母亲身体虚弱,三弟可能要残废的消息,苏雪林本已虚弱的身体和每月必至的痛经,使她变得敏感而脆弱,性格更加孤僻,成天沉浸在十七、十八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幻梦里。
  此时,张宝龄在美国已获得工程学学士学位,不久即将回国。如果他回国,苏雪林必然要中断学业回国完婚,这是她极不情愿的。为此,她丢掉矜持,主动给美国的未婚夫写信示爱,在祝贺他完成学业的同时,力劝他来法攻读博士学位。在信中,苏雪林力数到法国留学的好处:费用低廉,风景优美,名胜古迹到处都是,更主要的是“你到此以后,我可以陪伴你畅畅快快地游玩。我们大好的韶华已将逝去,人生贵乎及时行乐,‘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请以《金缕衣》曲为君诵。”《棘心》,《苏雪林文集》第一卷,第93页。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团结出版社
苏雪林:“精神贞操之重要,更在肉体之上”一、“你想我的心么?我愿意将这个给你”:秦风(1)
一、“你想我的心么?我愿意将这个给你”:秦风(2)一、“你想我的心么?我愿意将这个给你”:秦风(3)
一、“你想我的心么?我愿意将这个给你”:秦风(4)二、“我爱的并不是实际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张宝龄(1)
二、“我爱的并不是实际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张宝龄(2)二、“我爱的并不是实际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张宝龄(3)
二、“我爱的并不是实际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张宝龄(4)二、“我爱的并不是实际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张宝龄(5)
二、“我爱的并不是实际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张宝龄(6)二、“我爱的并不是实际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张宝龄(7)
二、“我爱的并不是实际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张宝龄(8)二、“我爱的并不是实际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张宝龄(9)
二、“我爱的并不是实际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张宝龄(10)二、“我爱的并不是实际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张宝龄(11)
二、“我爱的并不是实际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张宝龄(12)一、“成功的花,人们惊慕她现时的明艳!”(1)
一、“成功的花,人们惊慕她现时的明艳!”(2)一、“成功的花,人们惊慕她现时的明艳!”(3)
二、“爱在右,同情在左”(1)二、“爱在右,同情在左”(2)
二、“爱在右,同情在左”(3)三、“爱了一个人,即永久不改变”(1)
No.   I   [II]   [I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