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胡锦涛执政理念初探:情系民生   》 第6节:第一章 溯源与回望(5)      伍鸿亮 Wu Hongliang

  二是,第一个改变了"民为仆"的政治格局,使人民真正当家作主。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体。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同志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中,第一次提出了"为人民服务" 的概念。这简单的五个字,既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也确立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更改变了数千年来"民为奴仆"的格局。毛泽东同志一生都在强调"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 。他要求全党同志,尤其是党的干部一定要当好人民的忠实勤务员,当好人民的公仆,要接受人民的监督和评判。这种"民为主、我为仆"的执政理念,确实开了中国历史的先河,在人类历史上也是光辉、灿烂的一笔。
  三是,第一次提出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论断。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哪一个统治者都是把本阶级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其一切执政行为都是为了维护本阶级、甚至是某个人或某集团的利益。像中国共产党人这样,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这恐怕是开天辟地的第一次。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要求:"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 在这篇文章中,他还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这个出发点,实质上也就是中国共产党最基本的执政理念。
  2、邓小平:我们给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
  邓小平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他的一生,虽然饱经沧桑,几起沉浮,但他对"人民"的感情、以及"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却始终没有丝毫的动摇。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同时,也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人民"思想。其主要特点在于:
  一是第一次对党的执政成效做出询问。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实践这一宗旨的效果究竟怎么样呢?1978年9月16日,邓小平同志在视察东北听取吉林省委的工作汇报时,发表了《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的著名讲话,在这个讲话中,邓小平同志向全党提出了一个沉重的质问,他说:"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到底要表现在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慢,还谈什么优越性?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给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 邓小平同志的这一问,是带有反思性质的,堪称"千古一问",问出了中国共产党在当时的历史转折关头所面临的许多疑难和困惑,包括执政方略、执政成效、执政基础等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
  二是第一次明确了社会主义的目的。我们搞社会主义究竟图个什么?我们的目的是什么?对此,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做出了科学的、简明扼要的回答:"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中国人民共同富裕"。他多次提醒全党,"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他要求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党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强调要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作为判断中国共产党工作的标准。上述这些,无不反映了邓小平同志对人民的强烈的"关怀、尊重"情结。
  三是第一次提出了人的自身建设的目标。我们搞社会主义建设,归根到底还是人的建设。我们应该培养出什么样的新人呢?对此,邓小平同志做出了总体设计,他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 这种"四有"人格思想克服了传统人格思想的抽象性和理想化,既具体,又全面,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是邓小平同志"以人为本"思想的又一个亮点。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导 论 "以人为本":中华政治文明的精华第2节:第一章 溯源与回望(1)第3节:第一章 溯源与回望(2)
第4节:第一章 溯源与回望(3)第5节:第一章 溯源与回望(4)第6节:第一章 溯源与回望(5)
第7节:第一章 溯源与回望(6)第8节:第二章 内涵与特征(1)第9节:第二章 内涵与特征(2)
第10节:第二章 内涵与特征(3)第11节:第二章 内涵与特征(4)第12节:第三章 探索与实践(1)
第13节:第三章 探索与实践(2)第14节:第三章 探索与实践(3)第15节:第三章 探索与实践(4)
第16节:第三章 探索与实践(5)第17节:第三章 探索与实践(6)第18节:第三章 探索与实践(7)
第19节:第三章 探索与实践(8)第20节:第三章 探索与实践(9)第21节:第三章 探索与实践(10)
第22节:第三章 探索与实践(11)第23节:第三章 探索与实践(12)第24节:第三章 探索与实践(13)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