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类 易經新解:何新全新詮釋古代經典   》 解讀《易經》的方法(3)      何新 He Xin

  此類妄說,在《說卦》中已出現,到魏晉之際王弼更入形上之途。蓋《易經》來源太古,即使我們承認《易經》之爻辭是周公之所作,則到孔子時代,也已歷經五百年以上。所以孔子時代已以讀《易》為艱。孔子說:“《尚書》多淹矣,周易未失也,且又古之遺言焉。”(帛書《易經》“要篇”)又說“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西漢學者劉歆嘗謂揚雄言:“今學者有祿利,然尚不能明‘易’。”可見漢代人已昧於“易”之本義。而到王弼時代,《易經》則流傳已近兩千年。其古義淹失,而經師門派不同,傳述亦分歧,甚至明白易解之義,也被麯解妄說而導入迷途。
  如師卦象辭:“地中有水,師。”簡單明白。而陸績曰:“坎在坤內,故曰地中有水。師,衆也。”按:師乃濕字之假,故云“地中有水,濕。”坎,沆也。地中有沆,曰“濕”。陸氏讀師為衆,是根本解不通的。陸氏乃三國時人,解象已失古義。何況後人而麯解之乎?
  幾千年來,語言的變化,方言的混淆,重重誤解的堆積,使得《易經》經文之真義更加撲朔迷離。阮元《周易正名校勘記序》曰:“易之為書最古,而文多異字。”蓋《易經》之爻辭,本口耳相傳,記錄者記音不記字,故卦名及卦爻辭古文、今文、帛書各不同。若泥於表層文字之字義求解,必陷無邊之迷惘。
  孫詒讓《札迻》序談古書之文字變遷雲:“竹帛梨棗,鈔刊屢易,則有三代文字之通假,有秦漢篆隸之變遷,有魏晉正草之混淆,有六朝唐人俗書之流失,有宋元明校篆之羼改。逵徑而出,多歧亡羊。”
  王國維指出:“詩書為人人誦習之書,然於六藝中最難。以弟之愚暗,於書所不能解者占十之五,詩亦十之一二。此非獨弟所不能解也,漢魏以來諸大師未嘗不強為之說也,然其說終不可通。以是知先儒亦不能解也。其難解之故有三:訛闕,一也。古語與今語不同,二也。古人頗用成語,其成語之意義,與其中單語之意義又不同,三也。”
  清人焦循著《周易假藉論》指出:“近者學《易》十許年,悟得此例引申之妙。乃知彼此相藉,全為《易》辭而設,假此以就彼處之辭,亦假彼以就此處之辭。……各隨其文其聲貫,而聲近則以藉相通。”
  楊樹達論《尚書》雲:“《尚書》文字博奧,讀者每苦其難通,深求其苦,實以通假字多,不易得其本字耳。苟得其字,未嘗不明白易解也。”
  這一道理,應用於《易經》亦然耳。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
序一序二第四版序解讀《易經》的方法(1)
解讀《易經》的方法(2)解讀《易經》的方法(3)解讀《易經》的方法(4)“周易”釋名(1)
“周易”釋名(2)“周易”釋名(3)“周易”釋名(4)“周易”釋名(5)
“周易”釋名(6)《易經》及八卦爻辭的起源(1)《易經》及八卦爻辭的起源(2)《易經》及八卦爻辭的起源(3)
《易經》及八卦爻辭的起源(4)《易經》及八卦爻辭的起源(5)《易經》及八卦爻辭的起源(6)《易經》及八卦爻辭的起源(7)
《易經》及八卦爻辭的起源(8)《易經》及八卦爻辭的起源(9)《易經》及八卦爻辭的起源(10)論陰陽(1)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