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紅樓夢評論   》 藉他人杯酒,澆自己塊壘――評王國維《紅樓夢評論》      王國維 Wang Guowei

  藉他人杯酒,澆自己塊壘――評王國維《紅樓夢評論》一、《紅樓夢評論》的歷史意義
  郭沫若曾說:王國維是新史學的開山,而以西方學術思想來係統解釋中國古典的《紅樓夢評論》也是開山第一篇。俞平伯在《索隱與自傳說閑評》中說:
  “及清末民初,王蔡鬍三君,俱以師儒身份大談其《紅樓夢》,一嚮視同小道或可觀之小說遂登大雅之堂矣。”
  二、《紅樓夢評論》的緣起
  1902年,王國維從日本留學歸來後,治學興趣逐漸轉嚮哲學。1904年,讀叔本華《意志與表象之世界》〔現通譯為《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務曾印行〕兩遍,又接着鑽研康德。但其時對終生研究方向覺得遊移不定。自我剖析,認為做哲學家,則苦於感情太多而知力太少,做詩人,則苦於感情太少而理性太多。自云:“近日之嗜好,所以漸由哲學而移於文學,而欲於其中求直接之慰藉者也”。在這種背景下,王國維撰寫了《紅樓夢評論》。這也是我覺得是“藉他人杯酒,澆自己塊壘”的主要原因。
  三、《紅樓夢評論》簡介
  1901年羅振玉創辦了《教育世界》,宗旨是譯介各國的教育制度及理論。1904年,王國維任譯編(實際上的主編),改為譯介西籍為主,哲學、倫理學為重點,1904年夏,刊登了《紅樓夢評論》。
  第一章《人生及美術之概觀》(這兒的美術大約可以說是現在的文藝),沒有具體評論《紅樓夢》,提出“生活之本質何?欲而已矣”,欲望多,而難以滿足,所以産生痛苦,即使欲望實現,倦厭之情隨之産生。在他看來,“人生者,為鐘錶之擺,實往復於苦痛與倦厭之間者也”。而減輕這種痛苦的辦法就是文藝,可以“使吾人離生活之欲”。然後又提出優美和壯美的分類。
  第二章《紅樓夢之精神》,認為紅樓主旨是“實示此生活此苦痛之由於自造,又示其解脫之道,不可不由自己求之者也。”所以,寶玉入塵世也是“一念之誤”,而與和尚晤談後,“始知此不幸之生活,由自己之所欲”,但解脫之道不在自殺,蓋因“自殺之人未必盡能戰勝生活之欲者”
  ,衹有寶玉、惜春和紫鵑是真正的解脫。
  第三章《紅樓夢之美學上之價值》,依照叔本華的分類,悲劇有三種,一是惡人作祟,二是盲目的運命,三是由於悲劇中人物的位置和關係。
  前兩種罕見且可避免,而第三種如《紅樓夢》,則是以非常之勢力,足以破壞人生的福祉,無時不可墜於面前者,同時舉寶黛間事為例,指出《紅樓夢》“美學價值即存於此”。
  第四章《紅樓夢之倫理學上之價值》,提出人類的生育和延續,是從人類祖先開始一直就在犯的錯誤,同時指出世界各大宗教,都是以解脫為唯一的宗旨,哲學家如柏拉圖和叔本華“其最高之理想亦存於解脫”,而《紅樓夢》正是“以解脫為理想者”,即是在倫理學上的價值。
  第五章餘論,批評了索隱影射和自傳說,提出研究者要瞭解文藝本身的特點,而不能把小說創作中某個人物形象與實際生活中某一個人混為一談。
  四、《紅樓夢評論》的不足之處
  《紅樓夢評論》是紅學研究史上一篇帶有開創意義的著作,但不足之處也早有人指出。
  錢鐘書在《評》中說:
  “王氏於叔本華著作,口抹手胝,《紅樓夢評論》中反復稱述,據其說以斷言《紅樓夢》為悲劇之悲劇。……然似於叔本華之道未盡,於其理未徹。苟盡其道而徹其理,則當知木石姻緣,僥幸成就,喜將變憂,佳耦始者或以怨耦終;遙聞聲而相思相慕,習進前而漸疏漸厭……”
  錢先生的《圍城》大概就是發揮這一見解。
  同時,又評論道:
  “蓋自叔本華哲學言之,《紅樓夢》未能窮理窟而抉道根;而自《紅樓夢》小說言之,叔本華空掃萬象,斂歸一律,不屑觀海之瀾;而衹欲海枯見底。夫《紅樓夢》,佳著也,叔本華哲學,玄諦也;利導則兩美可以相得,強合則兩賢必至相厄。”
  另外李長之在《王國維文藝批評著作批判中》說:
  “關於作批評,我尤其不贊成王國維的硬扣的態度……把作品來遷就自己,是難有是處的。”
  五、一些餘論
  叔本華哲學思想得力於古印度佛經甚多,“人生――欲望――痛苦”
  也是佛傢的常談,其學說是不贊成自殺的,但王國維最後終於自沉絶世。
  《紅樓夢評論》中也否定自殺,可以看作王國維與內心“自殺傾嚮”交戰的宣言,但最終還是失敗了。
  此外,曾看到過關於“尼采和莊子”的長文,而尼采和叔本華,《紅樓夢》和莊子都是大有淵源,從這一點上,叔本華和《紅樓夢》還是有相通之處的,倒不能說是硬扣。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选集】紅樓一春夢
第一章 人生及美術之概觀第二章 《紅樓夢》之精神第三章《紅樓夢》之美學上之精神
第四章《紅樓夢》之倫理學上之價值第五章 餘論藉他人杯酒,澆自己塊壘――評王國維《紅樓夢評論》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