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守望的距離   》 第6節: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1      周國平 Zhou Guoping

  19873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
  一
  我的怪癖是喜歡一般哲學史不屑記載的哲學家,寧願繞開一個個曾經顯赫一時的體係的頽宮,到歷史的荒村陋巷去尋找他們的足跡。愛默生就屬於這些我頗願結識一番的哲學家之列。
  我對愛默生嚮往已久。在我的精神旅行圖上,我早已標出那個康科德小鎮的方位。尼采常常提到他。如果我所喜歡的某位朋友常常情不自禁地嚮我提起他所喜歡的一位朋友,我知道我也準能喜歡他的這位朋友。
  作為美國文藝復興的領袖和傑出的散文大師,愛默生已名垂史册。作為一名哲學家,他卻似乎進不了哲學的"正史"。他是一位長於靈感而拙於體係的哲學家。他的"體係",所謂超驗主義,如今在美國恐怕也沒有人認真看待了。如果我試圖對他的體係作一番條分縷析的解說,就未免太迂腐了。我衹想受他的靈感的啓發,隨手寫下我的感觸。超驗主義死了,但愛默生的智慧永存。
  二
  也許沒有一個哲學家不是在實際上試圖建立某種體係,賦予自己最得意的思想以普遍性形式。聲稱反對體係的哲學家也不例外。但是,大千世界的神秘不會屈從於任何公式,沒有一個體係能夠萬古長存。幸好真正有生命力的思想不會被體係的廢墟掩埋,一旦除去體係的虛飾,它們反以更加純粹的面貌出現在天空下,顯示出它們與陽光、土地、生命的堅實聯繫,在我們心中喚起親切的回響。
  愛默生相信,人心與宇宙之間有着對應關係,所以每個人憑內心體驗就可以認識自然和歷史的真理。這就是他的超驗主義,有點像主張"吾心即是宇宙"、"心即理"、"緻良知"的宋明理學。人心與宇宙之間究竟有沒有對應關係,這是永遠無法在理論上證實或駁倒的。一種形而上學不過是一種信仰,其作用衹是用來支持一種人生態度和價值立場。我寧可直接面對這種人生態度和價值立場,而不去追究它背後的形而上學信仰。於是我看到,愛默生想要表達的是他對人性完美發展的可能性的期望和信心,他的哲學是一首洋溢着樂觀主義精神的個性解放的贊美詩。
  但愛默生的人道主義不是歐洲文藝復興的單純回聲。他生活在十九世紀,和同時代少數幾個偉大思想傢一樣,他也是揭露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異化現象的先知先覺者。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但在現實中卻成了碎片。"社會是這樣一種狀態,每一個人都像是從身上鋸下來的一段肢體,然地走來走去,許多怪物--一個好手指,一個頸項,一個胃,一個肘彎,但是從來不是一個人。"我想起了馬剋思在一八四四年的手稿中對人的異化的分析。我也想起了尼采的話:"我的目光從今天望到過去,發現比比皆是:碎片、斷肢和可怕的偶然--可是沒有人!"他們的理論歸宿當然截然不同,但都同樣熱烈懷抱着人性全面發展的理想。往往有這種情況:同一種激情驅使人們從事理論探索,結果卻找到了不同的理論,甚至彼此成為思想上的敵人。但是,真的是敵人嗎?
  三
  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每個人的天性中都藴藏着大自然賦予的創造力。把這個觀點運用到讀書上,愛默生提倡一種"創造性的閱讀"。這就是:把自己的生活當作正文,把書籍當作註解;聽別人發言是為了使自己能說話;以一顆活躍的靈魂,為獲得靈感而讀書。
  幾乎一切創造欲強烈的思想傢都對書籍懷着本能的警惕。蒙田曾談到"文殛",即因讀書過多而被文字之斧砍傷,喪失了創造力。叔本華把讀書太濫譬作將自己的頭腦變成別人思想的跑馬場。愛默生也說:"我寧願從來沒有看見過一本書,而不願意被它的吸力扭麯過來,把我完全拉到我的軌道外面,使我成為一顆衛星,而不是一個宇宙。"
  許多人熱心地請教讀書方法,可是如何讀書其實是取决於整個人生態度的。開捲有益,也可能有害。過去的天才可以成為自己天宇上的繁星,也可以成為壓抑自己的偶像。愛默生俏皮地寫道:"溫順的青年人在圖書館裏長大,他們相信他們的責任是應當接受西塞羅、洛剋、培根的意見;他們忘了西塞羅、洛剋與培根寫這些書的時候,也不過是圖書館裏的青年人。"我要加上一句:幸好那時圖書館的藏書比現在少得多,否則他們也許成不了西塞羅、洛剋、培根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自序第2節:未經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第3節:幸福的悖論1
第4節:幸福的悖論2第5節:幸福的悖論3第6節: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1
第7節: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2第8節: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3第9節:自我二重奏1
第10節:自我二重奏2第11節:自我二重奏3第12節:失去的歲月1
第13節:失去的歲月2第14節:探究存在之謎1第15節:探究存在之謎2
第16節:永遠未完成第17節:悲觀·執著·超脫1第18節:悲觀·執著·超脫2
第19節:悲觀·執著·超脫3第20節:有意義的徒勞1第21節:有意義的徒勞2
第22節:有意義的徒勞3第23節:有意義的徒勞4第24節:有意義的徒勞5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