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评传 康震評說蘇東坡   》 第6節:一、少年成名(5)      康震 Kang Zhen

  進入考試的第三步,由皇帝宋仁宗親自主持殿試,蘇軾兄弟與其他三百八十多位舉子都順利通過,成為同科進士及第。這一年蘇軾二十二歲,蘇轍纔十九歲。按照古人的說法,"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也就是說五十歲中進士都不算老,蘇軾兄弟倆真是名副其實的少年成名啊!
  在三關考試最關鍵的第二關--禮部考試之中,本來可以穩拿第一名的蘇軾卻獲得了第二名。這對蘇軾來說雖然有些委屈,卻給後人留下了一段佳話。我們不禁要問,蘇軾在這篇頗有點傳奇色彩的文章裏頭到底寫了些什麽?主考官歐陽修為什麽對它那麽青睞?圍繞這篇文章,歐陽修與蘇軾這對師生之間會發生怎樣的故事呢?
  歐陽修這次雖然認對了好文章,卻點錯了好名次,而且眼下他還有點兒納悶,原來對於蘇軾這篇傑出的文章,老先生還有一個疑問沒有解開。蘇軾的《刑賞忠厚之至論》中有這樣一段論述:
  當堯之時,臯陶為士,將殺人,臯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故天下畏臯陶執法之堅,而樂堯用刑之寬。
  意思是:上古堯帝的時代,司法官臯陶三次要判一個罪犯死刑,堯帝三次赦免他。因此天下人都懼怕臯陶執法之嚴厲,而樂見堯帝用刑之寬仁。
  熟悉古代歷史的人都知道,臯陶本是舜帝任用的法官,後來曾被大禹舉薦為繼承人,怎麽在蘇軾的筆下成了堯帝的執法官呢?
  一次,歐陽修就問蘇軾:"你文中所用的這個典故出自哪本書?"蘇軾順口答道:"在《三國志》孔融的故事裏。"蘇軾走後,歐陽修將《三國志》中有關孔融的部分細細讀了一遍,卻沒有發現這個典故,他更加納悶了,第二次見到蘇軾,就又問這個問題。
  蘇軾這纔老老實實地交代說:"這是我想當然編造出來的!當年曹操滅掉袁紹之後,將袁紹漂亮的兒媳婦賞賜給自己的兒子。孔融對此不滿,說:當年武王伐紂,就將商紂王的寵妃妲己賞賜給了周公。曹操忙問此事的典故出自哪裏?孔融說:想當然罷了,今天能發生這樣的荒唐事,古代肯定也有。我想,堯帝為人寬厚,司法官非常嚴格,想當然,自然會發生這樣的事吧。"(事載宋·楊萬裏《誠齋詩話》)
  如果換在今天,您的學生這樣回答,您會有什麽表現?我想大部分人都會眉頭一皺,訓斥他不學無術,態度不嚴謹,用猜想代替證據。而歐陽修的表現又如何呢?歐陽修一聽蘇軾如此回答,非常欣賞。後來他多次對別人談及此事,說:"蘇軾這個人真是善於讀書,善於運用知識,以後寫文章一定會獨步天下。"(語載宋·楊萬裏《誠齋詩話》)他還高興地說:"讀蘇軾的文章,真是感覺後生可畏,身上不禁直冒汗,真是太令人高興了!我要避開一條路,好讓他出人頭地!"(語載歐陽修《與梅聖俞》)又對自己的兒子說:"再過三十年後,不會再有人提到我的名字。"(語載宋·李廌《麯洧舊聞》)
  想想看吧,以歐陽修在當時較高的政治地位和文壇領袖的身份,他這樣高度地評價蘇軾,蘇軾又怎能不名滿天下呢?就連數百年之後的我們,也不禁為歐陽修寬廣的胸懷、過人的見識和奬掖後進的熱忱而深深感動!
  蘇洵雖然沒有參加科舉,但是他的文章也得到當時文壇的高度評價。歐陽修這樣形容他們父子三人在當時的影響:"他們父子三人在京師遊學,我將蘇洵的文章獻給朝廷。朝野公卿士大夫爭相傳閱。蘇軾、蘇轍都考中進士高第,也以文學著稱於世。眉山是個距離京城西南數千裏之遙的小地方,而蘇氏父子一日之內就名動京師,文章傳遍天下,後生學者爭相仿效學習。"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百傢講壇
第1節:康震評說蘇東坡序第2節:一、少年成名(1)第3節:一、少年成名(2)第4節:一、少年成名(3)
第5節:一、少年成名(4)第6節:一、少年成名(5)第7節:一、少年成名(6)第8節:二、步入仕途(1)
第9節:二、步入仕途(2)第10節:二、步入仕途(3)第11節:二、步入仕途(4)第12節:二、步入仕途(5)
第13節:二、步入仕途(6)第14節:二、步入仕途(7)第15節:二、步入仕途(8)第16節:二、步入仕途(9)
第17節:二、步入仕途(10)第18節:三、大難臨頭(1)第19節:三、大難臨頭(2)第20節:三、大難臨頭(3)
第21節:三、大難臨頭(4)第22節:三、大難臨頭(5)第23節:三、大難臨頭(6)第24節:三、大難臨頭(7)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