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类 性情解讀:劉緒義讀春秋   》 第6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6)      劉緒義 Liu Xuyi

  那麽《左傳》至於是何人何時所作呢?為什麽會引起如此多的爭訟呢?上述說法哪一個更可靠?
  首先要知道引起這千古疑案的根源何在。
  前面講過,《春秋》記事為242年,《公羊》、《𠔌梁》二傳所載時間與《春秋》同,獨《左傳》的記事推延到了哀公十六年"孔子卒"。魯哀公二十七年之後,又附錄了魯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晉國知伯被殺之事。也就是說《左傳》記事的時間要多出了13年。《左傳》還"預言"了戰國初年的史實。
  其二,孔子有"不語怪力亂神"之說,但《左傳》則"曰天道、曰鬼神、曰災祥、曰卜筮、曰夢"。多與孔子思想不合,故"其失也巫"。
  其三,據《史記》,《春秋》"感麟而作","當一王之法";"絶筆於獲麟","講義法,重名分"。而《左傳》續至"獲麟"之後,不在乎獲麟不獲麟;也不重名分,如《左傳》記吳國楚國之國君都自稱為王,《春秋》始終堅稱為子,而《左傳》王、子混稱,沒有區別。
  這些顯着的差別,正是引起人們對其作者懷疑的重要因素。這樣一來,司馬遷所說《左傳》作者是左丘明的觀點也似乎難以令人信服。因而,現代人更相信《左傳》成書於戰國中期,非一時一人所作。
  工侔造化,思涉鬼神
  歸根到底,《左傳》正是由於歷史上有過太多的輝煌與爭訟,纔使得它既不入二十四史之列,也不如《史記》為大衆所熟悉。如今,撥開歷史上種種迷霧,平心來看,《左傳》在很多方面要比後世的正史高明得多,清代劉熙載說得好:"百世史傢,類不出乎此法。"太史公司馬遷不過是以文學的手法將其強烈的愛憎情感潑之於筆端,從而造就了一部鴻篇巨製,而無論是從史實與史筆來看,《左傳》的價值與地位都不應在《史記》之下。
  第一,直書不諱,史識鮮明。
  寫史,理所當然的是要實錄,客觀冷靜。《左傳》發揮的正是古代良史的這一優良傳統。不似《史記》作者那樣充滿了個人的是非愛憎,愛其所愛,悲其所悲,材料取捨服從作者的感情需要。後人津津樂道的,如《史記》專門為失敗者項羽立傳,固然給後世留下了一個慷慨悲歌、蕩氣回腸的末路英雄形象,但也顯示出作者立傳以出奇為勝的"好奇"心理。
  其次,人們格外稱贊的便是他對大漢開國皇帝與"今上"的尖銳批判。這種批判因為吻合現代人的階級意識,因而倍增好感。事實上,作為那個時代的史傢,是不可能有什麽階級意識的,其愛憎純是出乎個人的眼光和心理。殊不知,如此書寫顯然不合作史的規範,歷史人物的評價由不得某個人的喜好,尤其是需要時間的考驗。太史公如此匆促給歷史人物下結論,導致的一個直接後果便是直接左右了後人對歷史人物的看法和評價。這是典型的把個人意見等同於歷史意見和時代意見。
  《左傳》則完全符合實錄的良史精神,它的直書不諱,基本上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那就是"禮"與"非禮"。合禮的錄,非禮的也照錄不誤。同時還要直接點出,讓後人一看即明。這一標準完全是時代意見,也是歷史意見,沒有摻合半點個人感情在內。因而,讀《左傳》給人以一種冷峻之感,同時也讓後人深感史筆之可畏。
  第二,言簡而要,事詳而博。
  《左傳》作為《春秋》的豐富與補充,同樣屬於一部編年體史書,它不僅豐富了《春秋》的內涵,也補充了《春秋》記事簡略之不足。唐代史學家劉知幾評價:"其言簡而要,其事詳而博",堪為的論。後人津津樂道《史記》的文學魅力,其實正是發端於《左傳》。《左傳》記言,那種行人辭令之美,是《史記》所無法可比的;它不僅寫出了當時行人辭令的史實,還寫出其中的味道與意義。當時諸侯國往來頻繁,使臣是否善於辭令,不但關係到個人榮辱,並且關係到國傢安危。書中如"陰飴甥答秦伯之問"、"展喜犒齊師"、"燭之武退秦師"、"王孫滿論鼎之輕重"、"賓媚人責晉"、"知罃對楚王問"、"戎子駒支責晉於朝"、"子産論毀垣"等,無不麯折縝密,委婉盡致,成為膾炙人口的佳作。
  《左傳》記事,尤其是對戰爭場面的描寫,同樣纖毫畢現,栩栩如生。全書描寫軍事行動400多次,其中尤以晉楚城濮之戰、秦晉崤之戰、晉楚泌之戰、齊晉鞌之戰、晉楚鄢陵之戰等五大戰役最為出色。作者把每一戰役都放在大國爭霸的背景下展開,寫戰場交鋒多用略筆,而戰爭之起因、戰前的策劃及戰後的影響則詳寫,把戰爭的勝負與參戰國的政局、民心的嚮背、將帥的品格等因素有機地聯繫起來,寫出了某種歷史的必然性。這種史識堪稱後無來者。再如那篇選入中學教材的"鄭伯剋段於鄢",作者按事件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有組織、有層次地加以敘述,文隨戰機,時緊時緩,幾開幾合,使情勢波瀾起伏,跌宕多姿,表現了鄭伯的狡詐狠毒、共叔段的野心勃勃、武薑的偏心釀禍,概括了鄭國統治集團內部幾十年鬥爭的歷史,其中並沒有作者任何個人感情和意見在內,但讀者讀來如臨其境如視其人。這些描寫或細膩,或誇張,或詼諧風趣,代表着古代文字運用能力的最高水準。後來《史記》中的文學描寫無出其右,不脫其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1)第2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2)
第3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3)第4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4)
第5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5)第6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6)
第7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7)第8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1)
第9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2)第10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3)
第11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4)第12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5)
第13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1)第14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2)
第15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3)第16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4)
第17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5)第18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6)
第19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7)第20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8)
第21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9)第22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1)
第23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2)第24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3)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