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评论 中國詩詞發展源流   》 宋代的詞      佚名 Yi Ming

  如果說宋代的古、近體詩就其整體還不足與唐詩比肩,那麽宋代的另一種詩歌體裁——詞,卻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煥發出燦爛的光彩。
   詞,起源於唐代民間,稱“麯子詞”,後被文人接受,改造成一種抒情詩樣式,經五代時期,這種詩歌體裁漸趨成熟。晚唐五代最著名的詞人有溫庭筠、韋莊、馮延已、李煜等。到兩宋時代大發展,名傢輩出,蔚為大觀。宋代以詞名傢的人很多,如張先、柳永、晏殊、歐陽修、晏幾道、蘇軾、秦觀、黃庭堅、賀鑄、周邦彥、李清照、朱敦儒、張元幹、張孝祥、辛棄疾、陳亮、姜夔、劉剋莊、吳文英、張炎等等。近人唐圭璋編輯的《全宋詞》收入一千余家作者的近兩萬首作品。在講具體作品之前,我們先簡要瞭解一下關於詞的格律特點。
   詞,還有“詩餘”、“樂府”、“琴趣”等別稱。它是一種格律詩的樣式,特點是句式長短不齊,所以還叫“長短句”。習慣上又把詞分為三類:58字以內的稱“小令”,59字至90字的稱“中調”,91字以上的稱“長調”。不分段的叫單調,分兩段的叫雙調,分三段的叫三疊,分四段的叫四疊,後兩種不多見。每首詞都有詞牌,如《如夢令》、《蝶戀花》、《木蘭花慢》、《賀新郎》之類,原來是麯調名稱,後來詞和音樂脫離,這些詞牌便衹成了填詞的格式。按其格式,作者可以填進任何內容,所以詞牌不是標題,和內容無必然聯繫。詞有自己的一套格律要求,我們看看著名詞人南唐後主李煜的《憶江南》:
   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遊上苑,車如流水馬如竜。花月正春風。
   李煜投降宋朝後,做了階下囚,回想當年帝王生活,寫下這首充滿留戀、悔恨感情的詞。全詞五句,27個字,三處用韻(中、竜、風)。其平仄格式是:
   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詞對用韻的要求比近體詩寬(19個韻部),但平仄要求嚴格。至於對仗,詞裏用的很少。據清代的《欽定詞譜》等書統計,詞牌多至800餘種(也就是說有800多種格式),常用的衹有100多種。
   我們知道,宋代分北宋(公元960—1127年)和南宋(公元1127—1279年)兩大階段。在這兩個階段裏,國傢民族的境遇很不相同,表現在詞的創作上,也呈現出不同的風貌。下面分兩個時期簡介宋代詞人與其作品。
   1、北宋詞
   北宋統一中國後,經濟很快發展起來,尤其是工商業發展很快,城市普遍繁榮。詞的創作和發展,適應了城市文化生活的需要。詞這種詩歌體裁,在晚唐和五代多是寫男女之情和閑愁離恨的,並認為這是詞的本色。北宋初期的詞仍是這樣,多寫花月閑愁之類的有閑階級情感。其中也有寫得很精緻的,如晏殊的《浣溪沙》:
   一麯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其大意是:作了一首新詞再喝上一杯酒(油然産生一種莫名的惆悵),天氣同於去年,亭臺依然如舊,可是夕陽已經西沉,又一天過去了,明天什麽時候開始呢?花兒雖然鮮美可愛,可是誰也無法輓回它的凋零;那和去年一模一樣的燕子又飛回來了(眼看美好的春天就要逝去),我獨自一人在鋪滿落花的小徑上來回漫步沉思。對月傷情,看花流淚,這是舊時代文人中時髦的感情。或由於失意,或由於無聊,他們經常寫這類詩詞排遣落寞的情緒。晏殊這首詞由於“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一句情緻纏綿,音調諧婉,被譽為名作。再讀一首歐陽修的《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元夕,即正月十五元宵節。去年熱鬧的元宵月夜,與情人有過一次甜蜜的約會,快樂難忘;今年元宵夜一如去年,然而心上人不見了(可能是暫別,也可能是分手),孤獨寂寞中不禁哭了一常看樣子是個女孩,“淚濕春衫袖”,可見是偷偷哭的,這是不好大哭大叫的。這首詞在有的書中說是朱淑貞作的。不管作者是誰,它寫得情真意切,輕靈自然,是首好詞。
   柳永是北宋時期影響很大的一位詞人。他官當得很不順利,失意無聊,就和歌兒妓女混在一起,過着頽廢放蕩的生活。柳永一生致力於詞的寫作,善寫羈旅別情,發展了“長調”詞,語言通俗流暢,雅俗共賞,受到普遍歡迎。他的名作《雨霖鈴》、《望海潮》等至今仍為大傢所熟悉。我們欣賞他的《八聲甘州》: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顒〔yóng喁〕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闌幹處,正恁凝愁!
   這首詞抒寫自己奔波於仕途,飄泊在外,思念家乡和親人的感情。詞人看到江間天上飄下一場大雨,秋天的景物像被洗刷過一遍一樣清新。秋風一陣緊似一陣,山河冷落蕭條,落日的餘暉映照樓頭,益發令人惆悵。到處花殘葉落,萬物都收斂了生機。長江水也不再掀起波濤,默默無聲地嚮東流去。此時此刻詞人不願意去登高遠眺,因家乡萬裏,渺茫遙遠,思歸的心情無法抑製。自問:一年來四處飄泊,到底是為了什麽?想象中妻子(佳人)正在梳妝樓上企望着我的歸來,多次錯認天邊的來船,一再失望。她怎麽能知道我現在倚着欄桿(闌幹),也為想她而這樣愁思不解呢?用妻子的思念反襯自己的思念,很巧妙。上闋寫景寓情,下闋寫情寓景,全詞情景交融,層層遞進,語言曉暢,一氣呵成,確是難得的好作品。
   對宋詞,人們習慣上把其分為“婉約”和“豪放”兩大派。早期的詞,內容單調,細膩柔弱,情緒婉約,屬婉約派。到蘇軾出現在詞壇,詞風為之一變,他學博纔大,拓寬了詞的境界,憑吊古代人物,抒發愛國懷抱,描繪農村風光,筆力縱橫,氣勢粗豪,成為豪放派的開山祖。
   我們先讀他的一首《臨江仙》(夜歸臨臯):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傢僮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蘇軾於1079年因作詩獲罪,被宋神宗趙頊貶到黃州(今湖北黃岡縣)任團練副使,常到東坡遊玩,便自號“東坡居士”。這首詞即作於黃州。詞中說:夜裏東坡和友人喝得酩酊大醉,回到住所迷迷糊糊地覺得好像是三更天了。小僕人已沉沉入睡,鼾聲如雷,梆梆敲門都叫不醒。蘇軾無奈,衹好拄着手杖側頭傾聽長江方向傳來的波濤聲。這時他想起官場的半生遭遇,感慨油然而生:經常遺憾的是自己做不了自己的主人,什麽時候才能擺脫名利的羈絆呢?此刻夜已深,風已靜,池塘裏的水都不起一絲波紋。在這萬籟俱寂中,又一個念頭鑽進他的心中:乘一葉扁舟從此逃離這擾攘的塵世,到大江大海中去無拘無束地度過後半生,那有多好啊!據說,蘇軾作完這首詞後,和朋友高唱數遍,然後各自歸傢。第二天在黃州就傳說蘇軾把官服挂在江邊,夜裏乘小船逃走了。郡守徐君猷聽說大吃一驚:在他的州裏把皇帝貶來的罪人丟了,吃罪不起。於是趕到蘇軾住所察看,發現蘇軾在屋裏鼾聲大作,還沒起床呢。
   蘇東坡與李白有共同處,就是都具有濃厚的浪漫氣質。蘇詞《念奴嬌》(中秋)一詞表現得很鮮明:
   憑高眺遠,見長空、萬裏雲無留跡。桂魄飛來,光射處、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瓊樓,乘鸞來去,人在清涼國。江山如畫,望中煙樹歷歷。 我醉拍手狂歌,舉杯邀月,對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風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風,翻然歸去,何用騎鵬翼!水晶宮裏,一聲吹斷橫笛。
   中秋夜登高遠望,長空萬裏不見一絲雲影。一輪明月(桂魄是月的代稱)飛上天來,銀輝四射,使秋天碧藍的夜空浸在清冷之中。想象月亮上的廣寒宮中,乘着鸞鳳的白衣仙女正來來往往,生活在清涼世界裏。月亮上的山川美如圖畫,看去煙靄樹木歷歷分明。我乘醉拍手高歌,舉杯邀請明月共飲,連同我的影子恰成三位夥伴(化用李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詩句)。在清風冷露中往來起舞,這美好的夜晚使我忘卻一切。真想就此乘風翩然飛到月亮上去,不必藉助《莊子》裏說的那個大鵬的力量。站在晶瑩透明的月宮中,一聲接一聲地吹起橫笛,該是多麽美妙!這首詞也是蘇軾被貶黃州時寫的。境遇不自由,但他心胸灑脫,用美好的幻想慰藉自己,“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前赤壁賦》),在精神世界裏自己解放自己。這是蘇東坡與其詩文的魅力。
   周邦彥在北宋詞人中修養很高,名氣很大,學習他的人很多。他屬於婉約一派,多寫男女情思。他的寫景的詞,清新淡雅,富有美感,多有精品,我們讀他一首《蘇幕遮》:
   燎瀋香,消溽〔rù入〕暑。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葉上初陽幹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故鄉遙,何日去?傢住吳門,久作長安旅。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上闋寫景:燒起沉香(一種木質香料),驅散一下潮熱的暑氣。鳥雀似乎也盼天晴,天亮時在房檐上唧唧喳喳叫個不停。昨夜經雨的樹葉在朝陽照射下很快曬幹,水面上清潤的圓圓的荷葉,一個一個挺起身來在晨風中搖曳。下闋抒情:故鄉在遠方,哪天才能歸去?傢住蘇州(吳門),可是長期旅居在汴京(北宋首都。“長安”是首都的代稱)。家乡的漁郎還記得我嗎?我做夢還夢見五月裏我們一起劃着小槳,蕩着輕舟,進入荷花塘捉魚的情景。寫鳥、雨、荷,寥寥數筆就勾畫出一幅夏日晨景,“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一句,被學者王國維評為“真能得荷花之神理者”。下闋用“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一件典型回憶,就把對故鄉懷念之深寫了出來。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是跨北、南宋兩個時代的人。她與丈夫趙明誠(學者)年輕時有過一段極為幸福的生活。北宋滅亡後,夫婦南渡,不久丈夫病故,李清照在悲苦無聊中度過後半生。她的詞語麗意新,通俗流暢,獨標一格。國破傢亡流落南方後,詞中多寫身世飄零之感,凄苦動人。下面是她的一首《武陵春》: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衹恐雙溪舴艋〔zhàměng炸猛〕舟,載不動許多愁。
   暮春時節,微風中再聞不到落花(塵香)的香氣,百花都已凋零淨盡;太陽已經老高,起床後毫無心思梳妝打扮。四周景物如舊,可是人事已發生巨大變化(國破,夫亡),一切都完了!話未出口,淚已先流出來。聽人說雙溪(在今浙江金華)地方春色還很美,很想去泛舟遊玩一番;衹怕雙溪裏小小的遊船,載不動我這滿腹的憂愁呢。一個流落異鄉新寡的纔女百無聊賴的情態和濃郁的憂思,全在詞中表現出來。憂愁,是看不見摸不着的東西,可是在詞人筆下,不但有了重量,而且能把小船壓翻,這是多麽新奇的想象!
   2、南宋詞
   由蘇軾開創的豪放詞派,到南宋時代纔大發展起來。被金人趕到江南的文人們,看到山河破碎,體驗了國破傢亡的慘痛,再也無心留連光景、嘲風弄月,而把一腔愛國衷情傾註在詞作中,寫出大量慷慨悲歌、激烈沉雄的作品。張孝祥的《六州歌頭》具有代表性:
   長淮望斷,關塞莽然平。徵塵暗,霜風勁,悄邊聲,黯銷凝。追想當年事,殆天數,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氈鄉,落日牛羊下,區〔ōu歐〕脫縱橫。看名王宵獵,騎火一川明,笳鼓悲鳴,遣人驚。
   念腰中箭,匣中劍,空埃蠹,竟何成!時易失,心徒壯,歲將零,渺神京。幹羽方懷遠,靜烽燧,且休兵。冠蓋使,紛馳騖,若為情?聞到中原遺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憤氣填膺,有淚如傾。
   詞人站在淮河岸邊嚮淪陷的中原方向遠望,但見邊關莽莽蒼蒼一派荒涼景象。飛塵蔽空,秋風勁吹,靜悄悄無一點聲響(由於南宋王朝不抵抗,戰事平息),使詞人無比頽喪和悲憤!回想當年(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攻陷汴京,擄走徽、欽二帝中原淪陷的往事,這大約是命定的劫數,不是人力可輓回的,致使孔聖人當年講學的洙水、泗水一帶神聖的地方也被女真人牛羊的膻氣所污染。隔着淮水的對面,金人用毛氈搭起帳篷,成了他們的居住之地,日落時成群的牛羊放牧歸來,到處縱橫排列着軍事哨所。夜裏金兵將領(名王)出來打獵(也是練兵和示威),騎兵舉着火把照得滿野通明,鬍笳和鼓聲匯成一片,使人聽了心驚肉跳。上闋寫景,下闋轉入抒情。作者想到腰中佩帶的雕翎箭和匣中寶劍本是殺敵用的,然而由於投降派的不抵抗,使它們落滿塵埃和被蛀蟲蛀壞,到頭來竟一事無成。時光白白流失,報國之志徒然壯烈,一年又到盡頭,故都神京依然不能收復。投降派們仍在玩弄所謂懷柔政策,實際是自欺欺人。“幹羽方懷遠”用的是《尚書·大禹謨》裏的典故:大禹曾對不臣服的苗族采取攻心策略,讓人拿着幹(盾牌)和羽(羽毛)跳舞,就使苗民族俯首稱臣了。這是個很難考信的傳說,用這個典故是對投降派的辛辣諷刺。這樣,邊界上的烽火已經熄滅,休兵不戰了。同時南宋派出的戴着禮帽(冠)、坐着帶有華蓋(蓋)車子的和談使臣紛紛在兩國間跑來跑去,難道不感到恥辱嗎?聽說中原地區的遺民引領南望,盼着宋朝皇帝的華蓋(翠葆,羽毛裝飾的華蓋)和儀仗(霓旌,像彩虹般的儀仗旌旗)歸來,然而年年落空。有正義感的使臣(行人)看到這種情形,忠憤之氣填滿胸膛,淚水也傾瀉下來。這首詞感情充溢,奔流直瀉,氣勢豪壯,慷慨悲涼,讀後令人心潮激蕩,堪稱是南宋詞中的一篇傑作。
   在豪放派詞人中,取得最高成就的是辛棄疾。在詞人中他與北宋蘇軾齊名,並稱為“蘇辛”。
   辛棄疾(公元1140—1207年),字幼安,號稼軒。他出生在淪陷區的濟南,自幼接受其祖父的文化教育和愛國教育,立下為光復故國建功立業的宏偉志願。22歲時,他召集2000人馬,起義抗金,加入耿京領導的起義軍,任掌書記。他手刃叛徒義端和尚,曾帶50名騎兵,闖入殺死耿京、投降金人的張安國的五萬人的軍營中,生擒張安國,押到南京斬首。以後在南宋做官,曾長期被免官閑居,恢復中原的志願終於未能實現,67歲時賫〔jī基〕志以歿。他本來可以成為傑出的政治傢和軍事傢,然而卻以詞人留名後世。他的詞流傳下來的有600多首,名作甚多。最能代表他詞作風格的要數《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祝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這是辛棄疾晚年任鎮江知府時作的。他登上北固亭(在鎮江市東北),四望大好河山,緬懷古代英雄人物,思緒滔滔而來,寫下這首詞:江山千古依然,但再也看不到曾在這裏打敗曹操、建立吳國的英雄孫權了。他當年歌舞娛樂的風流餘韻,也在歷史風雨的剝蝕中消逝得無影無蹤。人們說,這夕陽映照的草樹和普通街道中,居住過南朝時代勇武有為的宋武帝劉裕(寄奴是劉裕小名)。想當年他曾金戈鐵馬,率師北伐鬍人,收復中原萬裏國土,何等威武雄壯!可是他的兒子宋文帝劉義隆卻是個草包,在元嘉年間輕率出師北進,想要建立武功(“封狼居胥”,漢代霍去病曾北伐匈奴,追到狼居胥山,刻石紀功。此代指武功),被北魏拓跋燾打得大敗,狼狽逃歸(劉義隆詩有“北顧涕交流”句)。辛棄疾回想起43年前自己帶兵南來,路過揚州一帶時烽火連天的情景,不禁感慨萬分。往事已不堪回首,遙看北邊瓜步山上的“佛狸祠”裏,烏鴉的聒噪和祭祀的鐘鼓聲響成一片,北方仍在金人統治之下。自己已像廉頗一樣老了,報國大志仍在,可是有誰來看視一下我,看我還是否食量如故,能否上馬殺敵呢?這裏用的典故是:戰國時的趙國名將廉頗老年時依然壯心不已。趙王想起用他抗秦,派使者去觀察他。廉頗很高興,一頓飯吃了一鬥米10斤肉,披甲上馬,表示仍可打仗。可是使者被廉頗的政敵收買,回去嚮趙王作了假匯報:“廉頗老了,還挺能吃,不過坐了一會兒就解三次大便。”趙王以為廉頗不中用了,就沒再用他。辛棄疾用這個典故慨嘆自己比廉頗還不如。這首詞,上闋藉贊頌孫權、劉裕來表達自己對英雄事業的嚮往;下闋藉劉義隆來諷刺南宋當權者的無能;最後藉廉頗慨嘆自己沒有報國的機會了,憤懣之情溢於言表。辛棄疾除這類大氣磅礴的詞之外,還有些寫景抒情的小詞,也廣泛被人喜愛。
   南宋時代仍有部分詞人沿婉約派的路子走下來,雕章琢句,追求典雅,寫了許多哀婉纏綿、情感低回的詞。如史達祖、吳文英、王沂孫、張炎等都是這類詞人,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姜夔。他的詞如《暗香》、《疏影》等雖然有名,但內容空洞,語意模糊,晦澀難懂,除少數專傢外,並不為更多讀者喜愛。他的《揚州慢》一詞影響很大,但稍難懂些。我們先來讀一下它前面的一段小序:
   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麯,千岩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這段話譯成現代漢語是:“孝宗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鼕至這天,我路過揚州。下了一夜的雪剛停,望去到處是薺菜和麥苗。進了城,所到之處是一片蕭條荒涼景象,凄清的水邊寂無行人,暮色漸濃,城頭吹起悲涼的畫角。一股悲愴的情緒嚮我襲來,感慨揚州昔日的繁榮和今日的衰敗,因而譜寫了這首歌麯,千岩老人蕭德藻讀過後,認為和《詩經》裏《黍離》篇悲悼故國的感情一致。”公元1161年,金主完顔亮率60萬大軍分四路攻打南宋,江北許多地方遭到慘重的破壞。姜夔在15年後看到的殘破的揚州,就是這場戰事造成的。下面是這首詞的本文: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 過春風十裏,盡薺麥青青。自鬍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寇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宋代詞人中有人喜歡把前人詩文的好句拿來化用到自己詞中用以抒情,蘇東坡、辛棄疾都有這類作品。姜夔這首《揚州慢》就化用了唐代杜牧歌詠揚州的四首詩的句子。杜牧原詩的句子是:“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題揚州禪智寺》);“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裏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贈別》);“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遣懷》);“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寄揚州韓綽判官》)等。杜牧曾長期生活在揚州,終日與青樓妓女廝混,上面的詩句都與他的浪蕩生活有關。
   《揚州慢》這首詞說:我來到這號稱淮左名都、竹西佳處的揚州,卸下馬鞍短住一段時間。從當年“春風十裏”的揚州路上走過,薺菜和麥苗一片青青。自從金人騎兵打到長江退去之後,荒廢的池塘和樹木,都害怕說起戰爭。黃昏降臨,寒風中吹起凄涼的 號角,回蕩在空城。杜牧曾熱情贊美揚州,如果他今天再到此地會大吃一驚。縱然他“豆蔻梢頭”的詩筆再巧妙,對“青樓”好夢再留戀,對此殘破的揚州也難以抒發深情了。“二十四橋”完好無恙,但已荒涼無人,夜裏衹有月影在水波中無聲地蕩漾。可憐橋旁無知的芍藥花年年仍在默默開放,可是有誰來欣賞它呢?全詞以有景有情的畫面,展示了揚州殘破凄涼的景象,沉痛地控訴了金人發動的侵略戰爭對南方高度發達的經濟和文化的破壞,很有感人的力量。
   宋代的詞,是中國詩歌史上的一個重要發展階段。它在唐詩之後開闢了抒情詩歌的新領域,留下了豐富的優秀作品,直到今天仍為廣大讀者喜愛。宋詞和唐詩一樣,其精華應為今天的詩歌創作藉鑒。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國傢數字文化網
詩的起源和《詩經》愛國詩人屈原和楚辭兩漢魏晉南北朝詩唐代的詩
宋代的詩宋代的詞元代的麯元代的麯
清代的詩清代的詞歷代的賦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