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市生活 》 欲说 》
第6节:“浅阅读”时代的唐吉珂德(2)
梁晓声 Liang Xiaosheng
让人物去启蒙社会
今天的我们,似乎只能接受两类人物形象,其一是纪实类的。要小说中人物与现实生活一一对照,认为小说就应该是生活的实录、翻版;其二是超现实的全知全能型或跳脱平凡生活的异能、奇遇、多财、款款情深型。
诚然,小说是由作家一个人独立创造出来的,它肯定带有他个人的心理投射。但对于这种构想,又应该怎样加以规制,让它不至于成为一种个人生活妄想的堆砌而能有更多指引社会的能量?
对于坚持理想主义写作理念的梁晓声来说,这种“不真实”、“假”的情况也有:《欲说》中把省委书记刘思毅写得太雅,他身上的文人气息甚至压倒官员的一面,就让许多人觉得不真实;《欲说》中把贪官赵慧芝写得太好,梁晓声在写她恶的方面只用了很少的笔墨,却用了大量写她对于爱情的忠贞、对婆婆的恪尽孝道等人性的闪光之处;《欲说》中的草根老板王启兆,梁晓声不是把他塑造成我们通常认识中的“奸商”,而且把他塑造成了一个有情有义、勇于承担责任的“灰色英难”;《欲说》中王启兆与郑岚之间本是典型的“大款与小秘”之间的情爱故事,而在梁晓声的笔下,这个情爱故事却由最初“欲爱”的结合,最终达到了“灵爱”的情感升华……
梁晓声他认为,在发达国家,现实中值得我们去批判、去抗议、去反思的问题,多数是交给社会学家、政治家、法学家和新闻记者去做了,他们处理起这些事情来,显然要比作家得力得多。文学已不需要像十七八世纪的欧洲那样,承担起启蒙的重担了,而是变得相对独立了。但当代中国的情况,没有经历人文精神、人文教育的充分发育,就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直接进入了娱乐时代,对当代中国的文学、当代中国的作家来说,更多地责任应当在于培育人文精神、进行人文教育、反映现实生活的弊病。他说,发生过这样的事,某一位领导,看了某一篇反映某问题的小说,才发现社会上存在着那样的问题。梁晓声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一位网友这样评价他的新作《欲说》:“《欲说》令我联想到了张洁当年有一部长篇叫《沉重的翅膀》。梁的笔今天却依然沉重,在这个浮躁轻佻、娱闹不休的时代,梁的沉重有行为艺术的意味,不合时宜得令人同情。他企图用调侃的文字自我消弥自己的沉重,尽量掩盖他的忧思。但稍不留意,又庄重严肃了。本不愿插科逗诨的人而又装出笑言戏说的样子,让人感慨多多。这是《欲说》的内在冲突。……《欲说》是与众不同的,梁也是与众不同的.他写出了一部有独特气质的书.那气质就是——思和想…… ”
对人物做这样的处理,恰恰缘于“把人写坏,是需要想像力”,而他缺乏这方面的想像力,恰恰缘于他“总是希望自己能尽量发掘、看护人性中善良和温暖的部分”,尤其是今天这个对理想淡漠的时代,梁晓声在自己笔下的人物身上,赋予了理想主义的光环,试图唤起深藏在我们心底的、对理想的渴求和信念。
用人物来启蒙社会——这里体现的正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铁肓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意识。
在当代这个快餐文化盛行的背景下,在浅阅读、浅写作、浅出版越来越强势的大潮中,梁晓声坚持理想主义写作的种种努力,如同塞万提斯笔下的唐吉珂德,在同“浅阅读”、“浅写作”的大潮做着绝望的斗争,梁晓声的种种努力,显得是那么的软弱与无力。然而,可贵的是,梁晓声在遇挫后不但没有放弃,而是遇挫弥勇。站立成我们这个“欲望时代”坚守“理想主义写作”的“孤独守望者”。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他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易中天。梁晓声认为,“易中天现象”是浮躁的标志,易中天火了,是一种悲哀作为一个有理解和欣赏能力的成年人,应该自己去阅读和判断,而不是一味听别人讲。看易中天的书不是阅读,读这些东西与读原著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感觉。看品读类的书看得多,会在不知不觉中弱化我们与作者、作品间的思想上的交流、撞击,会让我们产生一种思想上的懒惰,不愿去对作家、作品和作品所反映的问题做深刻的思考和反思。这种阅读,是用轻快的消闲代替严肃的思考,窒息需要发扬的专心致志、深入探讨的读书精神,将有害于整个的读书学习活动,影响人们的健康成长。这正如吃饭,浅阅读就象别人将饭菜嚼烂了,再喂到你的嘴里,虽然省去了你咀嚼的工夫,但也会导致饭菜中营养会丧失掉,而且你也体会不到饭菜本来的色香味了,更要命地是让你的咀嚼、消化功能在不知不觉中退化。
社会正在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人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在信息急流和“过把瘾式”的语言中浸泡久了,总有一个时刻会感到厌倦。当然,信息急流和新语言面对后涌之潮肯定还会有存在的理由,且不会消失,仍会发展,但厌倦的会离开,转而寻找朴素、单纯的阅读,而这种阅读只能到文学经典中去寻找。
某文艺出版社就曾经启动经典阅读100部名著的活动,打出“我们不要戏说,我们要经典”的口号,称要重树经典名著的“正餐地位”,将阅读跟崇高精神生活直接挂钩。
但我想,仅仅是重树经典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我们的作家、出版社联手,不断推出更多的、更新的、反映时代的新经典。与之相应,我们的阅读绝不仅仅是阅读,我们要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思想的撞击,我们要从阅读作品过渡到阅读思想性强的作品。阅读小说,尤其是阅读严肃的小说,就应当与读报纸杂志、看电影电视的状态不同,需要用平静的、不带有任何功利性的心态,去细细地、慢慢地品味,“书是朋友,读书应该像现在的年轻人嚼口香糖一样”,让“深度阅读”与“深度写作”相伴,让思考做主,共同深入生活的底里。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东方出版中心 |
|
|
第1节:书评:这里没有理想主义 | 第2节:《欲说》:一个倦怠的时代 | 第3节:后阶级时代的爱情 | 第4节:一次迂回的返航 | 第5节:“浅阅读”时代的唐吉珂德(1) | 第6节:“浅阅读”时代的唐吉珂德(2) | 第7节:第一章(1) | 第8节:第一章(2) | 第9节:第一章(3) | 第10节:第一章(4) | 第11节:第一章(5) | 第12节:第一章(6) | 第13节:第一章(7) | 第14节:第一章(8) | 第15节:第一章(9) | 第16节:第一章(10) | 第17节:第一章(11) | 第18节:第一章(12) | 第19节:第二章(1) | 第20节:第二章(2) | 第21节:第二章(3) | 第22节:第二章(4) | 第23节:第二章(5) | 第24节:第二章(6)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