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集 》 魯迅的聲音:魯迅講演全集 》
第6節:關於革命文學
魯迅 Lu Xun
有人以為知識階級要滅亡了,其實知識永遠是需要的,知識滅亡的事情,决沒有這種道理。但是新知識者與舊知識者完全不同,在我小的時候(四十年前),所謂知識者,他們衹知道寫信的方式,--祖父擡頭幾個字,以後祭祖應該怎樣設置--擺幾個碗,幾個碟子,這種東西,現在已經夭亡了。現在所謂知識者--就是到外國留學的先生們,講孔子的經濟學,回國講羅素杜威學(鬍適等標榜的主義),他們最漂亮,最闊綽,他們可以坐汽車,也可住洋房(坐汽車的事,今天我也是這樣來的,不過,這是諸位的盛意),但是,這能否長久,實屬問題,恐怕也要滅亡的。將來的知識者,研究為將來有用的東西,是另有其他有益於群衆的一個人,他們在現在,把握住實際問題,來求自己的藝術,並不是抱着個人主義的,個人主義也是不能存在的,與其說是研究知識階級的夭亡,到不如說,研究為將來而鬥爭的藝術。講到知識的存在與否,雖然好像為己,他的事業既然同群衆結合,那末,他的存在,也就不是單為自己了。
《關於革命文學》
--1927年11月2日在上海復旦大學講
我今天很榮幸與諸君共聚一堂,討論澎湃一時的"革命文學"。我記得德國有一個文學家講:"當代的文學家,講一句話,寫一篇文章,社會上的人士,有很大的魔力註目他,所以文學家是很難做的。"
在前幾年,俄國有兩期的革命,第一期是三月革命,第二期是十一月大革命。當時文學家為環境之壓迫,沒有功夫做文章,發表他自己的意見,亦沒有一個印刷機關,可以拿他的作品印刷出來,所以這時候的人民,窮苦到了不得,以致衹能分散各地,各糊其口。講到這裏,我們就想起"窮則益工"的這句俗語,但是以現在的情形來講,這句話講不通的,一定要"半窮則益工"纔是講得通,因為有思想的人,不能用力去做工;用力的人,亦不能以有思想的工作去做。如黃包車夫,要他拉車,又要他思想,是不可能的,所以將有思想的人去做工,亦是同一之理。
講到現在中國混亂的現象,照我的眼光去推測,有二大原因:(一)中國人之思想太守舊;(二)中西文化之衝突,東方文化有東方的優點,西方文化有西方的優點,在此文化發達的地方,所以文學不能進步。為什麽呢?因為人生在這文明進化的時代,思想百出,物質之進步,神乎其神,所以人有了危險的疾病,容易復原,以致造成思想進步得快,而人的壽長。所以人的思想,往往不能由時而轉移,觀是要救文學的弊病,必須要將人的思想改革一下。
我們知道革命是要流血的,痛苦的。然而沒有真實的破壞,就沒有真實的文學。我可以做一個譬喻,昔日法國有一個歌妓名THAIS,很名聞於法國,全國青年受其引誘而墮落者,不可勝數。當時有個很老的基督教徒,以為THAIS這個人是最惡的魔鬼,非叫她來修道,引她到正道,社會上的青年男子,一定不能入於正規。他叫她來修道以後,她一日到晚不息的修道;可是這年老的基督教徒見了THAIS以後,睡眠也看見她的面目,走路也看見她的面目,一日二十四小時,無時不想到她的美貌可歡,後來他去探望她的修道地方,不料她道已修成,可憐這年老的基督徒,成為失戀的罪人。從這段故事,我們知道:一個在少年極惡的歌妓,到老就變為極善的善人;一個在少年極善的基督教徒,到年老就變成極惡的罪人。推而至於文學,亦是如此。一時代有一時代的文學,不必要拘於題目而做,要照自己心中要說的說,說出的東西纔是不死的。
我少年多看俄國、波斯、荷蘭等國的小說,深知他們亦時常起來革命,但是他們的思想,終是不符事實,往往到了革命既成,他們就不問世事。如俄國的文學家,他們到革命成功了,就逃到別國去過生活。為什麽呢?因為他們在未革命以前,以革命為神聖的、應當的;不知達到了目的,每餐衹有兩塊面包,到不如前日的生活舒服,所以他們垂首喪氣的漂泊在他鄉。再講我們中國,在民國未成立以前,一般人士均熱烈提倡革命;到了革命成功,一般下等階級人民,均站立起來了,而主持革命的人,到不如不革命自由。所以現在中國産生了一班遺老,他們均痛恨革命。所以現在仍舊看見拖辮子的老先生,表示他並不埋沒前清的君主政體。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珠海出版社 |
|
|
第1節:聰明人不能做事,世界是屬於傻子的 | 第2節:在北京第二師範學院的講演(1) | 第3節:在北京第二師範學院的講演(2) | 第4節:離騷與反離騷 | 第5節:再論"第三種人"》 | 第6節:關於革命文學 | 第7節:文學與社會(1) | 第8節:文學與社會(2) | 第9節:流氓與文學 革命文學與遵命文學 | 第10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1) | 第11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2) | 第12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3) | 第13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4) | 第14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5) | 第15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6) | 第16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7) | 第17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8) | 第18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9) | 第19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10) | 第20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11) | 第21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12) | 第22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13) | 第23節:少讀中國書,做好事之徒 | 第24節:在中山大學學生會歡迎會上的講演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