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宜纯待人平等,不仅对熟人帮助,对于陌生人,也同样照顾。有一年冬天,早晨大门一开,门前躺着一个冻僵了的叫花子。他知道以后,立刻叫人帮忙,把叫花子抬进屋内,掰开牙齿,将红糖姜水灌入,又急忙揉搓他胸口,急救了一个多钟头,仍没能把他救活。杨宜纯治病救人一生,不知见到多少垂危病人,而对这个乞丐却泪流满面,给予无限的同情。他说:这个人,为什么在倒下以前,不敲门呼救呢?一定是不好意思,怕惊扰别人。就把他埋葬在自家的土地上。并在那里开辟了一片坟园,专门埋葬无依无靠的穷人。
后来,点火烧楼的杨同善参军去了,有一条腿被打伤,变成残疾。回到定陶县城,单身一人,住在文庙旁边一间小屋内,双目失明,衣食无着。杨宜纯知其窘境,就请人接回老家居住,多次嘱咐家人,好好照顾他的生活。
杨宜纯使仁术,救世人,宣讲善理,德高望重,在乡里影响很大。经过两代人的努力,杨家的社会地位发生变化。不少人家发生争吵,如分产不均,兄弟阋墙,婆媳不和,邻里不睦等,都来请他主持公道。他老人家开诚布公,解决纷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直到双方心悦诚服,各让一步,平安相处,才放心离开。
庆鑫六岁那年,村中白喉流行,死去儿童很多。祖父杨宜纯整天忙碌着,治病救人。后来,庆鑫也得了白喉。他的母亲日夜守护。他的父亲在外,他的祖父彻夜不眠,坐在客厅里,怕万一有紧急情况,可以随时照应。当庆鑫病情好转时,发现他老人家两眼深陷,瘦了许多。
杨宜纯为人豪爽,性格开朗。一生都为别人忙碌,没有为自己着想。在晚年,得了喉癌。他是医生,当然知道这病的严重性。可是,他仍然瞒着别人,每天照常行医,帮人排忧解难。
有一天,杨宜纯从巨野县请来了伍奎一老先生,他大名鼎鼎,医术高明,酒足饭饱以后,医生说要看看病人。一直陪着他的杨宜纯,谈笑风生,朴实雅致,说请他看看。这时,伍大夫恍然大悟,才知道杨宜纯就是病人。诊断结果,与祖父自己的判断一样。然而,那时没有外科手术,喉癌这种病当时没有办法治疗,只是拖延时日罢了。两三个月以后,他的身体日渐消瘦,皮包骨头,翻身不便,滴水难咽……只有五十四岁的杨宜纯,就早早去世了。
杨宜纯下世后,扶贫济困的家风得到发扬,全家对杨同善依旧照顾。杨庆鑫按祖父的教导,经常陪伴六大伯杨同善,所以跟他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二人亲密无间,无话不谈。有一次,杨同善告诉庆鑫说:自己年轻时糊涂荒唐,实在对不起他家。今后,有用得着他的地方,他一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由此,庆鑫才第一次从他口中听说了烧自家楼房的故事。祖父的宽容大度,是六大伯没有想到的。
六大伯一生流浪,没有积蓄,仅有两件宝贝,一件是打仗受伤获得的奖章;另一件,就是他多年随身携带的钢锥。庆鑫每次探望他,他都要把这两件宝贝拿出来,让庆鑫玩耍一番。晚年的六大伯信仰了佛教,名字由同善改为明善,简直成了另一人,年轻的恶习没有了,反而成为他家最亲近的族人。庆鑫与六大伯更亲近了,六大伯把自己的宝贝钢锥,也赠给杨家。六大伯闲暇无事,对于"神仙"的传说,编织得更完整了。说得活灵活现,有声有色,他对不少人讲到此事,那时村里人还迷信,信以为真,神秘的故事传扬开来,就形成了神仙的传说。
老人的品德对后代潜移默化。庆鑫年幼时,到自家楼房里,看到被六伯父烧焦的木框,很是佩服曾祖母的胆量和智慧,立志要像她那样临危不惧,智胜困难。庆鑫自幼就想学医,立志像祖父那样,治病救人。他说:"祖父一生为善,去世以前,不该受那么多的痛苦。"
2?家宝之谜
杨庆鑫少走很多弯路,七八岁时已经完成初级小学的全部课程。他的亲身体验,应用在子女身上,培养出一个又一个的博士来。
家宝之谜,要从庆鑫的父母说起。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