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家类 大乘无量寿经   》 第02品 德遵普贤      支娄迦 Lokakasin

  本品是第一品的继续,是通序中众成就的补充,不但是补充数量,而更重要的是会众崇高无比的妙德,无边的圣众完全都是尊重修持普贤大士的德行。普贤之德说不能尽,他是华严的长子,在华严会上,佛是法王,听法的人之中,普贤为长子,长子就是法王的继承人。普贤无量无边功德的心中之心、要中之要,就是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华严一部大经的指归。现在来会圣众都是遵修普贤之德,当然都是遵修‘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又贤护等十六正士。所谓善思惟菩萨。慧辩才菩萨。观无住菩萨。神通华菩萨。光英菩萨。宝幢菩萨。智上菩萨。寂根菩萨。信慧菩萨。愿慧菩萨。香象菩萨。宝英菩萨。中住菩萨。制行菩萨。解脱菩萨。而为上首。】
  这一品首先补充了贤护等十六正士。正士跟大士等等的都是同等的,但是正士是在家菩萨。至于‘十六’,密宗把十六来表示圆满无尽,所以十六正士就表示无量无边的正士。
  ‘贤护’正士,梵名跋陀和,翻成贤护、贤守、贤首和善守。这些名号在经论中常见。《思益经》说:众生只要听到他这个名字,就必定要得三菩提: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名号有如此的功德,所以就叫做善守。闻名就得功德正是善于守护众生,所以称为善守。在《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这个经以贤护为名。《贤护经》里头说:‘王舍大城有优婆塞’,这是居士。‘名曰贤护,为众上首’,在大众的上首。《大宝积经》有贤护长者会,佛说贤护长者种种快乐的事,‘其受于快乐果报,虽复忉利帝释天王,犹不能及,况复人间’。说他虽然现在人间,他所享的福报,不但人间不能相比,就是忉利天王、帝释都比不上。《名义集》里说:‘发陀婆罗’,翻为贤护,不但自己护持自己的贤德,并且也护众生,所以名为贤护。又称贤首,因为他位居等觉,是一位等觉菩萨,是贤中之首。贤护正士虽示现为王舍城中父母所生的人,只是一个普通的人身,但他的实证,是一位等觉菩萨,已超十地,再进一步就是妙觉了,就与佛相等了。贤护正士示现为生在王舍城的一个普通人,但已是证到了等觉的在家菩萨。这是维摩诘之外又一个极殊胜的在家人。听到他的名字,就必定可得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种菩提。这一史实十分重要。还有《般舟三昧经》说,贤护菩萨是念佛三昧的发起人,这就和净宗更有因缘了。他亲见了阿弥陀佛,所以他为众上首,参加法会,帮助释迦牟尼佛来宣扬念佛三昧无上法门。念佛三昧是一切三昧中之王,一切三昧中之宝,所以称为宝王三昧。
  ‘善思维菩萨’等。《四童子经》说:善思维、慧辩才、观无住、神通华,是他方世界菩萨,应化托生印度成为在家菩萨。《佛名经》说:光英、智上、寂根、愿慧,《月灯三昧经》说,香象。二经共指五位正士是他方世界的大菩萨,来到这个世界听受《无量寿经》,助佛宏化。从贤护到香象共十人,都有经典作为根据。其余尚有六人未经经典提到,但古德说其余六人也都是他方世界大成就的在家菩萨,来到此界听经与助佛宏化。
  本经超出常情,特别标出十六正士在家菩萨作为大众上首,这就表示:净土法门特别适合于在家人修持。因这个法门契合于当前以及将来的社会情况。因为科学越发达,物质世界的发展越快,彼此间的竞争越残酷,要抢时间就越忙。越现代化,每人所应掌握的科技知识就越多,生活的节奏也越紧张。你还想像上古的人远入深山,一切事情不问,只是自修,恐怕时代不允许了。所以一定要有很多人不能出家,要保留在家身,为社会服务,并且也还继续要修,那么这种修持就以净土宗最合适。清末,沈善登居士作了一部《报恩论》,赞叹《无量寿经》和净土法门。他说:净土法门妙在‘不离佛法而行世法,不废世法而证佛法’,所以当前就很契机。国家与社会需要有很多在家人辛勤献身于种种岗位,把事办好,这就只有净土法门可在行世法的时候不必离开佛法。不需入山,不需闭关,不但上班能修,上火线也能修。只要所发是利他的心,所念的只需六个字甚至四个字的一句佛号,就是净宗无上修持。每日十念,再忙的人也十分从容。所以不离佛法,把保家卫国、福民利众的大事都办了。只要是真纯地这样做去,你何必废除应行的世法,同样契证佛法。不离开佛法可以行世法,不废除世法可以证佛法,这是净土法门特别殊胜之处,特别适合于在家人。因此《甄解》说:十六正士列为上首,‘彰此法不以出家发心为本。’此说很有见地。
  ‘而为上首’。普贤、文殊是来参加法会一切圣众的上首,是全体听经人的上首;弥勒大士是贤劫一切菩萨的上首;贤护等十六正士是会中一切在家菩萨的上首。大会圣众实是无量无边。《月灯三昧经》说:‘香象菩萨从东方阿(音同触ㄔㄨˋ)佛,与那由多(即那由他)菩萨共来问讯释迦牟尼佛。’那由多应指一万万。由此可见,一位正士便与一万万菩萨同来,全会圣众,实是无量无边。香象正士在阿(音同触ㄔㄨˋ)佛便是同行菩萨的上首,可证十六正士的胜德。大众同尊。
  【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具足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中。游步十方。行权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
  ‘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是说一切圣众,无论在家出家,共同遵守修习普贤大士的妙德。从这一句直到本品末后‘不可思议’,都是赞叹上首普贤大士和会中的一切菩萨的胜德。‘大士’就是菩萨。‘普贤之德’上品已经说了,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十大愿王是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第九是恒顺众生,第十是普皆回向。这个愿王在人最后的时刻,一切诸根败坏,什么都不行了,什么也不能跟著自己了,在这个时候,唯有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在前引导,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就自然生在莲华之中,蒙阿弥陀佛授记,于是可在不可说不可说的世界,以无量的智慧,随顺著众生的心念广作饶益,能在烦恼苦海中普度众生。这就是普贤大士之德。这个十大愿王,第十愿‘普皆回向’表示普贤菩萨名号中的普字;从第一愿到第九愿,显出普贤这个贤字。永劫勤劳没有疲厌,十大愿王永无穷尽,成佛后还在度生,显出普贤之普和普贤之贤。上品中提到《清凉疏》:‘果无不穷曰普,不舍因门曰贤。’虽然得到无上成就,但不舍在因地所发的度众生的大愿,仍示现菩萨身来救度众生,所以这是位后的普贤。普贤大士在未来不可穷尽的长劫中,永不间断,在实现他的偈语:‘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愿一切众生都到无量光佛刹,这是普贤大士大愿的结晶。十大愿王是以弥陀愿海作为归宿,也正和弥陀第卅五愿互为表里。卅五愿:‘生我国者,究竟必至一生补处。’(当前的弥勒就是一生补处菩萨,他必定要补佛位)所以往生极乐世界的一切众生,他必定达到一生补处,补佛之位,而且必定成佛。但是也有往生之后他不在极乐世界成佛,愿文说:‘除其本愿为众生故,被宏誓铠,教化一切有情,皆发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贤道。’他有本愿为众生,要披著弘誓的铠甲,到无量世界去教化一切有情,劝发信心,都修菩提行,同行普贤大士圣道。这类自愿来到秽土的人,‘随意修习,无不圆满。’愿中普劝十方,修行普贤之道,也即是导归极乐之道。生极乐后,若度生情切,就被起弘誓做成的铠甲,再返此界救度众生。普劝一切众生,同遵普贤之德,求生净土。为什么只是遵修普贤,求生极乐?因为只有这一个法,能给众生真实之利,能救众生的生死之苦。所以善导大师说:‘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这也就是来会一切大众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的原因。
  ‘具足无量行愿。’《摄大乘论释》里说:‘不可以譬类得知为无量。’这个数不但你没有法子具体说出来,并且也不可以用譬喻来比拟,就叫做无量。‘行愿’,《清凉疏》说:‘造修希求,目为行愿。’《观经》说:‘是心作佛’。‘作佛’就是‘造修’的涵义。‘造’就是‘一切唯心造’中的‘造’字。‘修’是修持。所以‘造修’是行动。‘希求’,‘希’是希望,‘求’是愿求。所以‘希求’是愿望。行动与愿望的结合就叫做行愿。‘具足’,具是具有,足是充足,所以‘具足’是圆满无缺的意思,一切都有了,不再缺少什么。‘具足无量行愿’就是说这一切无量无边的殊胜行愿都已具足圆满无缺了。
  或有人怀疑:参加法会无量无边的菩萨,或如位后普贤,成佛后再来;或是等觉,如同贤护;或从初地到十地;或者只是地前三贤(住位,行位,向位)。觉位有天渊之别,岂能各各都能圆满无量的‘行愿’?此问很合情理,但未知净土是无上圆顿法门,超情离见。《普贤行愿品》说:‘是故汝等,闻此愿王,莫生疑念,应当谛受,受已能读,读已能诵,诵已能持,乃至书写,广为人说。是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这就是说,若人能受持宏扬《普贤行愿品》,于一念之中,就可圆满所有的行愿。一念之间圆满一切愿,乃是最圆极顿的妙法。《净土生无生论》说:‘一真法界,即众生本有心性,此之心性,具无量德。’‘故众生本有性体,即诸佛所证法身。’‘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体是法界。’‘而此心性,竖贯三际(过去、未来、现在),横裹十虚(方),佛法生(众生)法,正法依法,因法果法,一念圆成。’可见众生的心,本具万德,即是诸佛法身,也就是法界圆融的妙体,所以佛与众生,正报(佛菩萨等)依报(国土),因与果等等一切法,都在我介尔一念心之内。只要一念相应,一切圆满成就,所以这是无上圆顿之法。如斩一把丝,一断,一切丝都断。又如染物,一成,则染缸中所有的东西都已染成。上品中说到文殊大士成为一切诸佛的父母,只因‘了了见佛性’。《净土生无生论》说:‘行者念佛之时,此心便是圆融清净宝觉。’此心是佛性,也是法身,所以念佛时就是相应时,一切圆满,丝毫没有欠缺。
  ‘安住一切功德法中’,这一句应该与上句联读,意义才完整。本品开头这三句,是会中菩萨圣众不可思议功德的总赞,也是本品的纲。为了明解其中的深意,先把本句逐字注解一下。
  ‘安住一切’。《会疏》说:‘德成不退,故曰安住。无德不具,故云一切。’‘功德法’,‘功’是功效,行善有造福众生的功效,所以叫做‘功’。这个功效使众生得到真实之利,是你行善的自然结果,所以功效就是善行本有的德,所以叫做‘功德’。德的本体就是‘法’,这是《净影疏》所指出的‘德体名法’。善行必有利生的功效,种种善行、种种功效、种种善行本有的美德,都是事,事相有种种差别,但事相必有同具的体性,那就是法性。所以《净影》说:‘德体名法’。法性就是有情与无情同具的体性(在有情就称为佛性),也就是法身。所以‘一切功德法’就是诸佛无量微妙功德的本体,也就是法性和法身。在此安然常住,没有退失,就是‘安住一切功德法中’。在种种行善利他的功德事相中,自心仍是寂然安住在万德本体法性之中,如如不动;自心虽远离种种差别,一心寂然,可是又‘具足无量行愿’。于是这两句经文的意义更为深刻,就是《金刚经》的‘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安住一切功德法中),修一切善法(具足无量行愿),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寂而常照,照而恒寂。大乘佛法种种妙义都在这两句之中。安住于一切如来无尽果德的本体,具足无量大菩萨的行愿,理体和事用齐显,空边与有边全离,理不碍事,事不碍理,正显与会诸大菩萨的圣德。
  ‘游步十方。行权方便’。游步就是旅游、周游、游化的意思。十方就是四方四隅和上下各方,指的空间了,一切地方。‘游步十方’,就是周游一切处。权是权宜、权变。俗话常说‘有经有权’,经就是常规,权就是变通。一个人应‘通权达变’,不死守规章制度。孟子说,男女授受不亲,这是古时候礼节。倘若嫂嫂掉河里了,你用手把她拉出来可以不可以呀?你若死守礼节,说男女授受不亲,我不管,那岂不是天地间最大的蠢人。这是行权方便的意思。《法华文句》解释:‘方者法也,便者用也。’粗浅来说,方,就是方法;便,就是方便。你要有切实便利可行的方法,让众生真能解决问题,叫方便。《法华玄赞》解释:‘善逗机宜曰便。’逗机,就是说法的人能行权巧,把对方的灵机逗发出来。例如禅宗,德山与龙潭夜间谈话,德山刚出房门,因外面黑,就回来,于是龙潭点著一根纸媒子递给他。德山刚一接,龙潭噗一吹,纸媒子灭了。这就是逗他的机。德山当下就恍然大悟了。因为他正想接这个纸媒子,谁知又把纸媒子给吹灭了,完全不可理解,所以他的思想就断了。这就是逗机,也就是方便。所以《净影疏》说:‘化行善巧,随物(物件)所宜,种种异现,名权方便。’所行教化非常善巧,随著众生根器与环境的不同情况,分别传授种种不同修行方法,随物所宜,而有种种不同与之相应的所现,这个叫做‘行权方便’。《大集经》说:‘能调众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现在把以上的注解汇到一处,‘游步十方,行权方便’就是:普遍周游一切世界,用一切善巧稳妥方便的法,能妙契或逗发众生的根机,把他们引导到究竟的果觉。
  ‘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入’,《嘉祥疏》解释是‘解契宗源’。契是契会,解是理解。所解契会到佛教宗旨的本源,叫做入。与《法华》‘入佛知见’是同一个入字。‘藏’,《嘉祥疏》说:‘名理为藏。’这就是说,理的名字叫做藏。理是理体,就是实际的本体,这就是藏。所以‘佛法藏’就是佛法的法性的理体。法性中自然含藏无量的性德,本性本有的妙德就称为性德,所以这个‘藏’既然是理体,它就含有无量的性德,因此称为佛法藏。又法性中含摄一切佛法,所以叫做佛法藏。‘入佛法藏’就是契证法性的理体,其中包括无量的性德,含摄一切佛法。所以‘入佛法藏’就是《法华》中‘善入佛慧,通达大智’。入了佛慧,就是‘入佛知见’。《甄解》有个解释说:如来的一切佛果功德的宝藏叫做大宝海,这个宝海叫做佛法藏,也就是佛所得一乘妙果。根据《甄解》,会中一切菩萨都已经入了佛的法藏,入了佛的功德之海了,证入如来一乘(一切众生普成无上正觉)果觉,因此全是大权示现,是从果向因,已入如来一乘果海,还不舍因地的修行,示现在法会中,赞助释迦牟尼,宣扬净土法门。
  ‘究竟彼岸’。生死是此岸,涅槃是彼岸,烦恼是中流。《净影》: ‘涅槃彼岸,到名究竟。’到达涅槃彼岸,证入如来果觉,就叫做‘究竟彼岸’。‘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同指证入佛的一乘大功德的宝海,契证了佛所得的涅槃。前后诸说,可以互通。
  【愿于无量世界成等正觉。舍兜率。降王宫。弃位出家。苦行学道。作斯示现。顺世间故。以定慧力。降伏魔怨。得微妙法。成最正觉。天人归仰。请转法轮。】
  ‘愿于无量世界成等正觉’。这一句表明会中菩萨为度众生,所以愿到十方无量无数的世界去示现成佛。《普门品》‘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也正是这个意思。其中‘愿’是誓愿,依据《法窟》,对于出世之道,有所希求,叫做愿。‘世界’,‘世’表时间,过去、未来、现在,叫做三世。‘界’表空间,就是十方。
  ‘等正觉’,旧译是等觉。等觉有两个含义:一是菩萨的最高位置,就要得到妙觉的佛果了,称为等觉。他的智慧功德就跟佛的妙觉相等相似了。已经是十四的月亮了,比十五还差一分,但是就很接近了。二等觉就是佛。《往生论注》:诸法平等,所以诸如来平等,因此诸佛如来叫做等觉。《大智度论》也说:‘诸佛等,故名为等觉。’所以等觉有两种含义,可以是等觉菩萨,也可以是佛。通常等觉是指低于妙觉的菩萨,在本经中等觉是佛。会中菩萨到十方示现成佛。
  ‘舍兜率。降王宫……’叫做八相成道。这是释迦牟尼与一切诸佛示现成道的通常途径。依照嘉祥大师,‘舍兜率’就是第一相。‘降王宫’是第二托胎、第三出生两相。‘弃位出家,苦行学道’是第四相,出家。‘降伏魔怨’是第五相,降魔。‘成最正觉’是第六相,成道。‘请转法轮,常以法音觉诸世间’,这以下很大一段都是第七相,转法轮。到了最后‘于此中下,而现灭度’,就是第八相,灭度。来会的菩萨都要到无量世界,去示现这八相成道的佛。
  ‘舍兜率’,是从兜率天下降。兜率是欲界的第四天,但特殊的是有兜率内院,弥勒大士是在兜率内院说法。‘降王宫’,《因果经》说:摩耶夫人看见菩萨乘著六牙白象从空中来,从右肋进入自己身体,可以从腹外仍可看见菩萨在腹中的情况。《涅槃经》说:从母摩耶而生,生下来自己就行走七步,并且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净影疏》说这是于十方周行七步,表示什么呢?表示大丈夫奋迅之力。‘唯我独尊’,这个‘我’字不是有我相的这个我,是离相的真我。‘弃位出家,苦行学道’是第四相。《魏译》说得很详细,释迦牟尼佛看见老人、病人、死人,看见这些,于是乎决定出家,舍弃眷属,骑著白马越城出去,出家学道后在树下苦行了六年,一天只吃一麻一麦(一颗庄稼)。我们看到画著一个人端坐,像是包了一层皮的骷髅,那就是太子苦行学道的像。
  ‘作斯示现。顺世间故’。所以这一切都是示现。上述降胎王宫,出家修道等等,都是为了随顺世间而作的示现。《法华寿量品》中佛说:我实在成佛以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因见众生乐于小法,智德很薄,垢障很重,对于大法他不能接受,所以为了这种人,我就示现少年出家,后来成佛了。可是我实在是成佛以来久远久远无量无边那由他劫。我一直都是用方便教化众生,令入佛道。为了教化,只好示现刚成佛啊。
  ‘以定慧力。降伏魔怨’是第五相,降魔。‘魔’是魔罗的略称,翻译为障碍,能给修道的人作障碍;又翻为杀者,他是破坏人行善,使人放逸,断人的慧命,所以翻为杀者,又翻为恶者,因他有很多的爱欲。魔有四种,《净影疏》讲:一个是烦恼魔,贪嗔等烦恼这都是魔。第二是阴魔,色受想行识这都是魔。第三是死魔,破坏人的命根。第四是天魔,专门破坏别人行善。经中所说的魔就是天魔。《婆沙论》:菩萨在树下的时候,魔现了很多美女来诱惑,但这些魔女一走到菩萨跟前,自然变得非常丑陋,她幻化的那种冶容艳色,媚态淫姿都不见了;后来发动魔军武力相迫,放箭投石,种种武器,来相逼害,谁知菩萨觉察后立即入定,这些兵仗在佛身前,自然停在空中,尖端变成莲花。《大智度论》:‘菩萨智慧力故,大破魔军。’魔无所施其伎呀,就败退了。所以佛降伏了这些魔军之后,当时魔王问佛,你有什么功德,有这么大本领?佛说地神乃知。问地神哪,地神说:我们这个地球上没有一块土地不是菩萨为众生流血舍生命的地方。地神作了证明。由上可见菩萨不是以神通战胜魔军,而是以定慧之力,降伏魔怨。这是第五相,降魔。怨就是怨家。
  ‘得微妙法。成最正觉’是第六相,成道。《维摩诘经》说:‘微妙是菩提,诸法难知故。’解释微妙就是菩提。菩提就是实际的理体,当人的自性和佛的知见妙理,这不是语言和分别心所能知。《净影疏》:‘理是妙法’,指出‘妙法’就是理体。由于显现了这个本体,所以成正觉。所以‘得微妙法’就是证得了理体。入了佛的知见,究竟了菩提,所以成正觉。这就是成道了。‘成最正觉’, 遵崇佛的觉悟是无上圆满究竟的,所以称之为最。《释迦谱》说:‘得无上真正之道,为最正觉’。‘成最正觉’,也就是究竟成佛。
  ‘天人归仰。请转法轮’是第七相,转法轮。佛之出兴于世是大事因缘哪,这个因缘最主要的是度众生啊,要开佛知见示佛知见哪,所以在八相成道之中转法轮是一个核心。这些诸大菩萨到十方世界去示现八相成道,主要是要在十方世界去转妙法轮。因此在文中这一段最长,从‘天人归仰。请转法轮’一直到最后第八相‘而现灭度’以前止,这中间很长一段都是第七相的内容。
  ‘天人’呢,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诸天,天中所生的人。‘归’是归依,仰是仰慕。天人都恭敬归依世尊,请佛转法轮。据《大智度论》: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卅五天没有在印度说法(世尊成佛之后,头三个七天里在天宫大说《华严经》。但是这些个声闻缘觉乘的弟子,如聋如盲,没有领会)。一直到五个七,佛自己就说:‘我法甚深,难解难知。’阿罗汉弟子都不能知,一般众生更是无法知了。一切众生为世法所缚所著(缚是捆住,著就是粘著),没有能够理解的。那么还不如涅槃吧!这个时候诸菩萨跟天人都恭敬在佛前合掌,请求释迦牟尼佛为众生转法轮。佛就默然受请,先说小乘法。《法华经》也有同样的记载。
  ‘转法轮’。《法华文句》解释说:‘转佛心中化他之法,度入他心,名转法轮。’诸佛心中有化他的法,也就是化众生的法。把佛这个法传到众生的心里边去,这就叫转法轮。把佛心中的法传入到众生的心中,也就是开佛知见、示佛知见,使众生悟佛知见、入佛知见,这就是‘转’字的含义。嘉祥大师说:‘自我至彼,故称为转。’从我到对方,所以叫做转。‘天人归仰,请转法轮’,是大教的缘起。世尊受请转妙法轮,这是第七相。底下就是转法轮的内容了。
  【常以法音觉诸世间。破烦恼城。坏诸欲堑。洗濯垢污。显明清白。调众生。宣妙理。贮功德。示福田。以诸法药救疗三苦。】
  ‘常以法音。觉诸世间’。因为世尊的佛的说法,所谓尘说、刹说、炽然说、无间说,说时说,默时也说,不但有情说,无情也说,所以这个法音就不可以只体会是佛菩萨现出身像,演说经教是法音。应知‘百草头上祖师意’,无情的百草头上也在说法,这个就是法音的广意。‘世间’呢,世间就是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世尊接受了菩萨、天人的请求,广演一代时教,有大乘小乘、权法实法、偏圆种种的法,都是转法轮。因为众生根机不一样,根机的成熟程度也不一样,所以先说小乘,然后慢慢地就小向大,呵斥小乘是焦芽败种,赞叹大乘,说大乘法。先说权法,如何证阿罗汉,证缘觉,如何去行菩萨道,后说实法,说《法华经》,开权显实,最终目的全是要成佛的。《法华》是圆教了,净土宗也是圆教。世尊说一切法来觉醒三界一切众生,法法都是应病之药,都是为使众生觉悟。‘诸世间’就是三界。恒演妙法,普令觉悟,就是‘常以法音觉诸世间’。
  ‘破烦恼城。坏诸欲堑’。烦恼就是这十样东西: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取。这十种称为十烦恼。天台宗就讲得更深一点,就以见思、尘沙、无明这三种惑称为三烦恼。我们这些烦恼都要破除。《智度论》说得很好,烦恼是什么呢?‘能令心烦,能作恼故’。你高兴,兴奋欲狂也都是烦恼啊。‘城’呢,指的是城堡,堡垒。佛演说妙音,就是摧破众生身心里烦恼的堡垒。‘坏诸欲堑’。食欲色欲都是欲,其中严重是色欲。《甄解》说‘爱欲是诸苦之本’。《净影疏》说:‘爱欲之心深而难越。’佛说‘爱’是最可怕,最不好办。如果世间还有另外一件事和爱欲同等地难办,那一切众生就不能成道。一切众生都因爱欲成为生死之本,若再有一件事情同样严重难破,那众生就没有出头之日了。‘堑’就是护城河。爱欲像洪流,众生漂溺其中,头出头没,不容易度脱,就把它说成是欲堑。除舍爱欲之心就是破坏欲堑。
  ‘洗濯垢污。显明清白’。嘉祥大师说:消除迷惑与垢污就叫做‘洗濯’。前节所述的十烦恼与三烦恼,都是应该消除的迷垢。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可是一念迷妄,堕于无明。一面明镜,镜面全是污垢,不显本有的照用,所以首应去污,这就是‘洗濯垢污’。去污的妙剂是‘无相之解’。这完全不是佛学家的知解。古云‘知解门开,则悟门塞’。《首楞严经》说:‘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离见,斯即涅槃真净。’存在知见相的知见(有能知的我,与所知的内容,有能有所,就不是离相),这就是无明的根本。这是又在镜面上污墨,不是去污。要有离见的解,才真解了如来真实义,才能恢复镜子(众生心地)的本明。这个明,嘉祥大师叫做‘无漏之明’。漏就是烦恼,离开了烦恼垢染的本明,叫做‘清白’。所以消除烦恼迷惑,以离相的慧解,恢复本来离垢的光明,叫做‘洗濯垢污,显明清白’。《甄解》说:‘洗濯垢污,显明清白,是澍雨德。’像下雨一样,雨后树木房子等等都干净了,显露了清白的本体。众生怎么洗濯?那只有明自本心见自本性,真正认识本体才是显明清白。如果融会禅宗,‘洗濯垢污’就是百丈禅师所说的‘迥脱根尘’,迥然超脱了六根六尘。‘显明清白’就是‘灵光独耀’,这个光不是世间凡俗的光,是灵明不可思议的光。‘独耀’。独,就不二,不与万法作对,没有对立面。一有相对的就陷入矛盾之中。‘独耀’就是‘不与万法为侣’。会合净土宗,‘都摄六根’就是‘洗濯垢污’;‘净念相继’,‘自得心开’就是‘显明清白’。
  转法轮这段经文首先指出破烦恼,除欲堑,洗垢污,显清白。这四句,实在是关键。一切大菩萨都是从这些地方走过来的,所以能‘常以法音,觉诸世间’。现在有的人,自己还带著种种烦恼垢污,也并没有真实明心见性,只是想成名成家,当佛学大师,座下多少弟子,种种受人恭敬。这些都是垢污。要离开这些,发起真实利他的心。自己不觉悟,就不能觉醒别人,这一点是应该深思的。
  ‘调众生。宣妙理’。调是调和。宣是宣示。妙理,就是实相的理体,也就是《法华经》所说的佛知见。开佛知见示佛知见这是宣妙理。要让一切众生悟佛知见入佛知见就是调众生。
  ‘贮功德。示福田’。备具多德就是‘贮功德’。这些大菩萨都有种种的功德,就可以给众生当福田。‘福田’者,就是种福的田(种稻的田叫稻田,种福的田称为福田)。所贮功德示现于外,接受众生供养,让众生造福,叫作示福田。《俱舍论》有四个福田:一趣田。趣是畜生,现在很多外国人爱护动物。你爱护众生啊,众生欢喜诸佛欢喜。第二个是苦田。一切贫穷困苦的人,我们去救济,这些人都可以给我们当福田。第三是恩田。父母师长等对我们有恩,我们在父母身边行孝,就是种恩田。第四是德田。小乘大乘一切贤圣都是福田。
  ‘以诸法药。救疗三苦’。众生有种种病啊。所谓众生有八万四千种病,所以佛就有八万四千种法,也就是八万四千种药。应病与药,药是喻如来的妙法,病是喻众生的苦。所以《涅槃经》说:‘度众生故,为说无上微妙法药。’‘三苦’有两说:一三苦是苦苦、坏苦、行苦。(1)这个事它本身就是苦的,是苦苦。(2)这个事本身你是可喜的,但一旦破坏了,你难过了。你有个很好的电视机,天天要看,一天被人砸掉了,你就很难过,这是坏苦。(3)行苦,因一切都在迁变、转化,无有停息,而生苦恼。二嘉祥大师:三苦是三有之苦(三有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三苦是指三界众生的生死之苦。这两种说法都对。但是嘉祥大师的解释很合净土宗的宗旨。净土宗的特点是使众生即身出离生死苦海。别的法门要出三界须断见思惑,达到阿罗汉的水平。现在世界上找个能证初果的人都很难得,何况是阿罗汉。只有净土法门是横出三界(断尽见思惑出三界是竖出)。这是带惑往生,带业往生,不是叫你断惑,所以这个是最突出之处。所以用净土法门信愿持名的无上醍醐妙药,来普救众生沉沦三界生死苦海的厄难,叫做‘以诸法药救疗三苦’。
  【升灌顶阶。授菩提记。为教菩萨。作阿阇黎。常习相应无边诸行。成熟菩萨无边善根。无量诸佛咸共护念。】
  ‘升灌顶阶’。以下一共六句,所谈是密法。‘密’字是指法门奥密幽深,不是保密、秘密的意思。显教密宗互为表里,好像人手,显是手背,密是手心,握拳时手心就看不见了。目前有些佛教徒把显密对立起来,这是很片面的。至于净土宗,先师夏老曾说:‘净土宗是密教显说’。也就是说,净土宗就是明显宣说的密法。密宗要义:‘如实知自心’,即本品中‘开化显示真实之际’。真实之际就是自己的妙明真心。又‘方便为究竟’,正是本经宗旨,以信愿持名的方便妙法,普令众生顿超生死苦海,普惠‘真实之利’。净宗持念的万德洪名——阿弥陀佛,即是密宗秘密庄严心所流现的真言(咒)。来会的大菩萨都曾受无上灌顶,都能教导大乘行者,充当金刚阿阇黎,足证会中圣众都是显密圆通的大菩萨,也表净密二宗,本来不二。
  ‘升灌顶阶’。印度古代,国王要即位的时候,取四大海的水在王的头上灌,表示他就要登位了。密法也相同。举行灌顶法式简说有两种:一结缘灌顶。你来求法,引你到灌顶的坛里,教给你本尊的手印、咒语,以后你就有了资格去修习所传的法,这叫做结缘灌顶(很多密宗的书皮上印著「未经灌顶不许翻阅’。这就是说你没有得到本法灌顶,这个经典或法本你不能看。其中并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只是为了慎重)。二受职灌顶。如法修行的人,得了密法灌顶,严持戒律,精进修持,积久功深,智慧开发,可以为人师表充当金刚上师,于是对他进行受职灌顶,授与金刚阿阇黎职位,然后才是如法的上师(现在许多人都不很如法。没有亲自得到自己上师的允许,自作主张去传徒弟)。在受职与结缘之间还有四种灌顶:一瓶灌。二密灌。三慧灌。四大手印灌。接受这四种灌顶都需要受密戒。有人不受戒就修法,实在是欲升反降。灌顶还有初位与后位之分,前面说的是初位,后位就不同了。在《秘藏记》里头,初地到十地菩萨,乃至到等觉菩萨,到了正式要证入佛果,要成佛的时候,诸佛以大悲水为他灌顶,他自己就自然圆满证入佛果了。现在来会的这些菩萨多是位后的普贤,是从果向因,是佛的示现,所以他们当然受过后位灌顶——成佛的灌顶。至于还是初地到等觉位的菩萨,也都须受这个灌顶。‘升灌顶阶’正指这两类菩萨都须经过后位灌顶。
  ‘授菩提记’。佛对于发大菩提心的众生,给他授记,也就是预告将来一定作佛,作这样的悬记,称为授记。授记就是宣说当来的果,使你知道你因地的修行的殊胜希有,巩固得记人的信心和修持,让他知道现在种的是菩提因,当来一定得菩提果。‘授菩提记’表示会中大士都是得过佛授记的,都当得佛果;并且也表示这些菩萨也给众生授记作佛,因为他们能在十方世界示现成佛,给无量众生授记。
  ‘为教菩萨。作阿阇黎’。阿阇黎翻为轨范师。密宗称为金刚阿阇黎, 因为密教的阿阇黎,代表是金刚萨埵。金刚萨埵就是普贤大士的示现,永为密教初祖。这些大士德遵普贤,普贤化身金刚萨埵,所以现在这些德遵普贤的圣众也教导其他菩萨去充当阿阇黎。
  ‘常习相应无边诸行’。彼此能相契相合称为相应。比方说,你所观的境和你的智慧相应,叫做‘境智相应’。你能理解‘五蕴皆空’,这属于智慧,若你真把所对的境看成空了,境跟智就一致了,就相应了。反过来看,你说我照见皆空了,可是奖金少了一点马上就不高兴,你这个境一点也不空啊。密宗特点是三密相应,所以密宗也称为相应宗。修密所以能即身成佛,就是让众生的三业顿同如来的三密。如来有身密语密意密;众生有三业,身业口业意业。密法的特殊方便之处,是使众生的三业顿然相同于佛的三密。身,结印;口,持诵真言;心中所缘的是般若。能这样三密齐修的人很不易得。那从一个密下手也可以,这也就是净土宗的道理。你就念一句佛号,就是从一个语密下手,也能相应,也能即生成佛。但当你成佛的时候其他两密也自然相应。
  ‘成熟菩萨无边善根。无量诸佛咸共护念’。善根者,指的是自己身口意三业所行的善,这一切善,坚固而不可拔,叫做根。再一个含义,它能够出生妙果。因为修了善,还能出生其他的善,还能结出很好的妙果。例如戒能生定,定能生慧,有福能生般若光。因为善事引善事,能出生余善,又能结果,所以叫做根。善根有深固、生善与结果之义。所结的果,应该辛勤培育,使它们成熟,才是圆满。所以会中诸圣都在帮助其他十方无量无边菩萨,去成熟他们无量无边的善根,使之圆满成就。于是无量诸佛对于会中这些大菩萨共同护念(保护和忆念)。《净影疏》说:护念我们,让恶事自然远离,善事自然增长。会中大士护持一切菩萨的善根,得到十方诸佛的护念,让他们遵修普贤之德。
  【诸佛刹中。皆能示现。譬善幻师。现众异相。于彼相中。实无可得。此诸菩萨亦复如是。通诸法性。达众生相。供养诸佛。开导群生。化现其身。犹如电光。】
  ‘诸佛刹中。皆能示现’。这一切大菩萨在一切的国土都能示现种种应身与化身,如同一个很善巧的幻师,幻现种种不同的像。印度有很多幻师,最近还有。我碰见一个英国老传教士,她告诉我一件奇事,和中国《聊斋》偷桃这一篇所说的一样。一个人把绳子扔到天空中,绳子就挂在天上,一个人就爬绳子,爬上天了。这人屡次表演,轰动了许多人,就有人用电影机来拍摄全部过程。洗出一看,才发现那个人一直在地面上静坐,根本没动。因为看的人有意识,他就用催眠术催眠了,所以就看见这个人上天了。电影机它无心,不受催眠,它照出来的底片是真实情况,那个人坐在地面没动,所以这是幻术。再举一例:六十年前,东安市场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有很多楼,楼下有个杂耍场,有种种杂技表演。有一天,有一个人在茶馆楼上坐在一个靠窗的座位喝茶,他看见杂耍中正在变戏法(魔术表演)。他很纳闷,为什么观看的人这样全神贯注并感觉惊奇,他自己认为没有什么精彩之处。等一会,表演完了,很多人上来喝茶,大家交口啧啧,称奇赞叹,他们纷纷说‘真奇怪,今天把牛硬拽到坛子里头去了。’这个楼上的人说:‘哪有这个事,我亲眼看见他把个蛤蟆放到坛子里。’这个楼上的人没有被催眠,那么,他就看见实际是个蛤蟆。但被催眠的人看见的是个牛到了坛子里去,精彩得不得了。这就是幻术。这种譬喻说明:这些大士在诸佛刹中都能示现,就好像幻术师一样,能够现种种的异相,但‘于彼相中。实无可得’。《宝积经》:‘如幻师作幻,自于幻不迷。’幻师在那变幻国王大臣,宫殿园林,别人误认是真的,他自己明知是自己的幻术,是虚妄的,当然不会著迷。会中大士在十方世界示现种种身,示现八相成道,普度无量无边众生,这是‘终日度生’;了知这一切皆是幻象,‘知幻即离’,所以‘实无可得’,这是‘终日无度’。不落两边,从容中道,‘此诸菩萨亦复如是’。
  ‘通诸法性。达众生相’。‘通诸法性’是照真,‘达众生相’是达俗。所以我们常常说修行的人要照真达俗,既要照到真体,又要通达俗谛,要度众生啊。众生是俗谛,所以要‘达众生相’。但只是度生,不能离相,于是堕在有为法中,不能使广大众生得真实之利,自己所得只是有为功德,所以要‘通诸法性’。法性就是实相、真如、法界、涅槃、实际等等。以上提过的佛性和法性本质上没有分别,我们通常把佛性说在有情方面,有情、含灵、众生都有佛性,我们不说砖头、瓦块、桌子、板凳有佛性,因为它是无情的,至于法性,通于有情无情两方面。法性和佛性本无分别,只是在使用习惯上有所区别而已。《起信论》的注解上说:‘法性者,……通与一切法为性。’这就是说一切法的本性叫做法性。所以不管是有情是无情,所有的这一切它的本性都是法性。据《大乘义章》与《唯识述记》,性即是体,‘一切法体,故名法性’。法性即是实相,即是真如。华严宗认为真如有不变随缘两个意思:它随缘,所以能够变成一切法,变成种种的内容;又因为它不变,虽随缘变染变净,有情无情一切万物种种差别之法,可是它的本性不失,所以一切六趣的众生,蚂蚁苍蝇,油锅剑树中的罪人,他们的真如不失不变。因为真如不变随缘,所以入了油锅,上了刀山;但是他真如本性不失,故随缘而不变。就好像水可随缘变成波;变成波,它的本性仍是水。法性、真如,本来是纯善无杂,但是因缘会合变染变净,例如秽土净土,就有了差别。所以这个‘通诸法性’就是要通达随缘不变的实相,‘达众生相’就是了达不变随缘而显现的种种差别相。《会疏》:菩萨有两种智慧,能作为一切修行的根本。一种是‘如理智’。它就是照见诸法的本性是‘不一不异’,不是‘一’也不是‘异’。例如水,说它是一,可是它能生出千差万别的波;说它是异,可是千姿百态的波,彼此本无差别,只是同体的水。所以在差别没有差别,在没有差别中又出生无量差别。总之是不落两边,所以是‘不一不异’。同时也是‘不生不灭’。波生水中,但全体仍然是水,所以是无生;波灭也只是回归本体,并不是断灭,所以是不灭。能照见种种诸法不一不异、不生不灭的本性,就叫做‘通诸法性’。再有,‘如量智’。如理智是如本体的智,如量就有了数量,能够照见种种不同之相叫‘如量智’。刚才说众生有种种根,所以我们给种种药,若不通达众生病况,就不能开出对症的药方。众生有种种差别,有种种病,这些差别相都能了知,就是‘如量智’,也即是‘达众生相’,也就是掌握病人的病情。‘通诸法性’是所用诸药的药性。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才能治病救人。
  ‘供养诸佛。开导群生’。上面是照真达俗,底下就是上供下度。我们修行要上供诸佛,下度众生。供养:一财供养,香花、饮食、药物,等等。二法供养,拿身体、头目脑髓去供养,不如以法来供养。一切供养以法供养是最殊胜。什么是法供养?如说去修行,就是依佛的教导去利益众生和提高自他觉悟。
  ‘开导群生’。‘开’,开化。‘导’,导引。‘群生’即众生。《华严普贤行愿品》说:‘若令一切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由此可见,‘开导群生’,令众生欢喜,诸佛就欢喜,也就成就了对佛的供养。我们以殊胜的净土法门教导众生,正是遵佛开示,惠予众生真实之利,正是无上的法供养;并在下度众生之中,有上宏圣教之功。随顺众生,发菩提心,究竟果觉。
  会中菩萨具如理智,所以‘通诸法性’;又有如量智,所以‘达众生相’,于是化现其身,遍诸佛刹,上供诸佛,下导众生,广作饶益,如大幻师,示现种种幻相,上供下度,虽作种种示现,但以通达法性,深契诸法平等,无有差别,故于相中心无所著。
  ‘化现其身。犹如电光’。大士化现他的身体,快如天上闪电。观音三十二应,‘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菩萨能于一念之间普至十方国土,行动之速就跟打闪一样,上供下度,平等普照。《会疏》说电光有四个含义:一是快。菩萨能应众生心念立即感赴。二能破众生的黑暗。众生愚痴不明白就是黑暗,佛法如电光,能破众生心中黑暗。三不住。菩萨又能化无量的身,到无量的国土去,如空中一个闪电,无所从来也无所从去。四无分别。如电光照物,平等普照,没有爱憎取舍。所以用电光来譬喻大士们的化现。
  【裂魔见网。解诸缠缚。远超声闻辟支佛地。入空无相无愿法门。善立方便。显示三乘。于此中下。而现灭度。】
  ‘裂魔见网。解诸缠缚’。‘裂’就是破裂。‘魔’的含义呢,《智度论》说‘夺慧命,坏道法功德善本’叫做魔。夺掉人的慧命,一个人生起正信的心,这是他的慧命的开始,但魔给破坏了。慧命的重要比生命不知超过多少万倍,魔就是夺走这个慧命,破坏你修道法做功德种种善行的根本,所以叫做魔。‘见’,广义说,凡夫心中所起的都是见;狭义说,决定性的见解叫做见,人们常说的‘见’是指后者。你有一个固定的看法,你看什么东西都是这样,像是戴了一副有色眼镜,戴了红的眼镜,看什么都是红的。所有的凡夫都离不开常见、断见这两种见。人死如灯灭,什么都断了,没有了,这叫做断见,这是错误的。我修的升了天了,永远不死了,这个肉身成了金身,永远不坏了,这是常见,也是错误的。断常二见叫做边见,边见是矛盾的一方面。断常是一对矛盾,断是一边,常是一边,凡夫不落‘断’边,就落在‘常’这一边。边见是十种见惑之一,都是邪见。一个人成见过深,如人体内长成骨刺,行动不便,十分有害,这样的成见就叫见刺。邪见很多,就叫见林,身陷林中,不易出离。种种邪见错综交织,形同蛛网,就叫见网,令人难脱,所以也叫邪见网、魔见网。四无量心,慈、悲、喜、舍。‘舍’,首要舍见。要舍弃一切邪见、一切分别,这就是‘裂魔见网’。但古云舍身容易舍见难。直须猛追大势至菩萨,单提一句圣号,净念相继,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才能透脱魔见网。‘解诸缠缚’。据《净影疏》,一切烦恼结都是缠缚。菩萨化现十方,教化众生,断离烦恼,叫做‘解诸缠缚’。
  ‘远超声闻辟支佛地’。‘声闻’是佛的小乘弟子,闻佛所说苦集灭道四谛教法等(声)解悟其中妙理,断除见惑与思惑,出离分段生死(生死苦海),证入罗汉果位。‘辟支佛’,辟支是梵语,翻为因缘,‘佛’是觉者,所以旧译是缘觉,新译是独觉。观十二因缘法,得觉悟的叫做缘觉。观风吹树动、叶落花飞的外境而成道的叫做独觉。他们虽是中乘法中的圣位,但沈空滞寂,未能发起平等普度无量众生、齐趋无上佛果的大心。会中诸大士,善巧方便,随机度生,能示现声闻辟支佛教化众生,而离声闻辟支佛之相,所以远超二乘。
  ‘入空无相无愿法门’。综合《净影疏》与《大智度论》:‘观诸法空,是名空。’一切法皆空啊。所以《心经》讲无色声香味触法,一直到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智亦无得,都是无呀、空啊。所以诸法都是空,这就叫做空门。《空转》的意思就是,这个空的含义转化为无相。空中无相可得,不可取相,这是无相法门。无相就不应有所作为。无相之中就没有相可取,也就远离了能取,能所之相都不可得,还有什么可作?这是无作门(即无愿门)。一有作就是三界的生因,既然无作就远离三界生因。
  《大智度论》有个好譬喻,譬如一个城,有三个门(假定北京有三个门,你一个人决不可能从三个门同时进城。要进西直门,你从西直门进。不可能你一人从安定门,东直门,西直门同时进城),从一门就进来了。进了门,城是什么?城就是涅槃。我们大家要知道,这是选佛场,我们都要成佛,要证涅槃,不是当个方丈,作个大法师,成一个了不起的佛学家而已,我们要进涅槃城。这个城有三个门,空、无相、无愿。《大智度论》说:一个人进了空门,不但诸法皆空,他也不见空相,也不停住在空上,他从这个空门进来了。倘若入门时,见有一个空相,就在空相上有所取,有所著,在空上停滞,这个空门就堵塞,不能进入了。所以这一点很重要,我们要知道,往往不是没有人能够入门,但刚一进去门就堵塞了,非常可惜。这个人就没有从空门进来。你抓住个空相,堵住了。如果这时去掉空相,这就是无相门。不但一切可见之相都除了,连空相也除了。你真的无相了,那你就从无相门进来了。可是呢,‘若于无相相,心著生戏论’。无相本来是无相,你这一执著,无相也就成了一个相。这个相就是无相的相,叫它无相相。心一执著就生出戏论(错误的乃至无用的见解言论称为戏论),无相门也就堵塞,不能进城了。这个时候你把无相之相也除了,在无相里面,没有什么是可作的,这就直入无作门了。所以不是一个人一身从三门入,是有三个门可以随宜而入。这就叫‘入空无相无愿法门’。
  ‘善立方便。显示三乘’。‘方便’,前面的解释不再重覆。现在引《法华义疏》:‘方便是善巧之名,善巧者,智之用也’。方便就是善巧的名字,所以我们常常连在一块儿说,方便善巧。这个人很善于说法,很巧妙地能够救度众生,这称为善巧。善巧就是智慧的应用。从智慧本体显出的作用叫做方便。《涅槃经》:‘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我们以大智慧为本,随宜来建立法门,应机说法,随缘救度,这是方便,它很重要,是众生的父。《会疏》说,方便有两种:一‘深解空而不取相受证’。对‘空’有深解了,了达了,开解了这个空,对于空不是很浅地解释理解,但不取空相,也不证空。有很多他就是渐法,若在途中有所取证,那么,他就慢了,他在这个地方就停顿下来。所以对于一切都不取证,直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打个譬喻,你坐电梯,你一下子,你中途一切地方都不停,直上二百层摩天楼的屋顶,就是直趋无上正等正觉。二因实相妙理极深极妙,众生水平太低,无法相信与接受,所以需要方便诱导。这个‘诱’字,最善巧的莫过于观世音菩萨‘先以欲钩牵,后令入正道’。众生所需是欲,以此为钩来牵引众生,就是方便,而其最终的目的是希望他们入正道。所以这一些方便,就是用种种的方法方便,最突出是鱼篮观音。常见的画像:一个极美的少女,手拿竹篮,篮里一条鱼,所以称为鱼篮观音,这是观音的化现。一个渔村,有一天来了一个极美的女人,跟他们一起打鱼,许多青年男子向她求婚。她说:这么多人,我嫁你们谁呀?这本《心经》你们拿去念,明天谁能背,就嫁给谁。第二天有很多人都能背,于是把《普门品》发给能背的人,‘三天你们谁能背《普门品》,就嫁给谁’。三天之后有七个人能背,当然还不行,于是给出《法华经》。几天之后,只有一个人能背,这个人姓马。就结婚哪,洞房花烛,正在刚刚喜宴之中,新娘子不舒服,一下死了。大家很懊丧。一年后,来了个和尚,大家还在议论这个事。和尚说:你们怎么这么愚痴呀,那是观世音菩萨来救度你们。你们这一方该有难,观音菩萨教你们读经消灾呀。大家不信,就打开棺材检验,打开一看,棺材是空的。这就流传鱼篮观音,马郎妇。为解释‘方便诱引’,举了这个例。方便之德是非常广大,对于他本来不能信受的人,使他信受;本来得不到救度的人,得到救度了,这是大慈悲大智慧到极点的流露。若没有大悲,不肯这样用心;若没有大智,想不出应机施教的办法。所以‘方便’是菩萨的父亲。以种种的诱引让众生渐悟而得度,这就称为善立方便,善巧地建立了方便度生的方法。
  ‘显示三乘’。三乘就是罗汉乘、辟支佛乘、菩萨乘。《法华譬喻品》:如来能给一切众生一佛乘,当来都成佛的法,但不是所有的众生都能接受。所以说到《法华》,最后最后,说法四十九年培养教育,还要有五千人退席呀,不能信受啊。所以诸佛就以这个方便之力,一个一佛乘说成是三,有罗汉哪、辟支佛呀、菩萨呀,这三乘。《法华》的火宅喻:有个大长者,看见自己的儿子在火宅之中,就告诉他们:大火烧身了,你们快出来呀。可是诸子贪玩,不肯出来。长者想出个方便的办法,就说:外头有羊车、鹿车、牛车,好玩极了,你们出来吧。这些孩子就跑出来了。跑出来一看,就不至于在火宅里烧死了。给他们的是什么呢?给他们的是每人一辆大白牛车,超出他们的想像,人人都乘大白牛车,都成佛。这就显出‘善立方便,显示三乘’的含义。所以这些诸大在家菩萨、出家菩萨具有这样的盛德,来参加这个法会,来听释迦牟尼佛说《无量寿经》,因此我们对于这个经也就知道珍重了。(以上是第七相转法轮)
  ‘于此中下。而现灭度’。三乘法有上有中有下,对于中根下根的人才示现灭度。这个现灭度般涅槃是第八相(八相成道的第八)。灭度是涅槃两个字的旧译(唐朝后来译为圆寂)。‘灭度’,灭生死的因果,度生死的瀑流。此岸是生死,中流是烦恼,彼岸是涅槃。度过了烦恼的瀑流,登上了彼岸,这是灭度的含义。《涅槃经》说:‘灭诸烦恼,名为涅槃。离诸有者,乃为涅槃。’灭了烦恼是涅槃,离开三界一切有是涅槃。‘圆寂’怎么讲呢?《贤首心经略疏》说:‘德无不备称圆,障无不尽曰寂。’《甄解》说:‘体穷真性,妙绝相累为寂。’本体穷尽了真性,没有任何间隔模糊与欠缺,称性尽性,这叫‘体穷真性’。‘妙绝相累’,除绝了一切相的累赘,一切相不能给我添麻烦了。由于本体微妙绝伦,不为一切相所累,所以叫做‘寂’。示现灭度是应中下的根机。《法华寿量品》:‘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能生难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来虽不实灭,而言灭度。’若是上根,如来本没有去来,哪里有生死!上智之人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所以世尊双林入灭,只是示现。会中大士宏化十方也都为中下,示现灭度。
  【得无生无灭诸三摩地。及得一切陀罗尼门。随时悟入华严三昧。具足总持百千三昧。】
  ‘无生无灭诸三摩地’。‘三摩地’旧称三昧,翻为正定、正心行处。善心正心为定慧所摄,安住一处,叫做三昧。种种三昧,各有名称,‘无生无灭三摩地’,‘三摩地’是通名,‘无生无灭’是别名。《小品般若经》中,萨陀波仑菩萨于闻说般若时,即在原座上,得‘诸法无生三昧、诸法无灭三昧’等等六百万三昧门。三昧众多,所以说‘诸三摩地’。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叫做王三昧。
  ‘及得一切陀罗尼门’。‘陀罗尼’翻为总持、能持、能遮。能持就是他能够维持、保持住种种的善法,不让它散失。好像一个完整的碗,倒进了茶水,把茶保持住。碗要是裂了口,茶就漏了,就不行了。所以陀罗尼的意思,一个是能持善法,另一个是能遮恶法,就是消除抵制不好的东西,要是动了恶念,想要做坏事,陀罗尼有遮止的力量,能够使你做不成。所以得了陀罗尼,你的功德能够继续,保持不失;反之,要想做坏的事情,能防止你不去做,这就是陀罗尼的殊胜的地方。《大智度论》讲,你入了正定来修行,久了之后成陀罗尼。这些三昧更加上诸法实相的智慧,一起生出陀罗尼。三昧加上诸法实相智慧就出生陀罗尼,所以陀罗尼比三昧殊胜。三昧是心相应法,陀罗尼是心不相应法。什么叫相应法呢?就是你必须是一心专注,比如入定,你要摄心入了某一个禅定,这时才能出现三昧中的境界。‘三昧’就是相应法。陀罗尼不是这样,你在生气,骂人,心里在烦恼,可是这个陀罗尼中所有的功德依然存在,你不失。所以一证到陀罗尼这事就好办了。还有,‘三昧’你今生得到了,往往来生就没有了。陀罗尼就不是这样,你今生一得,多少生永得。所以陀罗尼两个特点:一虽在烦恼之中,陀罗尼的功德不失。二陀罗尼一得永得,多生不失。
  ‘随时悟入华严三昧’。‘悟入’,‘入’就是常说的入定出定的入字。前已说明入三昧是由于定力与智慧,现入此三昧主要靠智慧,所以叫做‘悟入’。‘随时’等于随念,要入就入,想入就入,中间不须有过程(一般入定,端坐,澄心,不使妄动,慢慢地专一清净,达到定中境界,中间有过程),所以不经历时间。随著自己心愿,一念动就能入,所以说是‘随时悟入’。‘华严三昧’,全称应该是‘佛华严三昧’。这个三昧是以一真法界作为本体。没有对待,平等不二,所以叫做‘一’;真实无妄,所以叫做‘真’;融摄一切万法,叫做‘法界’,就是诸佛的平等法身。从本以来不生不灭,非空非有,离名离相,无内无外,唯一真实,不可思议,所以叫做一真法界,是一部《华严经》最极玄妙的理体。一真法界融摄万法,万法都是因缘所生,从缘而起,所以有无穷无尽的缘起,就出现无尽的国土、无尽的众生、无尽的事相。这些事事物物,乃至一一微尘,都从一真法界缘起所现,所以各各都是一真法界,于此了解,就依此胜妙之解生起种种胜行,来庄严自己的佛果,叫做华严。以一真法界为本体,为宗趣,为归尚,专心修习,达到一心,叫做‘华严三昧’。菩萨万行如华,拿来庄严佛果,就叫做‘华严’。《净影疏》说,这一个三昧,统摄法界的一切佛法,悉入其中。《法界记》说,‘华’是菩萨的万行。华会结果。‘严’,诸行成就,果实圆满,始觉与本觉相契相应,垢障永远消除,所证理体圆满。‘三昧’,‘理智无二…能所斯绝’。本体与智慧如一,像珠发光,发光是珠本体所生,光所照到的,首先仍是照到珠的本体。所以珠子喻本体,珠光喻智慧,它们不是两件事。理和智也是如此,也没有二,就跟珠子和珠子的光一样。‘交彻熔融’,光从珠生,所以光在珠中;因光珠显,所以珠在光中。此两者理体与智慧不是两物,何来能所彼此的分别。达到一真法界,一切都不二。《合赞》说,‘法界唯心,名佛华严。’这是他特殊的见解。‘法界’指一真法界。他说‘法界唯心’,一真法界就是每人你自己的本心。所以对于自心能如实了知,就是华严三昧。一真法界就是真心。
  ‘具足总持百千三昧’。总持就是陀罗尼。陀罗尼有四种:一法陀罗尼,于佛的教法都能够记住不忘。二义陀罗尼,于诸法的深义、真实之义都能够总持不忘。三咒陀罗尼,于咒能够不忘。四忍陀罗尼,安住于诸法实相叫做忍,得了这个陀罗尼就安住于佛的实相而不动摇,而不忘失。所以持忍,称为忍陀罗尼。安住于实相,实禅密净三宗共同的无上殊胜境界。‘百千三昧’,为什么要百千三昧?《会疏》解释,你要给大众救穷,就必须有种种技术、原料、资金、厂地等等准备。穷人太多太穷,需要得也太多,你为大众拔掉苦根,就要有种种的办法和条件,才能实现除贫的愿望,所以菩萨要百千种三昧。具有所有的三昧,叫做具足百千三昧。三昧久修就出生陀罗尼,就是总持。所以经中大士‘具足总持百千三昧’,这两种都具足了。
  【住深禅定。悉睹无量诸佛。于一念顷。遍游一切佛土。得佛辩才。住普贤行。善能分别众生语言。开化显示真实之际。超过世间诸所有法。】
  ‘住深禅定’,依《会疏》意:所住的禅定是微深幽玄。微是微妙 ,深是深广,幽是幽奥,玄是玄妙。不是二乘阿罗汉哪、辟支佛呀、初心的菩萨所能办得到的,所以叫做深禅定。《甄解》,在《唐译》这一句是‘一切种甚深禅定’。‘一切种’就是一切种智的简称,一切种智就是佛的智慧(阿罗汉的智慧,称为一切智。菩萨的智慧,称为道种智。佛的智慧,称为一切种智)。佛智慧的甚深禅定,是全理之事,是全部的理体的事情,是如来全部理体所成的事相,所成的禅定,所以很深很深。这是理定,不是事定。
  ‘悉睹无量诸佛’。住定是寂,睹佛是照。入浅禅定,定中就不能生起照用,内心一动,就失禅定,‘寂’与‘照’互相妨碍。但现是甚深禅定,是如来智慧的禅定,所以理与事不相妨碍,寂同照可以同时。所以在深禅定之中,能见无量诸佛。
  弥陀‘定中供佛’大愿:十方的菩萨,听到弥陀名字,都可得到种种三昧同总持,‘定中常供无量无边一切诸佛,不失定意。’供佛自然会见佛,所以定中供佛与此处的住定见佛互相呼应。
  ‘于一念顷。遍游一切佛土。’这‘一念’指的是时间。这个时间的长短,有四个说法。为了简单好记,现采取《智度论》与《探玄记》的说法:一念是一个刹那。一弹指就有六十个刹那。一刹那里头,《仁王经》说,有九百个生灭。‘一念顷’就是一念所经历的时间,就是一刹那,就是一弹指里头的六十分之一。在这样短暂的时间里,已经游了一切国土,所以打破了常识的时间概念。
  以上正是《华严经》延促同时事事无碍境界。‘延’是长的时间,‘促’是短时。一小时有三千六百秒,这是常识;要说一秒里头三千六百小时,大家就说你是白痴。殊不知这正是华严境界。局部可以包括全体。现代物理学大师爱因斯坦说:‘时间是由于人类的错觉’。爱因斯坦说由于错觉,我们说是由于妄想。由于一念妄动嘛,所以才有无明,所以才有了世间,才有时、空、世界。世就是时间,界就是空间。这一切色本来就是空,空本来就是色。这一切对立起来了,都是由于一念妄动。
  ‘于一念顷。遍游一切佛土’,正同阿弥陀佛的十一愿吻合。愿文是:‘于一念顷’,‘超过亿那由他百千佛刹(那由他是亿),周遍巡历供养诸佛’。遍到无量佛土去礼供诸佛,要做的佛事很多,所需的时间很长,都在介尔一念刹那之间全部圆满,显示往生极乐的人,与本经会中诸大菩萨都是华严境界。会中大士悟入华严三昧,自然时时是华严不可思议境界,处处是事事无碍玄门。一念万年,以刹那之间完毕所需多劫的时间;因一念的动,就圆满广大无边的胜行,前者是延促同时,后者是一多相即。一念是一,供养无量诸佛是多,无量无边的‘多’,在一念间摄无不尽,可证一中有多,一多相即,都是华严事事无碍的玄妙。
  ‘得佛辩才’。嘉祥师说:‘疾速应机名辩。’很快就能够对应问者或听者的根机,来做最适合的启发与开导,这个叫做辩。《会疏》说:‘言音开惑为辩,随机巧妙为才。’所说的话能够开脱解除人的疑惑,使人从迷乱困惑当中清醒悟解,叫做辩。能随人的根机,并能灵活巧妙针对他的根机,使听者心悦诚服,乐于接受,种种方便善巧,都是圣智所流现,所以称为‘佛辩才’。《净影疏》说:得了如来的四无碍智,所以兴出了无碍的四辩:一义无碍。一切诸法的道理,没有矛盾抵触之处,通达无碍。二法无碍。了知一切诸法名字,善能分别,正确无碍。三辞无碍。一些名词义理,能够随顺一切众生的种种不同的语言方式,给他们演说,令得了解。四乐说无碍。随顺一切众生的根性,他所乐闻的法而为说之。你所说的,正是他人喜欢听的。《甄解》有一个独出绝妙的说法:若果依了根本教(日僧称净土宗是根本教,弥陀第十八愿又是根本教中的根本),只说一个字也叫做佛辩才。为什么?你传播了如来的如实的言教。所说的一个字,正是如来的真实之语,你正是‘得佛辩才’。不但会中诸大菩萨是这样,就是今天你我凡夫能说一个字,合乎根本教,也同于诸佛辩才。《甄解》这一说很好。
  ‘住普贤行’。会中菩萨都是德遵普贤,所以住普贤之行。普贤之行最重要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一部《华严》的总结。归向极乐是普贤大士愿王的核心。
  ‘善能分别众生语言’。《密迹经》说:这个三千大千世界有八十四亿百千垓(垓,那由他)种类的众生,各有不同语言种类,可是菩萨能随众生的种类,按其语言方式给它们说法,令它们理解。《称赞大乘功德经》说:‘傍生(畜牲)、鬼等,亦闻如来以随类音而说法。’所以佛菩萨用随类音度生,畜牲和鬼能够听到它所能懂的语言(随类音)在对它说法。随它们种类的语音,叫做随类音。众生无边,众生语言种类也无边,但是法身大士都能解了,所以说‘善能分别众生语言’,而且还能随各类众生本有的语言,广为演说妙法。
  ‘开化显示真实之际’。这句话不但概括全经,而且是释尊一代圣教的根源。一切教化都在这一句之内。天台宗奉为纯圆独妙的《法华经》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就是为众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令众生悟佛知见,入佛知见。所以‘开化’就是‘开’。‘显示’就是‘示’。‘真实之际’就是‘佛知见’。但是佛知见‘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众生的知见,都是情见,起心动念都是妄想分别,所以根本不能如实了知佛的所知所见。因此‘佛知见’不但是众生还未了解,而且是不能了解。所以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也即是‘开化显示真实之际’,即释尊出现于世间的唯一大事因缘。众生学佛,就是彻底粉碎自己的众生知见,如实契入诸佛知见,也即是‘真实之际’。
  《智度论》说:如、法性、实际,这三个词都是诸法实相不同的名称。也就是:真如、法性(佛性)、实际、实相,是同一本体的不同名字,本来都是一体。‘际’字,《甄解》的解释是‘实相妙处尽理至极’。就是说:把实相微妙之处,穷究它的理体,穷尽了它的根源,究竟到了极处,登峰造极,无以复加,叫做‘际’。今称‘真实之际’,正显真如实相穷微绝妙的理体,也就是佛的所知、佛的所见。
  一代时教有事理、空有、顿渐种种不同,而十方诸佛普赞的唯有净土法门。净土妙法会全法界一切有情,同归一佛乘。三辈往生都须发菩提心,《往生论》:‘二乘种不生’,凡往生者均乘大白牛车,必定究竟佛果,全仗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仗佛愿力,持名往生,超出众生情执,全体是佛知见。水鸟树林,悉皆说法,十方佛国,宝树中现,处处是华严事事无碍,不可思议,全彰诸佛妙见。所以《会疏》《甄解》都以‘唯此誓愿一佛乘,一实真如海为真实之际’。今经会中诸大士,普为众生,宣演诸佛同赞的‘誓愿一佛乘’,为十方众生开示佛之知见,故经云‘开化显示真实之际’。
  持名有事念与理念,理一心则可破无明显法身,往生净土最上为常寂光土,寂照同时,心土不二。《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故知净佛国土,就是净我自心。是以四料简说:‘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在为人师,将来作佛祖。’隋唐间布袋和尚的偈:‘只这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妙用纵横可怜生,一切无如心真实。’所以真实之际也就是自心,开化显示真实之际,也就是明自本心,见自本性。至于念佛法门,能念的就是佛,所念的还是佛呀,能念的佛就是这个本心,所念的佛号也正是本心,能所不二,唯是一心,所以一声佛号一声心。《大集经》上说的:‘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即无上深妙禅。’所以禅宗和净土何尝是两物。
  ‘真实’一词,在这部经里三处出现:一‘开化显示真实之际’。 二法藏比丘‘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三如来‘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这一部经里,三个真实可以概括。一真实之际是本经的理体。二真实之慧,庄严成就极乐净土。三真实之利,平等普惠一切众生。真实之际是根本,从真实之际产生真实之慧,阿弥陀佛住于真实之慧来庄严净土。有了净土法门,就能惠予众生真实之利。这三个真实——真实之际、真实之慧、真实之利,就这一部经的所谓画龙点睛的地方,这是最精要中的精要了。
  ‘超过世间诸所有法’。‘世间诸所有法’,就是指著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中种种的法。六道众生,生生死死,生是一段,死是一段,这是分段生死,阿罗汉能超过。阿罗汉、缘觉以上,到地前、地上菩萨,一直到等觉,须破四十二品无明,经历四十二个阶位,每一个上升都有空前变化(初地菩萨不知二地菩萨举足下足之处),叫做变易生死。《净影疏》与《合赞》说:‘超过分段、变易二死。’不但超过了六道轮回的分段生死,而且超过贤圣位的变易生死,叫做‘超过世间诸所有法’。《会疏》就说,欲界、色界、无色界,总名‘世间’。众生与国土有种种差别,叫做‘诸所有法’。超过一切差别,达到性空无相,平等一味了,叫做‘超过’。《甄解》说,世间一切法都是有为,都如梦幻,是可以破坏的,所以叫做‘世间’。《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可是大士们知道这些都是虚幻,但不舍世间,知道众生本空,而仍然救度众生,这叫做‘超过’。
  【心常谛住度世之道。于一切万物。随意自在。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受持如来甚深法藏。护佛种性常使不绝。兴大悲。愍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于诸众生。视若自己。拯济负荷。皆度彼岸。悉获诸佛无量功德。智慧圣明。不可思议。】
  ‘心常谛住度世之道’。《净影疏》:谛住就是安住。会中在家出家的菩萨,自心恒常安住在真实无为的度世的法,救度一切世间、一切众生。《甄解》说:‘出有为,证无为,而不著无为,故云谛住。’这话很好。跳出了有为,证无为,但不执著无为。心中一有所执,堕入情见,就把无上的无为法变成有为法了。正因为无为法的功德是不可限量的,有为法就是可限量的。我们从数学可以知道,任何一个数跟无限大相比等于零,任何数让无限大一除等于零。所以有为功德跟无为功德一比,有为功德就可以忽略不计了。《法华》龙女八岁成佛。涅槃会上,广额屠儿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都是真正达到了无为,其功德不可思议。我们念佛,真要老实念,就暗合道妙。先不管有为无为,但只要老老实实去念,就可暗合道妙。你什么都忘了,就剩这一句了,这就是即无为还不著无为,功德不可思议。
  ‘于一切万物。随意自在’。‘一切万物’就是一切诸有。‘自在’就是通达无碍。《法华经序品》说:一切‘有’像绳子一样,打了死结,把人给捆住。要全部斩除这一切结缚,身体就自由了,得到‘自在’。人为什么被束缚?就因为你的内心随著境界而转。见色闻声,你的心就随著所见的东西转动了,所以就被烦恼捆住了,因此别人赞叹你,你很高兴;有人要骂你一句,你就不高兴。因为随它转,自己没有作主的份,叫你高兴你就高兴,叫你不高兴你就不高兴,就为烦恼所缚。凡夫就执著于诸有,爱这些东西,世间诸所有物呀,功名富贵、妻儿子女,这是著有啊;阿罗汉他们就停滞在空相里头,皆堕落在情执之中。大士就深达法性,他们当相离相,不是拨相离相。所以宗门就说:‘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你对于万物只要无心就是,哪怕万物来围绕你呀。所以老是厌烦取静,找个合适的地方才能修,都是为物所转哪!主要是见相离相。你见著一个美女的照片,与一朵花的照片、一株树的照片没有分别,你就不为它所转。再进一步呢,物随心转。外物可以随你内心来转,所以随意自在了。《净影疏》说:由于成了胜通,得到了殊胜的神通,所以对于一切东西可以变化随意,这样就可以对于众生,让他们得到利益,这就成为利物,这个叫做自在。神通当然不是坏事,《净影》提出神通,但是我们如果不求觉悟,首先要去求神通,那你这个方向就错了。这个方向的错误,就必定走到一个错误的路上去。你越走得远,将来退回来的路就越多。佛菩萨都有无量的神通,所以神通是好事,但是神通是圣末边事,是圣道中末末了的边上的事情。比起神通,有许许多多更重要的事,那才是我们值得留心的地方。唐代黄檗大祖师,他还没有开悟,跟一个人结伴去游方。走到一个地方,山水来了,原有的路成了河,过不去了。那个人就把草笠抛在水上,他蹦上草笠,顺水漂过去,并招呼黄檗说:你来你来。黄檗说:早知道你如此,我打断你的狗腿。这时漂水而过的神僧连声赞叹说:‘真是大乘法器,吾不如也。’行人如果真能当相离相,也就是转物了,所以宗下说:‘青青竹叶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竹叶菊花无非法身、般若,一切万物都是如此,所以不必等待神通,众生也能自在。‘首楞严’的含义,‘一切事究竟坚固’。所以万物都是究竟坚固,本来平等,没有差别。这不就转物了吗,不就可随意自在吗。一切事究竟坚固。
  ‘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庶类’就是指众生。为一切众生作不请之友,也就是说不待众生的请求,主动来帮助众生。《会疏》说:众生背觉合尘,所以沉迷烦恼之中,漂流生死之海,如同天生的瞎眼,从来没有出离的心。菩萨起怜愍心,没有疲厌。所以《阿弥陀经》,佛不问自说,也正是不请之友的典型。《涅槃偈》说:‘世救要求然后得,如来不请而为归。’世间的救度者,需要你请求他,然后才能得到你所要求的东西;但是如来呢,不等你请求,就来让你得到归宿,让你得到依靠。所以这就是真善友,这就是慈恩无极的大导师。
  ‘受持如来甚深法藏’。这个有两种解说,都极殊胜。一《净影疏》、《大乘起信论》,人人都有如来藏,对于如来藏性,能明白修习,得到殊胜的开解,就是‘如来甚深法藏’。至于‘受持’,不是叫你得到什么,只是叫你去掉愚痴障碍,因为你本来具足,你只是多了一点脏东西。例如阴天,没有太阳,云一去,太阳就出现,这就是受持。所以明见自心、如实知自心作为‘受持如来甚深法藏’。二《甄解》把所闻三世一切如来法藏,这是万法,现万法归一,摄多闻归一闻。《华严》的道理,一就是多,多就是一。多闻可以归于一闻,一闻就是闻名号,这是以闻佛名号为‘受持如来甚深法藏’。上两解,一个指明心,一个指闻名。实际两说还是可以会通。‘一声佛号一声心’,一声佛号,你的自心在这一声中显现了。
  ‘护佛种性常使不绝’。‘护’就是保护、护持、维持。‘佛种性’,《会疏》作了四个解释,下列举三个:一开发众生本具佛性。众生个个都有佛性,这个是本来不变的,能出生超过恒沙那样多的功德。现在虽然是众生,但本有的佛性没有变过,没有减少过。但是现在为无明所蔽,像阴天的太阳.被云遮住了,虽有同无,可是太阳无边的功德一毫也不损失。菩萨的教化,就是开发众生的如来藏,明显本有的佛性,这就叫做‘护佛种性’。二是以菩提心作为佛种。《华手经》意:没有牛就没有牛奶,没有牛奶怎么能作出醍醐呢?若没有菩萨发心,就没有佛种。若有菩萨发心,佛种就不断。三以称名为佛种。《宝明经》意:种树得有树种,种子种下去就能生芽,就能长成大树。善男子闻见佛的名号,就得了种子,闻名之后你能够信受持名,深心发愿,信愿持名,有这些好缘来护持种子,将来你一定要受记成佛。这个就是《会疏》的三个解释。发菩提心与称佛名号为佛种性,正合本经宗旨。
  ‘常使不绝’。下面介绍两种解释:一《嘉祥疏》:‘欲使如来法种不断故也。’保护如来法种,不让它断绝,就是‘常使不绝’。《净影疏》:护持众生,离开那些罪障,并且没有间断地生起善念,这叫‘常使不绝’。从‘兴大悲’起,到‘拯济负荷’,都是表示这些大士的大慈大悲。
  ‘兴大悲。愍有情’。愍就是哀念。菩萨悲悯众生,这是平等的大悲,对于一切都是平等对待,没有冤亲爱憎等等分别。
  ‘演慈辩。授法眼’。从慈心出发救度众生,让他得乐,而为说法, 这个叫做‘演慈辩’。‘法眼’是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之一。法眼是智慧,能够抉择一切法门。《会疏》说:对于佛道生起正见,名为法眼。《净影》说‘智慧照法’,也就是智慧能了别一切法相,叫做法眼。所以法眼就是能够适应众生种种的根器,选择最善巧的方法。这样的智慧称为法眼。所以我们教导众生,对于佛法,生了正知见,就同他自己有了智慧,得到法眼,所以就称为‘授法眼’。尤其是净土法门,众生能够抉择、重视的智慧,是很不容易;要真正得到法眼,才能知道。但是佛把这个法眼交给你,告诉你净法殊胜,你能信、能念、能如法去做,就等于你自己有了法眼一样,但这是佛所授与你的,这就是‘授法眼’的意思。
  ‘杜恶趣。开善门’。‘杜恶趣’,就杜塞、止住畜牲、鬼、地狱这三恶道。恶趣苦不可言,三途(恶道)一报五千劫。若堕地狱,其苦就更不可说了。所以大士们杜塞住堕落到三恶趣的门户。所以阿弥陀佛大愿里:‘来生我刹…不复更堕恶趣’。‘开善门’就是菩提涅槃的门。本经里说:‘必得超绝去。往生无量清净阿弥陀佛国。’这是开善门。这个佛国非常容易进去,进去之后,不再入三恶道,而且必定一生成佛。因为一是不退,二是寿命无量,焉能不一生成佛。
  ‘于诸众生。视若自己’。这一切众生都看成是自己,这叫同体之悲 。《涅槃经》有这偈子:‘一切众生受异苦,悉是如来一人苦。’一切众生受了种种的苦,实际就是如来一人在受苦。
  ‘拯济负荷。皆度彼岸’。‘拯济’,救度。‘负荷’,背、担。《大法炬陀罗尼经》说,菩萨的担子就是誓愿要负荷、要救度这一切众生出离世间。佛视一切众生就跟他的一个独子一样,什么东西都要给他,以至于要让他进到无余涅槃。都达到涅槃就是‘皆度彼岸’。
  ‘悉获诸佛无量功德。智慧圣明。不可思议’。这就证实前面所说:这一切大士都是具有如来果觉无量功德上的人,回果向因示现菩萨位。‘悉获’,都得到。来会的都是大菩萨,都得到一切佛的无量功德。‘智慧圣明。不可思议’,就是说大士们都得了如来的智慧庄严。肇公解释:智慧(实相般若)是体,圣明是用。凡事都有体有用。对于一切事没有不能照了通达的,叫做圣。菩萨的照是灵明的,没有任何一种世间东西可以打比方,所以称为灵照。不可以用语言和思想去琢磨去形容这个圣明到底是个什么,以众生的凡情绝对不能理解,也绝对不能够去演说,这就叫做‘不可思议’。
  【如是等诸大菩萨。无量无边。一时来集。又有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欲界天。色界天。诸天梵众。悉共大会。】
  ‘如是等诸大菩萨。无量无边。一时来集’。是这样的这些大菩萨无量无边哪,一时都来了。以上就总结德遵普贤这些大菩萨,这些正士,为了来听法,来赞扬这个净土宗,要广弘普贤的十大愿王,为了普度十方的三世(过去未来现在)的一切有情,让他们怎么样呢?让他们能够往生净土,往生净土就可以究竟涅槃,所以同德同心一时来会呀。此外还有‘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欲界天。色界天。诸天梵众。悉共大会’。清信士就是优婆塞、男居士,有七千(表明这个净土法门是适合于在家人的)。所以一万二的比丘,有七千男居士,比丘尼是五百,女居士也是五百,加在一块儿整整两万人。两万人的大法会。所以后来看见极乐世界,不要忘了是当时在场的地球上的两万人。还有欲界天、色界天、天众,诸佛菩萨无量无边,德遵普贤那些大菩萨更是无量无边。这两万人是真正咱们地球上出生的人。经末还提出,一切天龙八部,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所以天龙八部也参加法会。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编辑说明前言经题后记第01品 法会圣众第02品 德遵普贤
第03品 大教缘起第04品 法藏因地第05品 至心精进第06品 发大誓愿第07品 必成正觉第08品 积功累德
第09品 圆满成就第10品 皆愿作佛第11品 国界严净第12品 光明遍照第13品 寿众无量第14品 宝树遍国
第15品 菩提道场第16品 堂舍楼观第17品 泉池功德第18品 超世希有第19品 受用具足第20品 德风华雨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