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园林建筑 》 北京地理之名傢宅院 》
思想的審美遠勝視覺的衝擊
佚名 Yi Ming
● 官方言論 部分故居目前暫不推薦給遊人 ●賈文靜(宣武區文化委員會副主任) 宣武區境內名人住過的會館很多,名人故居也不少,可現在,大部分都住着居民,不適合推薦給遊人。衹有珠市口的紀曉嵐故居,經過整修,能正式接待遊人。 ● 鈎沉輯佚 鬆筠庵、康有為與公車上書 鬆筠庵房捨軒敞,鬆林環伺,論野趣當然比不上陶然亭,可它離城門近,與當時皇城的聯繫緊密得多。進京趕考的舉子或同鄉的京官,常常藉這個幽雅的所在聚會遊宴。這裏甚至一度是翰林院的學士們常規的吟遊地點。它出過的最大風頭大約是在1895年。那年4月15日,《中日馬關條約》的內容通過鋪設未久的軍用電綫傳到北京,立刻驚呆了所有人。割讓臺灣、遼東半島和2億兩白銀的賠償,是大清與外國打交道以來最屈辱最慘烈的退讓。幾個小時後,正在京師參加會試的舉人們在一個叫康有為的廣東人率領下,在鬆筠庵集會,草定了一份長達1.8萬字的奏章。康的學生梁啓超負責抄寫,足足花了36個小時。他弟弟後來說,這件事改變了所有在場者的一生。這就是歷史書上說的公車上書。 ● 相關人事 明朝直諫名臣楊繼盛二三事 楊繼盛(1516~1555):字仲芳,號椒山,河北保定容城縣人。32歲中進士,官拜南京吏部主事,4年以後進京,改授兵部車駕員外郎。因彈劾鹹寧侯仇鸞被貶到甘肅臨洮做典史。仇鸞死後,得到平反,返回北京。到任1個月,又上書彈劾嚴嵩,被削職下獄。1555年被害。楊繼盛死後7年,嚴嵩倒臺,明穆宗追賜他太常少卿,謚忠愍,並在河北保定為他建了旌忠祠。 楊繼盛7歲的時候就沒了母親,繼母待他不好,讓他去放牛。他反駁:"能放牛,就能讀書。"上學後,他果然讀書放牛兩不誤,並在嘉靖二十六年中了進士。後來,楊繼盛上奏疏彈劾嚴嵩,反被嚴嵩所害,削職下獄,被100廷杖打得皮開肉綻。親友們聽說就托關係送了一顆蛇膽給他解毒,楊繼盛不肯吃,說:"我楊椒山有膽量,不需要吃蛇膽。" 在獄中得不到治療,楊繼盛的腿部傷口逐漸化膿潰爛。一天半夜醒來,他把瓷碗打破,手持碎瓷片,親手把自己腿部的腐肉一塊塊割掉,神情自如。在一旁幫他打燈的獄卒,看不了這樣慘烈的場面,渾身顫抖,手一鬆,燈也摔在地上。楊繼盛過了3年的牢獄生活後,嚴嵩把他的名字和死刑犯一起上報,秋後問斬。在刑場上,楊繼盛可以說得上是鐵骨錚錚,臨刑前賦詩:"浩氣還太虛,丹心照萬古。生前未了事,留與後人補。" ● 民間記憶 諫草堂石刻是僅存的文物之一 ●張秋生(54歲,現故居住戶) 20世紀50年代,我們全家就搬進院裏來住了。當時,整個院子還都是貫通的,從東北角的山門進來可以從後花園的西南門出去。前後的院子裏都有假山,還有幾棵果樹,環境不錯。聽說我們住的諫草堂原來都是打通的,有五間寬,兩間深。後來為了住人方便,纔用薄墻隔成幾間,成了現在的樣子。屋裏墻上的石刻可以算是經過"文革"後,院子裏僅存的幾件文物之一。我印象中文物局的人來做過至少3次拓片。石刻上的文字本來沒有顔色,現在看起來發白,是因為每年春節前,傢裏都會按老傳統刷一遍墻,石灰粉就填進了凹槽。 ● 專傢考據 鬆筠庵的公祭 從前清到民國直至解放初期,鬆筠庵一直由河北旅京同鄉會管理。該會有工作人員100多人,到1955年為止,每年仍由河北同鄉會籌辦,按"鬆筠庵條規"如期在夏歷五月十七日隆重公祭楊椒山先生。祭品是購買整豬、整羊各5頭左右,與祭者雖無定員,但總在200人上下。祭後用祭品會餐,解放後改為將豬羊肉等祭品分發與祭者帶回傢,每人1份。 -林剋光 《鬆筠庵與公車上書》 ● 地名溯源 達智橋:最早稱"韃子橋",因為這裏曾經是蒙古或滿族士兵駐紮練兵的地方。達智橋鬍同雖不長,卻也曾車水馬竜、風光一時。清朝凡是在內城沒有賜第的漢人,一律住在外城,而宣武門南一帶也由此而官宦雲集。 楊椒山被害後,其住宅屢經變遷。曾為城隍廟,後稱"鬆筠庵"。清乾隆年間,刑部官員設立祠堂,起名"景賢堂",以後道光、光緒、宣統年間曾多次擴建。據說楊椒山祠對面的建築原稱"嵩雲草堂",是袁世凱的住宅,後改為河南會館、河南中學,現已成民居。如今的達智橋鬍同12號的鬆筠庵及諫草亭依然安在,但被分割成若幹部分,裏面已是大雜院。 楊椒山在北京另有一處故居在宣武門內西單東側舊刑部街"楊忠愍祠",是楊椒山死後,明穆宗為其平反建立的。現已不存。
新京报 編譯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當代中國出版社 |
|
|
平淡裏涌出了波瀾壯闊之美 | 彈劾嚴嵩的陣地 | 鬆筠畫社的搖籃 | 公車上書的開山之地 | 感悟北京 | 思想的審美遠勝視覺的衝擊 | 人頭攢動的"明星"老宅 | 曾經文人薈萃 | 如今遊客如織 | 感悟北京 | 從"隱於朝"到"隱於潮" | 晚清文人理想曾在這裏激蕩 | 老屋墻上不見青磚 | 也曾俯瞰萬日風雷 | 會館裏的鄉土情誼 | 感悟北京 | 宣南會館裏散發的文化味道 | 屋寒瓦陋難掩盛門氣質 | 宅院兩次目睹歷史開的"玩笑" | 老宅院裏也曾天翻地覆 | 梁啓超書齋 | 感悟北京 | 走近文化名門的幽深底藴 | 在滿院墨香裏回首文豪走過的路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