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评论 紅袖添香婉約詞   》 第6節:紅袖添香婉約詞(4)      周篤文 Zhou Duwen

  馮延己
  馮延己(903-960),五代南唐詞人,字正中,廣陵(今揚州)人。南唐中主時,官至中書侍郎左僕射同平章事。詞作近百首,多寫男女的離情別恨。思深詞麗,風格深婉,造詣極高。開北宋晏歐詞風。有《陽春集》。
  鵲踏枝
  誰道閑情拋擲久①?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日日花前常病酒②,不辭鏡裏朱顔瘦。 河畔青蕪堤上柳③。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後④。
  [註釋]
  ①閑情:戀情。
  ②病酒:嗜酒成病。
  ③青蕪:叢生的青草。
  ④平林:遠方的樹林。
  寫幽恨閑情,真一代聖手。起句以掃為生,誰說舊情割捨已久?每到春來,年年依舊。說明思戀之深,用情之專。這等至情文字,决非逢場作戲的浮薄文人所能措筆的。其次是意象之妙:"花前"兩句,對春花而思伊人,乃至以豐腴之春花烘托瘦損之形貌,則愈顯思念之苦懷。"獨立"兩句,突出了孤寂和凄清。"平林",遠看與地平綫相接之林也,"新月",如鈎之彎月,最令人思念之景物也。何況在這行人歸盡的時候!以景結情,把惆悵之深情表現得極為凄婉哀豔。清人黃仲則的"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以及"獨立市橋人不見,一星如月看多時。"大得稱贊,論其源頭,胎息於此。
  鵲踏枝
  幾日行雲何處去①?忘了歸來,不道春將暮②。百草千華寒食路③,香車係在誰傢樹? 淚眼倚樓頻獨語:雙燕飛來,陌上相逢否?撩亂春愁如柳絮,悠悠夢裏無尋處。
  [註釋]
  ①行雲:本指神女。"旦為朝雲,暮為行雨",見宋玉《高唐賦》。此指冶遊不歸的蕩子。
  ②不道:不知。
  ③百草千華:"華"同"花"。此以閑花野草比喻妓女。
  詞寫閨怨。上片以飄蕩不歸的行雲,比作浪子。他把自己的寶馬香車都拴係在浮花浪蕊的青樓妓館樹上了。下片則寫閨中少婦的孤獨與凄苦。雙燕尚懂得歸來而人卻不知,離愁被春光撩撥的像悠悠颺颺的柳絮,漫天飛舞,使你在夢裏也覓不到蹤跡。作者以輕靈縹緲之筆寫朦朧夢境,怨而不怒,藴藉深婉,可謂別開新境。
  謁金門
  風乍起①,吹皺一池春水。閑引鴛鴦香徑裏,手挼紅杏蕊②。 鬥鴨闌幹獨倚③,碧玉搔頭斜墜④。終日望君君不至,舉頭聞鵲喜。
  [註釋]
  ①乍:忽然。
  ②挼(ruó):揉搓。
  ③鬥鴨闌幹:古有鬥鴨之戲。養鴨於欄桿中。
  ④搔頭:簪子。
  詞寫貴婦懷人的慵態。一會兒揉搓着杏花,逗引着鴛鴦。一會兒獨倚欄桿,低頭沉思。一派候人不至的無奈神態。衹有喜鵲的喳喳聲,纔帶來一些希望。描寫內心活動,可謂惟妙惟肖。馬令《南唐書》捲二十一提到:中主李璟問馮:"'吹皺一池春水'幹卿底事?"馮延己對曰:"未如陛下'小樓吹徹玉笙寒'!"可知當時影響之大。
  李璟
  李璟(916-961),初名景通,字伯玉。徐州人。南唐烈祖李昪長子。稱中主,在位十九年。因受北周的威脅,遷都南昌,抑鬱而死。詞存五首,風格凄婉。
  攤破浣溪沙
  菡萏香銷翠葉殘①,西風愁起緑波間。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細雨夢回雞塞遠②,小樓吹徹玉笙寒③。多少淚珠何限恨,倚闌幹。
  [註釋]
  ①菡萏(hàndàn):荷花。
  ②雞塞:即雞鹿塞(陝西橫山西),此泛指塞外。
  ③玉笙寒:玉笙以銅質簧片發聲,遇冷則音聲不暢,需要加熱,叫暖笙。
  上片寫秋色凋零之悲感,下片寫細雨夢回之遠思。時空交錯,境極高遠,而語言卻自然沉鬱,讀之令人凄然欲絶。李璟貴為國主,雄據一方,何至作此等纏綿悵悒之語?其實乃是一種超越尊卑貧富、壽夭得失的生命意識的呈現。在看似柔婉的詞語背後,是對人生浮脆的大感慨。王安石稱贊"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蓋有感於其刻畫人生離恨之凄迷動人。王國維以為:"菡萏香消翠葉殘,西風愁起緑波間"。大有衆芳蕪穢,美人遲暮之感。則是以寄托說詞,把它同屈原以美人芳草比喻政治聯繫起來,便顯得更為高遠而渾成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序(1)第2節:序(2)第3節:紅袖添香婉約詞(1)
第4節:紅袖添香婉約詞(2)第5節:紅袖添香婉約詞(3)第6節:紅袖添香婉約詞(4)
第7節:紅袖添香婉約詞(5)第8節:紅袖添香婉約詞(6)第9節:紅袖添香婉約詞(7)
第10節:紅袖添香婉約詞(8)第11節:紅袖添香婉約詞(9)第12節:紅袖添香婉約詞(10)
第13節:紅袖添香婉約詞(11)第14節:紅袖添香婉約詞(12)第15節:紅袖添香婉約詞(13)
第16節:紅袖添香婉約詞(14)第17節:紅袖添香婉約詞(15)第18節:紅袖添香婉約詞(16)
第19節:紅袖添香婉約詞(17)第20節:紅袖添香婉約詞(18)第21節:紅袖添香婉約詞(19)
第22節:紅袖添香婉約詞(20)第23節:紅袖添香婉約詞(21)第24節:紅袖添香婉約詞(22)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