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思考 文化力   》 第6节:第八章文化思维力(3)      高占祥 Gao Zhanxiang

  建楼房,一般是由下向上垒,而日本一家名叫鹿岛的建筑公司却发明了一种"倒盖楼法",即从最高一层建起,建一层向上吊一层,层层衔接。由于整幢大楼的建造工作都在地面上进行,工人们无需在脚手架上爬上爬下,故此法比传统方法可节省时间30%,节省劳力50%,人身安全也有了更多的保证。
  手表诞生400多年来,尽管不断更新换代,新品迭出,但表针"右旋",即通常说的"顺时针"方向走动的"规矩"从没改变过。但是,日本东方钟表公司却冲破常规,开发生产出一种表针从右向左走动的"左旋"手表,投放市场便大放异彩,格外引人注目,不仅首批5000块眨眼之间便销售一空,而且世界各地的订单雪片似的向公司飞来。
  游击战战胜正规战,是无规则在军事上的典范;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是无规则在经济上的典范;美国硅谷的成功,是无规则在知识经济领域里的典范。
  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教授说过: "所谓天才,不过是一种以非习惯性的方式观察事物的能力而已。"
  4推倒陈旧观念的围墙
  当务之急是把头脑里狭隘思想观念的"围墙"推倒。
  苏格兰胚胎学家伊恩·威尔莫特宣布,他和他在罗斯林研究所的科学小组,创造出了一个多尔斯特成年绵羊的货真价实的复制品--克隆羊。
  这只具有历史意义的小羊被命名为多莉,是取自成年羊乳腺的DNA制造的。
  利用体细胞培育的克隆牛在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的实验农场降生。成功研制者是美籍华人杨向中。
  杨向中说: "克隆羊多莉的技术突破,就像一张窗户纸,一捅就破,可当时绝大多数人都不敢捅。克隆羊的突破主要是概念的突破,并不是科技上的突破。因为以前没有人相信能用体细胞克隆动物,大家的思维都被禁锢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也是一个科学家的灵魂。这句话知易行难,因为人往往一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就不敢怀疑前人,不敢突破条条框框。
  不要光做一个"听话者",更要做一个"发现者",而科学本身常常淘汰僵化者,"发现"发现者。
  如果人人都只是走现成的路,那就不能走到新的境界,不能开拓新的前程。后来者有责任接过先辈的开山镐,跨过前人到达的终点,开辟从未有人走过的新路。
  5逆向思维可另辟蹊径
  要善于从相反的方面提出种种另辟蹊径的设想。
  方式颠倒时,人的思维应更多地核查事物物理性能的二极特征,如冷热、高低、内外、上下、前后、疏密等,这些事物固有的空间和时间特征、性能,为思维方式的颠倒提供了大显身手的机会和条件。
  战斗机都是朝前发射导弹,数年前,在一部描述未来空战的科幻电影中,科学家构想了一种能向后发射导弹的战斗机。当时,军事专家曾把这种设想看作是"天方夜谭"。然而几年之后,俄罗斯科学家就把这个"天方夜谭"变成现实,研制出可向后发射空对空导弹的SU?35战斗机。使战机向后发射导弹,这就是局部逆向。战机的这一局部逆向可了不得,据说SU?35的这一招连美国目前性能最好的F?15E战斗机都难以抵挡。
  火箭本来是"往上发射"的,苏联工程师米海依尔却通过逆向思维,终于在1968年设计、研制成功了"往下发射"的钻井火箭。后来他在此基础上与人合作,又研制出穿冰层火箭、穿岩石火箭等。人们把这些向下发射的火箭统称为钻地火箭。这些钻地火箭的重量,只有同样作用的钻地机械重量的1/17,能耗可减少2/3,效率能提高5倍-8倍。科技界把钻地火箭的发明视为"穿地手段"的革命。
  原来破冰船起作用的方式都是由上向下压,后来科学家们通过逆向思维,研制出潜水破冰船。这种破冰船从下往上顶,既提高了破冰效率,又减少了动力消耗。
  在科技发明中,颠覆一下老思路往往可能催生一件新产品。
  6大脑蕴藏着生产力
  自然科学早已告诉我们,思维的器官不是心脏,而是大脑。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1节:序言文化力的发掘者第2节:绪论 文化力是软实力的核心(1)第3节:绪论 文化力是软实力的核心(2)
第4节:第八章文化思维力(1)第5节:第八章文化思维力(2)第6节:第八章文化思维力(3)
第7节:第八章文化思维力(4)第8节:第八章文化思维力(5)第9节:第八章文化思维力(6)
第10节:第八章文化思维力(7)第11节:第八章文化思维力(8)第12节:第八章文化思维力(9)
第13节:第十章文化孵化力(1)第14节:第十章文化孵化力(2)第15节:第十章文化孵化力(3)
第16节:第十章文化孵化力(4)第17节:第十章文化孵化力(5)第18节:第十章文化孵化力(6)
第19节:第十章文化孵化力(7)第20节:第十三章文化微调力(1)第21节:第十三章文化微调力(2)
第22节:第十三章文化微调力(3)第23节:第十三章文化微调力(4)第24节:第十三章文化微调力(5)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