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交礼仪 》 成就你的君子風範:禮樂人生 》
第6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5)
彭林 Peng Lin
古人講“禮樂教化”,是“寓教於禮”,就是把教育理念隱含在具體的禮儀形式之中。這種禮儀可以伴隨你的一生,所以有“人生禮儀”的說法,比方成年有成年禮,結婚有婚禮,人際交往有交際禮,鄉人聚會有鄉飲酒禮,人死了有喪禮和祭禮,國與國交往有聘禮等等,把這套東西變成一個社會規範,人人去做,傢傢去做,這個社會風氣就改變了。
禮與樂,樂更加重要,是禮的內在動力。儒傢特別強調人內在的德性,《禮記》有一句話,叫做“德輝動於內”,“理(禮)發諸外”。你內心要有一個“德”字,這個“德”字在發着光輝,你的合於禮的行為就會自然流露於外,內外俱修,這纔是一個君子。
儒傢禮樂思想的邊緣化
有同學講了,照你這麽講,我們傳統的禮樂思想是非常講究互相尊重的,怎麽現在大傢一提起古代的“禮”,腦子裏就會想到好像還有另外一些東西,就會想到電視連續劇裏面三跪九叩,口口聲聲喊“奴才”、“奴才不敢”、“奴才如何”之類的畫面,盡是一些尊卑分明的東西呢?那麽我要告訴大傢,這就是歷史,歷史的發展有的時候是麯折的。在孔子和他的弟子在世的時期,他們把怎麽樣教化人、怎麽樣做可以最有成效這些問題,在理論上已經發揮到了盡善盡美的地步。可是,治國的權力卻是在統治者手上,統治者是否采用他們的理論,就很難說了,這要看各方面的情況。孔子生前,曾經周遊列國,希望能有君王采納他的治國方案,結果是到處碰壁,這是大傢都知道的。
《史記?叔孫通傳》說了這樣一件事。漢高祖取得天下之後,有一天召開慶祝會,滿朝的大臣都是跟着他打仗的,很多人是草莽出身,沒有文化,沒有教養,結果在喝醉了之後互相爭功,鬍喊亂叫,甚至拔劍擊柱。劉邦一看很生氣,但是拿他們沒辦法。這個時候,他下面有一位謀臣叫叔孫通,這個人很能揣摩劉邦的心思,他說別着急,我來給你想辦法。於是,他就找了他的學生,又找了朝廷裏面一幫人,着漢高祖祭孔圖
手製定禮儀,然後教他們演習。演習完了讓劉邦看,劉邦一看很高興。後來,長樂宮建好了,要舉行朝會,所有的大臣走到宮殿門口就被攔住,不許隨便進去,要有“謁者”,就是禮儀官,一個一個把你引進去,文官站在什麽地方,武官站在什麽地方,都有規定。宮廷內外,到處是騎兵步卒,到處是各種旗幟,顯現出一種威嚴的氣象。等到人全部站齊了,好,這時候劉邦纔坐在輦中,前呼後擁地被人擡着上殿。這個時候,所有的大臣都要在禮官的引導下,一個一個上來給他磕頭祝賀。滿朝文武,人人震悚肅敬。這樣一來,劉邦可高興壞了,說:我今天才知道,當皇帝有多快活,有多神氣。後來,這套東西叔孫通不斷地讓它完善,當然是投其所好,因為帝王很喜歡這套東西。儒傢的禮儀本來是為了改造人性的,人跟人要互相尊重的,結果在朝廷裏面多出了這麽一塊,這一塊後來越來越發展、越來越重要。孔子和他的學生的那一套理論儘管一直有學者在研究,但在政府機構裏,卻是慢慢地被邊緣化了。一講到“禮”就是朝廷的禮儀,天子的威儀。其實我們讀《左傳》《戰國策》等先秦文獻就可以知道,當時的朝儀,君臣是互相對坐的。可是,後來不許臣子坐着了,得要站着。最後是不能站着,得要跪着。這種儀式和思想跟孔子的禮樂教化的思想是大相徑庭的。
我曾經把“二十四史”裏面所有《禮樂志》給翻了一遍,覺得孔子的禮樂思想一步一步被邊緣化的軌跡是非常清楚的。在《史記》裏面,有“八書”,“書”是記載典章制度的,後來的史書改叫“志”。《史記》裏的八書,《禮書》是第一,《樂書》是第二,《禮書》、《樂書》是擺在最前面的,後面纔是《平準書》《河渠書》等等。司馬遷把禮、樂看作是引導一個國傢的人民的最重要的制度。到了《漢書》裏面就不同了,董仲舒天人感應的思想影響很大,就把《律歷志》放在最前面,首先要看天,天答應不答應,就把自然的天變成一個神靈的天,《禮志》《樂志》放到後面去了。再到《晉書》裏面,《天文志》下來是《地理志》,《地理志》下來是《律歷志》,《禮志》擺到第四去了。再到《隋書》裏面,它又把這個“禮”擺到前面,第一是《禮》,但是它改叫《禮儀》了。“禮”改稱“禮儀”,這是很大的變化。古人講“禮”,是包括形式和內涵的,是有思想的儀式;而“儀”主要是指儀式,兩者有很大的區別,所以古人批評某些形式主義的東西的時候,往往會說:“這是儀,不是禮。”這樣的批評是很嚴厲的,因為你丟掉了禮的靈魂,衹剩下形式了。這時候的《禮儀志》包括一些什麽內容呢?不外乎是幾品官穿什麽衣服,戴什麽帽子,衣服是什麽樣子、什麽顔色等等,這哪裏還有孔子禮學思想的氣味?《隋書》裏的《樂》,改叫《音樂》了,這個改變看似無關緊要,實際上是觸到了儒傢禮樂思想的根本了。我們在前面已經談過了,在儒傢音樂思想裏面,“音”和“樂”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怎麽可以混在一起呢?《樂記》裏有魏文侯跟子夏的一個對話。魏文侯說,哎呀子夏,你很有學問,我嚮你請教一個問題,我“端冕而聽古樂”,把這帽子弄得端端正正,想恭恭敬敬地聽一段古樂,沒想到,我聽一會兒就想睡覺了,實在提不起興趣來。可是我聽那些新樂(拿我們今天的話叫流行音樂),哎呀,我一個晚上都不想睡覺,請問這是什麽道理?子夏聽了就笑了,說你問的是“樂”,實際上說的是“音”。你所說的新樂,是亂七八糟的音,靡靡之音,亡國之音,哪裏配稱“樂”!衹有具有道德教化的音纔可以稱為“樂”。歷史上的聖王,像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功成治定,國泰民安,都有當時的頌歌。這種頌歌有樂舞,你看了之後,可以知道他們怎麽除暴安良、如何安定社會。可是你喜歡聽的那種新樂呢,男女雜厠,一幫人在上面竄來竄去,看完以後不知所云,不知道它要表達什麽主題。我們從子夏的這段回答中可以清楚地知道,儒傢是非常看重音和樂的區別的,這一點千萬不可小看,而《隋書》不僅犯了這個忌,而且《音樂》裏記載的東西,開始偏重於樂器和技術方面了,各種各樣唱的東西都叫音樂,這就遠離了先秦儒傢的“樂”的概念。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中華書局 |
|
|
第1節:禮樂人生前言 | 第2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 | 第3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2) | 第4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3) | 第5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4) | 第6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5) | 第7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6) | 第8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7) | 第9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8) | 第10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9) | 第11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0) | 第12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1) | 第13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2) | 第14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3) | 第15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4) | 第16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5) | 第17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6) | 第18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7) | 第19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8) | 第20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9) | 第21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20) | 第22節:禮樂文化與人文素養(1) | 第23節:禮樂文化與人文素養(2) | 第24節:禮樂文化與人文素養(3)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