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一瞬集   》 第6节:再读岳飞(1)      Jiang Zilong

  再读岳飞
  应该说,岳飞是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华夏子孙对他的故事大多耳熟能详,岳母刺字、朱仙镇大捷、十二道金牌、被秦桧毒害……最突出的感觉就是忠肝烈胆,冤魂不屈!可是,不久前我去岳飞的故里汤阴,在岳飞庙正殿两侧最突出的位置,看到的是清同治年间榜眼出身的翰林院编修何金寿的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第一功名不爱钱。”据说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有许多人对此联不以为然,上联抄的是文天祥的句子,下联也太过直白,一如大实话,没有表达出岳飞的主要功绩,尽忠呀,报国呀,浩气呀,威灵呀等等,显然分量不够,为什么却要摆在这么显著的位置?何金寿解释说,他思虑了很长时间,觉得只有这两句话,才能最准确地概括岳飞的一生,最能代表岳飞的精神。
  在岳飞屡屡大败金兵,光复建康等故地,让南宋小朝廷有了立足之地,宋高宗也得以喘息的时候,曾相当倚重岳飞,要为他建造府第,岳飞当即辞谢:“强虏未灭,臣何以家为?”高宗便也跟着打官腔:是呀,天下确乎不太平!岳飞随即进言:“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命,天下当太平!”何金寿认为这两句话所表达的智慧,虽平朴简括,却直道出一个至理,古今亦然!
  眼下被曝光了那么多贪官,不也证明了岳飞的话仍然适用?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岁月,“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命”,依旧是“天下太平”的保证。难怪古往今来,大将军无数,能有几人像岳飞这般留给后人如此丰厚的遗产?历经无数个世纪,其精魂依然熠熠生辉,成为历史的一种骄傲。
  中华民族自立国以来,汉唐最为强盛,两宋最为衰弱,亡国也最为悲惨,而民族英雄的慷慨壮烈又远过于其他朝代。就比如岳飞,连编纂《宋史》的元朝儒生也为其愤愤不平:“西汉而下,若韩、彭、绛、灌之为将,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者并施如宋岳飞者,一代岂多见哉。史称关云长通《春秋左氏》学,然未尝见其文章。(岳)飞北伐,军至汴梁之朱仙镇,有诏班师,飞自为表答诏,忠义之言,流出肺腑,真有诸葛孔明之风,而卒死于秦桧之手……高宗忍自弃其中原,故忍杀飞,呜呼冤哉!呜呼冤哉!”
  文中提到的岳飞“自为表答诏”,是指朱仙镇一战岳飞以500“背嵬骑兵”大败金兵10万之众,金兵主帅金兀术仓皇遁入汴京,而岳飞大军追至距汴京仅40多里。此时多名金将来降,父老百姓争相挽车牵牛,载糗粮以馈义军,顶盆焚香迎候者,充满道路……岳飞义气昂扬,谢绝端到眼前的酒,高言:“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就在此时宋高宗赵构下诏令其班师,岳飞惊骇,立马自写奏章:“金人锐气沮丧,尽失辎重,疾走渡河。今豪杰向风,士卒用命,天时人事,强弱已见,功及垂成,时不再来,机难轻失。臣日夜料之熟矣,惟陛下图之。”然而,高宗在一日之中竟连下十二道催命金牌,创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记录,最终把功莫大焉的岳飞送上了黄泉路。
  朝廷既想杀他,自然就要为他罗织罪名,由御史中丞何铸主审。岳飞上得堂来,见满院衙役,举座高官,未发一言先撕开自己身上的衣服,露出背上深入肌肤的刺字:“尽忠报国”!这是在他第三次从戎投军时,其母姚氏夫人请“针笔匠”刺下的。在宋代延续了唐末五代的习俗,在兵士的脸或手臂上刺上军号,以防逃跑。后来演变成自愿在身上刺些花木鸟兽,抗金将领王彦的士兵,都在脸上刺了“誓杀金贼”的字样。岳母送给儿子的这四个字,也便成了岳飞的宿命。岳飞既然死心要“尽忠报国”,为什么当时的一国之君宋高宗还非要置他于死地?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第1节:碎语唠叨说随笔第2节:序第3节:征服和被征服(1)
第4节:征服和被征服(2)第5节:征服和被征服(3)第6节:再读岳飞(1)
第7节:再读岳飞(2)第8节:再读岳飞(3)第9节:腌菜何以成“王”(1)
第10节:腌菜何以成“王”(2)第11节:腌菜何以成“王”(3)第12节:腌菜何以成“王”(4)
第13节:2004年的语录(1)第14节:2004年的语录(2)第15节:2005年的语录(1)
第16节:2005年的语录(2)第17节:2005年的语录(3)第18节:评2006流行语(1)
第19节:评2006流行语(2)第20节:评2006流行语(3)第21节:评2006流行语(4)
第22节:评2006流行语(5)第23节:评2006流行语(6)第24节:颖影(1)
No.   I   [II]   [III]   [IV]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