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言 》 成都方式 》
第6節:第一章 突出重圍(4)
易中天 Yi Zhongtian
我問,你們認為農村問題的關鍵是什麽?
冷剛說,是農民與土地的關係沒有處理好。作為雙流縣來講,第一輪承包和第二輪承包,南方和北方不一樣。我們農民是按照平均主義大鍋飯的思想來進行分配的,好壞均攤,肥瘦搭配,因此承包的土地是零星分散的。比如煎茶鎮老竜村九社的一戶農民牛澤成,一傢四口人承包土地12畝,分成46塊,最小的一塊栽不下三窩苗。土地的零星分散製約了農民增收,無法進行規劃種植,無法産生規模效益。如果地少人多,這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就非常睏難,農民增收就非常緩慢。你想嘛,一畝地養十個人,和十畝地養一個人,哪個效益好,吃得飽?就是瓜兒(傻子)也算得清。我們成都的情況是什麽呢?全市農民的人均耕地面積是0.83畝,你就是種黃金也富裕不起來!
我問冷剛,你的意思是說,要解决"三農"問題,實現農民增收,就必須徹底改變農民和耕地面積的比例,減少束縛在耕地上的農業人口?
冷剛斬釘截鐵,對,必須"精簡農民"!
精簡農民?從來衹聽說過精簡機構、精簡幹部,沒聽說過精簡農民的。於是催他快講。
冷剛說,我們的想法,就是要把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進入第二、第三産業,他們才能富起來。你看那些發達國傢,哪有一大堆人種一小塊地的?當然我們不能學美國南北戰爭之後的做法和英國的"圈地運動"。美國的做法是每1公頃土地交1美金,連續種植3年,土地就屬於自己的了。這個在我們國傢行不通。英國把農民從土地上趕出去是比較血腥的,也不能學。但是必須把農民最大限度地從土地上解放出來。我在全市領導幹部大會上講,我們成都耕地面積1.2萬平方公裏,頂多用100萬人去種就足夠了。但是我們卻有680萬農民,太多了,非精簡不可。這680萬,近幾年已經轉移了200萬,還有400萬。扣除100萬老人養老,100萬娃娃上學,還要轉移100萬。如果我們把300萬交給管工業的,100萬農民給第三産業,100萬娃娃歸管教育的,100萬老人安置好,農民想不富都不行。
我明白了,這是兩個方面的效益。一方面是農民從土地上轉移出來,人均土地收入提高了,另外在第二、第三産業上又掙了一部分錢,收入就會成倍上升。
但在冷剛那裏,事情卻還沒有完。
冷剛說,光是"精簡農民"還不夠,因為農民不會經營呀!現代農業,衹會種地可不行,還要會經營,還要成規模,還要搞科學種田、技術革新。我們這1.2萬平方公裏耕地,金貴得很,不能交給那100萬農民按照過去的方法去耕種,今天整點茄子,明天整點黃瓜,挑個擔擔兒到鎮上叫賣。那是脫不了貧緻不了富的。要讓有錢的人、善於經營農業的人進行規模經營。所以我們提出第一個"集中",就是"土地嚮業主集中"。
我問,土地嚮業主集中,又有什麽好處呢?
冷剛說,業主一旦承包,就是幾十畝甚至幾千畝,這就有規模。業主懂得經營,根據市場需求來生産,這就有效益。農民出租土地,按股分紅,這就有收入。何況他們不再束縛在土地上了,還可以外出打工。不願意外出的,也能給業主打工,這樣又多一份工資收入,土地和人的效益都提高了,豈非兩全其美?
我承認,是兩全其美。
冷剛說,所以要最大限度地把農民從土地上精簡出來,而且精簡出來的農民還要嚮城鎮集中。為啥子呢?因為你不讓他嚮城鎮集中,你讓他繼續待在農村,他就會永遠貧睏,永遠不能享受城市文明。衹有集中到城鎮,農民的生産方式纔會改變,生活方式纔會改善,生活質量纔會提高。最近,我們把高山農民的子女全部接下山來,到城裏讀書,管吃、管住、管學費,一年200多個娃娃,花20萬,供到18歲,上了職業高中就能就業,也就不回山上了。這樣通過幾年至多幾十年的努力,就把農民全部搬下山來。老的住進養老院,中年的解决就業,小娃娃政府把他管起來,就讓這個村自然消亡。因此有第二個"集中",就是"農民嚮城鎮集中"。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引言 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1) | 第2節:引言 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2) | 第3節:第一章 突出重圍(1) | 第4節:第一章 突出重圍(2) | 第5節:第一章 突出重圍(3) | 第6節:第一章 突出重圍(4) | 第7節:第一章 突出重圍(5) | 第8節:第一章 突出重圍(6) | 第9節:第一章 突出重圍(7) | 第10節:第一章 突出重圍(8) | 第11節:第一章 突出重圍(9) | 第12節:第一章 突出重圍(10) | 第13節:第一章 突出重圍(11) | 第14節:第一章 突出重圍(12) | 第15節:第一章 突出重圍(13) | 第16節:第一章 突出重圍(14) | 第17節:第一章 突出重圍(15) | 第18節:第一章 突出重圍(16) | 第19節:第一章 突出重圍(17) | 第20節:第一章 突出重圍(18) | 第21節:第一章 突出重圍(19) | 第22節:第二章 夯實基礎(1) | 第23節:第二章 夯實基礎(2) | 第24節:第二章 夯實基礎(3)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