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山大川 》 國傢地理·神秘中國係列叢書:走近神秘高僧 》
千年守望普陀山
佚名 Yi Ming
回到蓮花島上,遙望我們前面的海天,此景正是當時慧諤所見的海天。如今,朱仁民在蓮花島上雕刻了慧諤塑像,恢復了當時那個場景,作為對這位大師永久的紀念。
那尊青銅澆鑄的慧諤手捧觀音像面嚮着普陀山,好像在靜靜註視着遠處的觀音聖地。如果不是慧諤當初帶着那尊觀音塑像來到這裏,就不會有後來的這座佛教名山,更不用說普陀山上一千多處佛教遺跡了。
千百年來,普陀山雖然歷經興衰盛敗,但是始終香火不斷,一直是人們心中的觀音真修之地。這與“不肯去觀音”有着不解的淵源。
為了感念慧諤和尚的功德,普陀山世世代代的人們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紀念着他。
從這片被稱為蓮花洋的海面上望過去,遠處那座形狀好像一座臥佛的山體就是緊鄰普陀山的洛迦山,也是中國著名的佛教名山。
為了使到達此地的航船不再觸礁誤航,在明朝的萬歷年間,洛迦山上設立了天燈臺。到了1890年,洛迦山上又建起了一座航標燈塔,用來給進出蓮花洋的船衹指引航道。現在,在這裏通過的船衹再也不用為天氣情況擔心了。
還曾有人賦詩贊美洛迦燈火:熒熒一點照迷津,光奪須彌日月輪,萬劫靈明應不滅,五燈傳後與何人?
除了燈塔,在洛迦山上還建有一座三層高的石塔,這是一座紀念塔,紀念歷史上對普陀山有過重大貢獻的高僧大德。塔名圓覺塔,石塔的八個側面鑲有歷朝歷代數名高僧大德的畫像或照片,這些人都曾經做出過對普陀山有着深遠影響的大事業。慧諤大師的畫像在石塔的第二層,他目光寧靜而堅毅地註視着遠方。他是在註視着不遠處的普陀山,也是在靜靜地守望着普陀山。
也許慧諤一直都沒有離去,他一直在守望着普陀,守望着多年前觀音不肯離開的修行聖地。歷史走過千年,佛傢不過瞬間。雕刻傢朱仁民發願要把慧諤精神傳承下去,因此他在蓮花島上為慧諤塑像以使人們記住這位開山祖師,讓慧諤精神長存世上。
按照佛教對世界的看法,當初的慧諤和尚如能發下大願守望普陀千年,他現在一定因此成佛,成佛的慧諤再守望千年,也不過彈指之間。一千多年前他千辛萬苦地把那尊觀音塑像帶來,他當然願意千古不變地守望下去。
古代中國對日本的稱謂:在中國古籍中對日本先稱“倭”,而後改為“日本”。關於“倭”字在古漢語中的意思,學界主要有兩種觀點。其一認為“倭”是矮小、醜陋的意思;其二認為在古漢語中 “倭”字實際是個中性詞。在中國古代典籍中,“倭”真正産生貶義是在明代,因為日本對中國沿海的搶掠引起中國人民的憤怒,厭惡蔑視之情遷移到“倭”這個詞中,形成貶義。而後改稱“日本”,則反映了中國對日本民族的尊重和寬容。此外,日本還被稱為東瀛、瀛洲、扶桑等。
五臺山: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它位於山西省五臺縣東北,由一係列大山和高峰組成,其中五座高峰,峰頂平坦寬闊,“有如壘土之臺”,故名五臺山。
出傢人與受戒:佛教教義要求凡皈依佛教的人都應受持戒律,以便更好修行。因不同教派對教義的不同理解,産生了不同的戒條。分為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沙彌和沙彌尼必須受持十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塗飾香、不視聽歌舞、不坐高廣大床、不非時食、不蓄金銀財寶 。那麽,要成為比丘和比丘尼,所要受的戒律就更多了。
萬事無如退步休,
本來無證亦無修;
明窗高挂菩提月,
淨蓮深栽濁世中。
——宋·慈受懷深
徐競出使高麗:徐競,字明叔。宣和年間(1119~1125),北宋朝廷派徐競出使高麗。徐競很好地完成了使命,並通過大量實地訪察,撰著了《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回國後,徽宗閱覽該作,十分贊賞,賜徐競同進士出身,升任太宗正事兼掌書學,後升尚書刑部員外郎。
塵網依依三十春,
昨非今是不須論;
息交豈獨忘知己,
為愛吾廬夏木陰。
——明·蓮池大師
“短姑道頭”的由來:相傳元代末年,鄰近漁島有姑嫂二人,一起相約至普陀山燒香。船快抵道頭時,小姑的天癸(月經)來了,自覺不潔,不敢下船入山。其嫂短(方言,埋怨)其無福朝聖,叫她呆在小船中等她。時近中午,小姑餓得發慌。正在此時,衹見一村婦拎着飯籃嚮她走來,走至身邊放下飯盒,便離船而去。不久,其嫂進香歸來,問起這件事,感到奇怪。忽然想起來剛纔拜佛時,瞻仰蓮座,衹見觀音大士衣裙濕着一片,心裏頓有所悟,原來這是觀音菩薩做的善事。從此,姑嫂泊舟處即被稱為“短姑道頭”。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吉林文史出版社 |
|
|
《國傢地理·神秘中國》捲首語 | 慧諤私取觀音像 | 潮音洞靜坐思過 | 觀音像留駐普陀 | 新羅礁與高麗道頭 | 千年守望普陀山 | 行走視點 | 禪語慧心 | 妙善重振普陀 | 苦心復興觀音道場 | “中興祖師”名留身後(1) | “中興祖師”名留身後(2) | 行走視點 | 禪語慧心 | 靈山開九華 | 肉身捨利,佛國至寶 | 新羅王子誓別新羅 | 金地藏證道九華 | 無暇刺血書佛經 | 癲大興廣結善緣 | 慈明僧撞鐘不止 | “站和尚”的明月清風 | 第一尊比丘尼肉身菩薩(1) | 第一尊比丘尼肉身菩薩(2)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