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下一站,中國   》 第6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6)      陳季冰 Chen Jibing

  當然,我决沒有意思說,類似的不正常心態普遍存在於臺港澳社會民衆之中,我衹是記錄了我的一小段經歷,而不是在陳述一樁社會學統計調查結果。然而,我深信,如果我們民族內心深處對自我的認識不能順利地走出過去那種首先"渴望被外部世界承認",落實到正常而自信的"身份自我確認",那麽,真正意義上的國傢崛起和民族復興就將是虛無渺茫的。
  3.認識世界,認識西方,認識自己
  一個國傢的崛起、一個民族的復興,其前提是"人的崛起"和"人的復興",簡單地說也就是這個民族心智的整體成熟。中國一個半世紀艱難而麯折的現代化歷史一再告訴我們,在這個全球一體的世界上,如果我們想要取得成功,首先就要真正地認識西方,認識世界,同時在時代的背景中比我們的先人更深刻地認識我們自己。
  但是,這種對他人和對自身認識的不斷深入,需要很長時間--可能是幾代人--的艱苦探尋和纍積。而且,由於我們在認識任何一件新事物時都很難拋開業已沉澱於我們心靈中的文化傳統背景,因而我們所獲得的認識,很有可能已經過我們固有的"文化有色眼鏡"的過濾,變得不客觀和不真實。
  我這次的地中海之行很幸運地遇到了一個異常博學的導遊,從他的身上,我強烈地認識到:每一個人都從自己的民族傳統文化中繼承了一套固有的思維定勢,要改變它是十分睏難的。進一步說,為了適應現代化的需要,一個民族要想主動從它的文化傳統中擺脫出來,在我看來,非經至少幾十年以上的艱苦努力簡直就是沒有可能的!而且這種努力也衹能是因勢利導,以政治權威強行推進文化變革非但不會成功,衹會帶來災難。
  這位導遊25歲到歐洲,到2007年已整整在那裏呆了18年。由於他在國內已經大學畢業,底子很好,加上生性好學,因而他的日常談吐經常顯示出他在各方面都具備相當高的知識水平。尤其是在中西方文化傳統比較方面,他更是深有研究,這當然也與他的生活體察有直接關係。他經常能夠用插科打諢的方式描述生活中一些瑣碎小事和細節,其中往往折射出中國人與西方人之間的巨大文化差異。在此中西比較的基礎上,導遊先生進而常常能夠針對中國社會的弊病提出鞭闢入裏的針砭和建議。儘管他長年身居海外,看待和評論問題的價值立場早已是西方式的,甚至歐洲大陸式的,但其愛國心和責任感着實令人感佩。
  然而,他的敘事方式卻在不經意間顯露出留存於他無意識深處的典型的中國傳統價值觀。見多識廣的導遊喜歡通過舉他切身經歷過的例子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時間稍久,我便發現,他舉的例子中的主角無一例外地全都是"官"--那些他陪同過並為之當過翻譯的來自國內的部長、省長、局長、市長……我相信,在他陪同過的中國客人中,這些官員衹是極小一部分,不然他怎麽會與我們結緣呢?我也願意相信,他並不是要有意識地在我們這些平頭百姓面前炫耀他與那些高官們的交往。分析他的心理,最有可能的一種情況是,他認為"大人物"的地位重要,因而舉他們的例子比較具有典型意義,也最能說明問題。但我卻在暗地裏思忖,既然他有機會陪那麽多達官顯貴,那在他過去的客人名單中一定也有不少著名企業傢、作傢、藝術傢等。同樣是大人物,為什麽他衹對"官"們的事跡津津樂道呢?要知道,在西方,那些大資本傢和大明星對普通民衆的影響力和在他們中受歡迎的程度都要遠遠大於政治傢。看來,我們的導遊在慷慨陳詞、痛徹批判中國醜陋的"官本位"的同時,他自己無意識裏的"官本位"文化傳統仍然通過隱秘的渠道在不知不覺中發揮着决定性的作用。我因此敢肯定,如果他有機會回國施展他的滿腔抱負的話,他所創造出來的制度環境一定依然擺脫不了官本位文化,儘管會有很多西方觀念在撐門面!這就是文化傳統對一個社會的决定性作用。
  2004年春,我在北歐某國學習生活了兩個月,有一傢公司為我們一行在當地安排各項事宜,它的合夥人之一是個上海人,他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就在北歐定居。因為個人事業相當成功,他已經完全融入當地的主流社會。這個仁兄非常喜歡嚮我們講述中國人在西方的成功故事,與上面那位導遊正好相反,他經常以中國式的智慧去批評西方,特別是斯堪的納維亞福利社會的弊端,比如高度的平均主義、西式"大鍋飯"等等。也許是因為他比較成功的關係,他似乎在當地上流社會圈子裏相當如魚得水。據他自己說,他曾經花了很大力氣通過"開後門"的辦法加入了一個衹有傳統貴族才能參加的"紳士俱樂部",因而有機會與國王、王後共進晚餐,與老貴族們打高爾夫……我最初以為他的這些努力主要是出於事業發展方面的考慮,後來纔發現,他似乎十分陶醉於昔日歐洲王室貴族的那些禮儀文化,並深為這些高貴傳統的日漸式微而神傷。他對過去幾百年裏歐洲各王國之間通婚聯姻的歷史也所知頗多,甚至深有研究,他還說以後想寫一本關於這方面的書。他對巴爾紮剋的那句名言深信不疑:"培養一個真正的貴族需要三代人"。總之,在他看來,當代中國人之所以普遍缺乏深厚的文明修養,主要原因不在於現代教育體係的不足,而在於中國歷來缺乏歐洲歷史上的貴族制度。更有甚者,他還根據人的"文明修養"程度將當今的歐洲人分為三大等級:西歐和北歐(包括德國和奧地利等中歐國傢)屬於第一等;地中海沿岸的南歐(包括以色列和土耳其等非高加索人種國傢)屬於第二等;東歐則屬於最低的第三等。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1)第2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2)
第3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3)第4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4)
第5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5)第6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6)
第7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7)第8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8)
第9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9)第10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10)
第11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1)第12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2)
第13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3)第14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4)
第15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5)第16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6)
第17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7)第18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8)
第19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9)第20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10)
第21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11)第22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12)
第23節:第二章.改革需要再出發(1)第24節:第二章.改革需要再出發(2)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