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大道無所不在   》 第6節:洋罪      梁實秋 Liang Shiqiu

  不要說屈心的話,長住在北平的人也並不喜歡灰土。即以區區而論,在灰上裏已經撲騰了快五十年,如果迎面颳起一陣黑風,好像是一大把鬍椒粉兜頭撒來,我就要急忙地堵起鼻嘴,絲毫沒有如魚得水之樂。可是我又不能不承認,北平人好像是對於灰土的耐性特別地強韌一些。除了天空中長年彌漫着的灰土不計外,北平人還在囤積大批的垃圾。“沙灘”是號稱所謂文化區的,其實那地方的特徵是除了一座大學之外還有一座大垃圾堆在矗立着。靠近各處城根,都有垃圾堆,堆得挺高,幾乎高與城齊,堆的上面都開闢出了道路,可以行車走人!各鬍同裏的垃圾很少堆在墻角路邊,那太不雅觀,並且不衛生,為政府所不許,於是有更聰明的處理辦法,索興平鋪在路面上,路面本來不平,不平處正好用垃圾填補,而且永遠填補不平,總是有坑窪的地方,所以垃圾可以無限製地往上鋪放。老百姓不敢大量地把垃圾傾在路面,官傢的人才這樣做,負責清除垃圾的人穿着製服搖着鈴鐺公然在路面上鋪垃圾。北平鬍同的路面現在距離天空越來越近了。這作風與“颳地皮”正相反。區區的寓處並不在偏僻的地方,門口本來有四層石階,現在衹剩兩層了。有人統計過(怎樣統計的我卻不知道),北平積存的垃圾合攏起來有四個景山那麽大的體積,若是完全清除,至少需要五年!我想,我們的國運若是興隆,而固有道德又不隳墮的話,北平的垃圾與日俱增,也許用不了多久的時間北平會要變成一座高原,在遙遠的將來,在這垃圾的廢墟裏可以掘出無數的“北京人”,無需再到周口店去了。
  對垃圾加以贊頌是不近人情的。但是一個垃圾堆確實是我們的一個最恰當的紀念塔,它象徵一個古老的文化,是多年聚積的成績,有豐富的內容,雖然是些無用的廢物,它藏垢納污,它藴藏着毒素,但是永遠有三五成群的衣裳襤褸的孩子們在埋頭苦幹地從事發掘。有人以為天壇的祈年殿或是故宮的太和殿最足以代表北平的文化,據我看,那都是歷史的陳跡,我以為垃圾堆纔是北平的活的現實的寫照。不要以為垃圾堆是令人掩鼻而過的東西,不,無數的老頭子小夥子大姑娘小媳婦都在那堆上生活着,趨之若鶩。
  遲緩的北平人也感覺到垃圾的威脅了,大傢嚷嚷着要清除垃圾,因為垃圾太龐大了,國際觀瞻所係,故都市容有關,不能再姑息下去,至於市民衛生倒是一樁小事。我原以為清除垃圾固然茲事體大,其方法當不外一鏟一筐地用車拉出城去而已。我的想法居然落了下乘。有更高明的議論出現了,有人說清除垃圾是一門學問,需要大學裏專闢一個課程,造就專門的人才,又有人說垃圾可以廢物利用,從垃圾中可以製煉出磚之類的東西。這議論當然很好,衹是遠水不救近火。從前我們也沒有垃圾專傢,垃圾並不成問題。清道夫就是垃圾專傢。垃圾如果有用,也不妨搬到城外去慢慢地受用。我的笨法子很簡單,負責的人把清潔捐撥出一部分來了(衹要一部分),雇用足數的人,給他們足數的薪給,認真督促他們一鏟一筐地往城外運,騾車也行,人拉車也行,卡車更好,采取“愚公移山”的辦法,早晚可以清除淨盡。同時,大學裏設專門課程,利用垃圾開設工廠,都可以並行不悖,我絲毫沒有不贊成的意思。
  洋罪
  有些人,大概是覺得生活還不夠豐富,於頑固的禮教,愚昧陋俗,野蠻的禁忌之外,還介紹許多外國的風俗習慣,甘心情願地受那份洋罪。
  例如:宴集茶會之類偶然恰是十三人之數,原是稀鬆平常之事,但往往就有人把事態擴大,認為情形嚴重,好像人數一到十三,其中必將有誰雖欲“壽終正寢”而不可得的樣子。在這種場合,必定有先知先覺者托故逃席,或臨時加添一位,打破這個兇數,又好像衹要破了十三,其中人人必然“壽終正寢”的樣子。對於十三的恐怖,在某種人中間近已頗為流行。據說,它的來源是外國的。耶穌基督被他的使徒猶大所賣,最後晚餐時便是十三人同席,因此十三成為不吉利的數目。在外國,聽說不但宴集之類要避免十三,就是旅館的號數也常以12A來代替十三。這種近於迷信而且無聊的風俗,移到中國來,則於迷信與無聊之外,還應該加上一個可嗤!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送禮第2節:拜年第3節:小賬第4節:市容
第5節:北平的垃圾第6節:洋罪第7節:匿名信(1)第8節:匿名信(2)
第9節:旁若無人第10節:過年第11節:教育你的父母第12節:求雨
第13節:幸災樂禍第14節:小聲些第15節:住一樓一底房者的悲哀第16節:推銷術
第17節:臉譜第18節:廢話第19節:快樂第20節:駡人的藝術
第21節:讓座(1)第22節:讓座(2)第23節:孩子第24節:女人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