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终于实现了宿愿,拔掉了摩萨台这个眼中钉。然而,伊朗却建立起了一个彻头彻尾的亲美政府。英国少了一个难缠的不听话敌人,却多了一个野心勃勃的对手。美国的目标则十分简单,赶走英国,让自己成为伊朗的石油大亨。
在摩萨台下台后不久,美国就开始在伊朗打起了石油攻坚战。先是与英国讨价还价,希望收购英伊石油公司的大部分股份,在遭到拒绝后便直接与伊朗展开讨论,对伊朗人言传身教告诉他们当下的世界石油形势。美国要让英国人知道,如果不与美国合作,可能连最后一点利益都会损失掉。当时,负责与伊朗、英国商谈此事的负责人是美国石油商、后来的总统胡佛,胡佛一直认为可以借助伊朗对英国的仇恨来为美国获得更多的股份。而这也的确是个事实,就当时的英伊关系来看,伊朗很可能以此来发泄对英国的不满。
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也不得不改变原先坚定的立场,让美国得到40%的股份,而且还降低了伊朗的赔偿额度。至此,美国成功地解决了英伊矛盾,而且还从中捞到了自己所要的好处,并取代了英国在伊朗的地位。美国再次以其出色的外交手段,在英伊两败俱伤的情况下获得了渔翁之利。狡猾也好,奸诈也罢,美国最起码敢于实践自己的梦想,并努力让其成为现实,这点精神恐怕是美国在国际上逐日追风的重要武器。
二 愤恨从政变开始 当英国在伊朗的利益被削弱之时,美国与伊朗之间看似建立了鱼水情深的情意,然而,在1953年政变之后,美国却无形中在伊朗人心里埋下了愤恨的种子。确切来说,1953年政变让伊朗人失去了民主、改革、自由的希望,换之是对美国的唯唯诺诺。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也许美国还能保持与伊朗"亲密"的外交关系,可当更多伊朗人觉醒之后,伊朗就是美国在中东的另一个棘手的敌人。
1953年1月,艾森豪威尔正式成为白宫新主人。新官上任三把火,伊朗这把火在新总统外交策略的转变下变得尤为重要。艾森豪威尔的重心都在如何对付苏联上,他的目标是将苏联周边的国家都拉到西方阵营之中,在苏联周围建立一个密不透风的防御系统。按照艾森豪威尔的计划,尽快解决英伊之间的矛盾,有助于掐断伊朗投靠苏联的可能。然而,英伊双方的执拗让艾森豪威尔大伤脑筋,于是,摩萨台的爱国热情便成为美国最大的阻碍。伊朗政局越是动荡,美国越是认为摩萨台无法胜任攘外安内的角色。在这种情绪的唆使下,艾森豪威尔决定答应英国,消除摩萨台这个不安定因素。
政变的详细计划于1953年6月全面出台。为了让政变看起来天衣无缝,美国不得不让国王参与进来。当然,巴列维对摩萨台也十分不满,可一直忌惮于摩萨台的个人威信而隐忍不发。
政变以摩萨台的倒台结束,8月27日,艾森豪威尔兴高采烈地给巴列维发去了祝贺函,表示美国将会在未来继续支持国王政权。然而,艾森豪威尔大概没有想到,这场具有战略意义的政变竟然会点燃伊朗对美国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仇恨,他所认同的战略方针恰恰影响了美国在中东的利益。
摩萨台的倒掉,给了巴列维一个圆梦的机会,在有生之年过了回独裁的瘾。不过,当统治者对权力的热爱大于对人民的关切时,独裁就是民众最痛恨的字眼,换来的也必定是怨声载道。巴列维也不例外,他享受独裁带来的心理满足时,也在受着民间反对声音的煎熬。
贪心的巴列维把国家搞得千疮百孔,毫无顾忌地挥霍金银,在一些无法实现的发展计划上浪费财力。伊朗石油就是再多,也无法填补国王急功近利的野心。于是,在经济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下,加上天灾,伊朗在1959年~1960年经历了严重的饥荒。国王手忙脚乱地甩出了所有的外汇储备,可仍然不见效果。
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巴列维采取了一些相对缓和的政策来压制国内的改革呼声。就在巴列维千方百计维护独裁的时候,美国完毕了新一轮的总统竞选,肯尼迪政府正式成立。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