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园林建筑 》 北京地理之名家宅院 》
思想的审美远胜视觉的冲击
佚名 Yi Ming
● 官方言论 部分故居目前暂不推荐给游人 ●贾文静(宣武区文化委员会副主任) 宣武区境内名人住过的会馆很多,名人故居也不少,可现在,大部分都住着居民,不适合推荐给游人。只有珠市口的纪晓岚故居,经过整修,能正式接待游人。 ● 钩沉辑佚 松筠庵、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松筠庵房舍轩敞,松林环伺,论野趣当然比不上陶然亭,可它离城门近,与当时皇城的联系紧密得多。进京赶考的举子或同乡的京官,常常借这个幽雅的所在聚会游宴。这里甚至一度是翰林院的学士们常规的吟游地点。它出过的最大风头大约是在1895年。那年4月15日,《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通过铺设未久的军用电线传到北京,立刻惊呆了所有人。割让台湾、辽东半岛和2亿两白银的赔偿,是大清与外国打交道以来最屈辱最惨烈的退让。几个小时后,正在京师参加会试的举人们在一个叫康有为的广东人率领下,在松筠庵集会,草定了一份长达1.8万字的奏章。康的学生梁启超负责抄写,足足花了36个小时。他弟弟后来说,这件事改变了所有在场者的一生。这就是历史书上说的公车上书。 ● 相关人事 明朝直谏名臣杨继盛二三事 杨继盛(1516~1555):字仲芳,号椒山,河北保定容城县人。32岁中进士,官拜南京吏部主事,4年以后进京,改授兵部车驾员外郎。因弹劾咸宁侯仇鸾被贬到甘肃临洮做典史。仇鸾死后,得到平反,返回北京。到任1个月,又上书弹劾严嵩,被削职下狱。1555年被害。杨继盛死后7年,严嵩倒台,明穆宗追赐他太常少卿,谥忠愍,并在河北保定为他建了旌忠祠。 杨继盛7岁的时候就没了母亲,继母待他不好,让他去放牛。他反驳:"能放牛,就能读书。"上学后,他果然读书放牛两不误,并在嘉靖二十六年中了进士。后来,杨继盛上奏疏弹劾严嵩,反被严嵩所害,削职下狱,被100廷杖打得皮开肉绽。亲友们听说就托关系送了一颗蛇胆给他解毒,杨继盛不肯吃,说:"我杨椒山有胆量,不需要吃蛇胆。" 在狱中得不到治疗,杨继盛的腿部伤口逐渐化脓溃烂。一天半夜醒来,他把瓷碗打破,手持碎瓷片,亲手把自己腿部的腐肉一块块割掉,神情自如。在一旁帮他打灯的狱卒,看不了这样惨烈的场面,浑身颤抖,手一松,灯也摔在地上。杨继盛过了3年的牢狱生活后,严嵩把他的名字和死刑犯一起上报,秋后问斩。在刑场上,杨继盛可以说得上是铁骨铮铮,临刑前赋诗:"浩气还太虚,丹心照万古。生前未了事,留与后人补。" ● 民间记忆 谏草堂石刻是仅存的文物之一 ●张秋生(54岁,现故居住户) 20世纪50年代,我们全家就搬进院里来住了。当时,整个院子还都是贯通的,从东北角的山门进来可以从后花园的西南门出去。前后的院子里都有假山,还有几棵果树,环境不错。听说我们住的谏草堂原来都是打通的,有五间宽,两间深。后来为了住人方便,才用薄墙隔成几间,成了现在的样子。屋里墙上的石刻可以算是经过"文革"后,院子里仅存的几件文物之一。我印象中文物局的人来做过至少3次拓片。石刻上的文字本来没有颜色,现在看起来发白,是因为每年春节前,家里都会按老传统刷一遍墙,石灰粉就填进了凹槽。 ● 专家考据 松筠庵的公祭 从前清到民国直至解放初期,松筠庵一直由河北旅京同乡会管理。该会有工作人员100多人,到1955年为止,每年仍由河北同乡会筹办,按"松筠庵条规"如期在夏历五月十七日隆重公祭杨椒山先生。祭品是购买整猪、整羊各5头左右,与祭者虽无定员,但总在200人上下。祭后用祭品会餐,解放后改为将猪羊肉等祭品分发与祭者带回家,每人1份。 -林克光 《松筠庵与公车上书》 ● 地名溯源 达智桥:最早称"鞑子桥",因为这里曾经是蒙古或满族士兵驻扎练兵的地方。达智桥胡同虽不长,却也曾车水马龙、风光一时。清朝凡是在内城没有赐第的汉人,一律住在外城,而宣武门南一带也由此而官宦云集。 杨椒山被害后,其住宅屡经变迁。曾为城隍庙,后称"松筠庵"。清乾隆年间,刑部官员设立祠堂,起名"景贤堂",以后道光、光绪、宣统年间曾多次扩建。据说杨椒山祠对面的建筑原称"嵩云草堂",是袁世凯的住宅,后改为河南会馆、河南中学,现已成民居。如今的达智桥胡同12号的松筠庵及谏草亭依然安在,但被分割成若干部分,里面已是大杂院。 杨椒山在北京另有一处故居在宣武门内西单东侧旧刑部街"杨忠愍祠",是杨椒山死后,明穆宗为其平反建立的。现已不存。
新京报 编译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当代中国出版社 |
|
|
平淡里涌出了波澜壮阔之美 | 弹劾严嵩的阵地 | 松筠画社的摇篮 | 公车上书的开山之地 | 感悟北京 | 思想的审美远胜视觉的冲击 | 人头攒动的"明星"老宅 | 曾经文人荟萃 | 如今游客如织 | 感悟北京 | 从"隐于朝"到"隐于潮" | 晚清文人理想曾在这里激荡 | 老屋墙上不见青砖 | 也曾俯瞰万日风雷 | 会馆里的乡土情谊 | 感悟北京 | 宣南会馆里散发的文化味道 | 屋寒瓦陋难掩盛门气质 | 宅院两次目睹历史开的"玩笑" | 老宅院里也曾天翻地覆 | 梁启超书斋 | 感悟北京 | 走近文化名门的幽深底蕴 | 在满院墨香里回首文豪走过的路 | |
| 第 I [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