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书评论 》 解“毒”於丹 》
"《論語》告訴大傢的東西是最簡單"嗎(2)
徐晉如 Xu Jinru
楊昊鷗 Yang Haoou
在這裏,我們就來看看《論語》是一部怎麽樣的“最簡單”的語錄。有關“論語”兩字,歷代論說還是有些小小的爭議的,但是各種說法對於界定《論語》是怎麽的一本書,起到了導嚮作用。
首先,最早的論說可以溯源到漢初劉嚮的《別錄》:“《魯論語》二十篇,皆孔子弟子記諸善言也。”這是說,《魯論語》總共二十篇,都是由孔子的弟子們記錄的,記錄的是孔夫子美好的言談。這種說法,就是說《論語》是一部語言的記纂,與《漢書·藝文志》所持的觀點基本相同。
在班固的《漢書·藝文志》中,我們可以查到,“《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這一點說法,得到了衆多的支持。今人楊伯峻先生在他所撰寫的《論語譯註》中,承認的就是這種說法。
以上說的是關於“論語”兩字的第一類解釋。這第一類解釋,最簡單地可以概括為,《論語》是對有關前期儒傢學派言談的記錄,是一本口水賬。我們知道,儒傢學派對中國兩千年的影響非常巨大,這個學派的前期言談,是否如於丹教授所說的一樣“永遠是簡單的”呢?
這個問題,我們或許可以嚮於丹教授和她讀古代文學研究生時的導師請教。不知她的導師會如何回答呢?
對“論語”二字的第二種解釋是把“論”字解釋作“倫理”。按照東漢經學家劉熙在他的著作《釋名·釋典藝》中所解釋的是:“《論語》,記孔子與弟子所語之言也。論,倫也,有倫理也。語,敘也,敘己所欲說也。”也就是說,《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們敘說倫理道德的書。
可以查證的資料有,東漢末年的劉玄所認為的相似觀點,他認為:“論,倫也;經世,治世”。這種說法,比所謂的“倫理”更為確切,指的是經世治國之大業。這也正是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說法的來源。
半部《論語》能否治天下,我們先暫且不論。但是,《論語》被歷代的統治者和讀書人認定作是經世治國的“聖經”,卻是有證可查的。歷代有關《論語》的註釋中,影響最大的當屬於朱熹的註釋。
朱熹是宋朝人,是宋明理學最重要的大師之一。朱熹的學說與孔子的學說有許多方面是有經過演繹的差別的。但是,朱熹所撰的《四書集註》(包括《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自從元朝以後,成為了朝廷科舉考試的指定參考書。
從那時開始,讀書人從小要求背誦“四書”、“五經”,進而接受聖賢的教育,知書達禮,大多數人要經過“十年寒窗”的苦讀,而最終衹有絶少的一部分人能在朝廷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像《論語》的影響這樣類似的例證非常多。比如說《論語》裏有關“孝”道對於中國人的影響。孔子所在的時代背景是禮崩樂壞的時代,他的種種努力都是在嘗試重建周禮,期望恢復那種已經備受毀壞的傳統。他所提倡的“孝”就是指子女對父母長輩所應該具有的一種感情,這種感情是符合“禮”的。
在《論語·為政》篇裏我們可以看到孔子對“什麽是孝”的回答:“無違。”無違的意思就是在侍奉自己的父親長輩時不違背周禮。孔子具體解釋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意思就是:當你父母長輩健在的時候,應當按照“禮”來侍奉他們,而當你父親長輩逝世,應當按照葬禮給予安葬,並按相關禮儀來祭奠他們。
有關孝道的言論,孔子寄予了強烈的人文道德關懷,如在《論語·裏仁》:“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意思即,父母還健在的時候,不可以長時間在外遠遊(因為那會讓父母憂懷擔心),假若真要出外,也要在近的地方,要讓傢人知道(可參見劉寶楠著《論語正義》,中華書局,第154頁)。此外,與孝道相關的言談非常多,如:“三年無改於父之道。”(《論語·學而》),“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裏仁》)等等。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前言 | 孔子是“快樂”哲學的代言人嗎(1) | 孔子是“快樂”哲學的代言人嗎(2) | 孔子是“快樂”哲學的代言人嗎(3) | "《論語》告訴大傢的東西是最簡單"嗎(1) | "《論語》告訴大傢的東西是最簡單"嗎(2) | "《論語》告訴大傢的東西是最簡單"嗎(3) | 孔子說的"禮"是指"禮節"、"禮讓"嗎(1) | 孔子說的"禮"是指"禮節"、"禮讓"嗎(2) | 孔子說的"禮"是指"禮節"、"禮讓"嗎(3) | 孔子說的"禮"是指"禮節"、"禮讓"嗎(4) | 質疑於丹對“士”的解釋(1) | 質疑於丹對“士”的解釋(2) | 質疑於丹對“士”的解釋(3) | “君子喻於義”中的“義”能理解為“適宜”嗎(1) | “君子喻於義”中的“義”能理解為“適宜”嗎(2) | “君子喻於義”中的“義”能理解為“適宜”嗎(3) | “冕”就是指當官嗎(1) | “冕”就是指當官嗎(2) | “冕”就是指當官嗎(3) | “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何解(1) | “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何解(2) | “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何解(3) | “天人合一”和“天人和諧”是一個意思嗎(1)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