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台湾现代民歌三十年:遥远的乡愁   》 第6节:跋 给孤独的孩子们      Gong Lu

  跋
  给孤独的孩子们
  (香港)林一峰
  握着公路厚厚的稿,我就舍不得放下--那不只是一些精心的资料搜集,亦轻亦重的文化历史,一个女孩的思想印记,也是我的一部分。
  在香港土生土长的我直至十七岁时才开始接触台湾流行音乐,那时已经是1980年代尾1990年代头,即是说我已经错过了最美好最有人文气息的时代。从小耳濡目染的听着港式流行曲,我会唱所有的张国荣、谭咏麟、梅艳芳,就是没有太大的感觉;直到一次听到香港电台DJ陈海琪播了潘越云,那一刻的惊为天人,我永远记得,第二天就用了我所有的积蓄去买市面上有售的潘越云卡带,其中一盘是《回声》;齐豫的声音把我儿时的记忆都唤醒了,追溯源头,小时候第一张听的专辑就是《橄榄树》,把这些记忆重组,原来一路走来我已经错过了那么多。
  我错过了一个用真挚感情、优美文字和完整音乐概念建构而成的美好世界,于是我用跟着的所有青春岁月追回失去了的感动,希望把自己思想成长的真空期用那些唱片再度填满,贪婪地将这些散落在旧唱片铺里的拼图碎片凑在一起……
  可是,在香港要做这件事实在很难,也很孤独。当所有人去追捧草蜢、林忆莲时,我就一头栽进滚石黄金时期的歌手里去,而所有人都在模仿Beyond的时候,我拿起木吉他尝试写自己的城市民谣……对一个香港年轻人来说,那是挺孤独的。
  我没错是孤独,但并不寂寞。
  借用南京媒体朋友吴继宏常说的一句话:"音乐那么美好,怎能不爱呢?"我爱着的就是那个华人音乐里最多姿多彩,也最纯净的年代,又怎会寂寞呢?
  可是,遗憾还是有的。弥补的方式,就是自己来把希望实现。
  2003年我成立了自己的音乐工作室LYFE,从制作第一张唱片开始,就将我从那些唱片里学到的知识套用在自己的专辑里,从企划、写歌、制作、文案到包装都依循那个时代的模式,企图在自己的一片小小天空里重现丁点那个时代的气息。
  我清楚知道,历史不可以重来。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命运,音乐就是那些命运的配乐,唱片、歌手、音乐事业也是靠很多因素成就的,呈现的形式会改变,听众的口味也会改变,但我很相信,有些东西是放诸任何时空皆准的,就是人们内心最深处对简单满足感的追求,只要我们相信,世界还是美丽的。
  想不到,北京竟然有个女孩情况跟我差不多,在遥远的地方努力把她相信的美丽实现出来,尽管我们都离那个地方很远很远。
  感谢公路,这洋洋十数万字呈现出的美好世界,让我觉得不再那么孤独。
  2007年5月31日
  涉笔于北京
  后记
  以忐忑不安的心情,等待这本书的出版。
  那种感觉,真是宠辱皆惊。
  关于民歌,以至台湾音乐,现实与网络中均有太多深藏不露的高手。与之相比,我听得不够多,懂得不够多,无知者无畏,这份莽撞的勇气,如今摆在这里成为一本书,我怎会不忐忑呢?
  踏前一步,是因为的确没有人去做这件事。希望借此抛砖引玉,引发更多人的关注。
  本书的推荐序与跋,是真正的价值所在,其意义的重大超越了正文内容本身。
  面对历史,个人的悲喜是不重要的。
  大声唱歌,用力敲钟!
  2006年6月18日
  公路写于北京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第1节:推荐序一 唤起民歌时代的心中梦想第2节:推荐序二 唱过一个时代第3节:推荐序三 民歌,啊!民歌!
第4节:推荐序四 回到少年中国的路第5节:推荐序五 岛屿的宽度第6节:跋 给孤独的孩子们
第7节:自序 永远的未央歌(1)第8节:自序 永远的未央歌(2)第9节:前言 反省的年代(1)
第10节:前言 反省的年代(2)第11节:前言 反省的年代(3)第12节:第一章 往事(1)
第13节:第一章 往事(2)第14节:第一章 往事(3)第15节:第一章 往事(4)
第16节:第一章 往事(5)第17节:第一章 往事(6)第18节:第一章 往事(7)
第19节:第一章 往事(8)第20节:第二章 盛开(1)第21节:第二章 盛开(2)
第22节:第二章 盛开(3)第23节:第二章 盛开(4)第24节:第二章 盛开(5)
No.   I   [II]   [III]   [IV]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