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我想,为了教育我们和我们的下一代,如果有人能写一部并非脸谱化的《汉奸史》出 来,原原本本,入情入理,那真是功德无量。
中国的汉奸史,汉以前没法讲,因为那时还没有"汉"。早先与"胡汉"的概念相当是"夷 夏 "。可那时的"夷夏",关系实在乱。二者不但领土是犬牙交错,血缘是水乳交融,就连文 化 也是打成一片,很像现在的美国,是个"大坩锅"(Melting Pot)。后来秦并六国,统 一者并非中原诸夏,而是他们视为夷翟的"秦戎"。再后来六国亡秦,陈涉、吴广是楚人, 项羽、刘邦也是楚人。"汉"者,不过是他们反秦复楚的结果,本来也是替 "荆蛮 "出气。
不过在早期的中国历史上,同我们关心的主题有关,有两个例子很值得注意。
一个例子是伍子胥灭楚和申包胥救楚。伍子胥,父兄被谗,惨遭杀害,他不惜搬吴兵入郢 ,掘楚平王之墓,鞭尸出气。这要放在宋以来,那是汉奸没跑。但也许是吴楚蛮荒,无关 华夏,后来海内混一,也被咱们"共荣",大家对子胥非但不恨,反觉其情可悯,有如"夜 奔"的林冲。申包胥是子胥之友。子胥出亡,咬牙切齿,扬言"我必复(覆)楚"。他说" 子 能复(覆)楚,我必兴楚",竟如秦乞师,许愿哀公,说只要秦肯出兵,楚虽裂地分土或倾国 相送,亦甘心所愿。不答应就倚秦庭而哭,日夜不绝声,水米不进,达七天七夜。终于感 动哀公,出兵救楚。此举若搁到宋以来,也大有"引狼入室"之嫌。幸好吴师既逐,秦师亦 退,楚竟因此而复。所以"申包胥"也就成了救国英雄的代名词。
另一个例子是夫差灭越和勾践覆吴。吴越是报仇雪耻之乡。夫差报仇,憋了三年的劲,已 经不得了。勾践更行,不惜"尝大王之溲"、"尝大王之粪",卧薪尝胆,终于灭吴。后人 叫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报仇要有十年的忍功,如果未经识破而终于得手,倒也值了。但 一味地忍,风险太大,如果老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没有下手之机,就得一辈子委曲当卖 国贼。
我觉得这两个例子之所以重要,就在于"汉奸发生学"的原理已埋伏于此,"一失足成千古 恨"的危险也埋伏于此。
要讲汉奸,照例得从汉朝讲起,特别是从汉征匈奴讲起。因为《满江红》的"饥餐"、"渴 饮 ",《苏武牧羊》的"留胡节不辱",都是出典于此。司马迁为汉将军立传,《李将军传》 和《卫将军传》是鲜明对照。卫青、霍去病、李广利,凡出征主帅,都是一色的皇亲国戚、 宠爱嬖幸,其他人本事再高,也得甘当配角,任其摆布。这些人都很乖巧,专拿"奉法守职 "、"少言不泄"取媚于上,即使指挥无能也数数益封,故地位虽高,而口碑极差," 天下贤 大夫无称焉"。相反,李广地位虽卑,性格虽暴,"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但" 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