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评传 才華橫溢的薄命君王:李煜傳   》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2)      田居儉 Tian Jujian

  所謂五代,是指從公元907年藩鎮立國的“始作俑者”朱溫稱帝,到公元960年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北宋,半個多世紀在黃河流域消長興亡的五個朝代,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所謂十國,則是與此同時在秦嶺、準河以南,先後同五代並存、對峙的九個割據王國,其方位大致是沿長江流域自西嚮東排列為:前蜀與後蜀、荊南、楚、吳與南唐、吳越、閩、南漢。再加上黃河以東至太原府以北的北漢。
  為了便於讀者瞭解五代十國錯綜復雜的時空輪廊,現將各代各國的簡況介紹如下。
  後梁為原唐朝宣武節度使、梁王(後封齊王)朱溫所建,都開封,傳三代,即太祖朱溫、郢王朱友、末帝朱友貞,立國16年。轄境78州(五代十國時期,地方行政區劃沿用唐製,設州、縣兩級,府是州的特例,京師或陪都所在地的州稱府。後來在中央與州之間又增加了藩鎮這一行政實體,大者轄十數州,小者轄數州),分佈在黃河以南,淮水、漢水以北和渭水兩岸的中原地區,包括今山西南部、河北大部、山東與河南全部,以及安徽與湖北小部、陝西大部。五代其他各代的幅員都是在此基礎上增減變動的。吳越、閩、南漢、楚、荊南各國臣屬後梁,吳與前蜀則與之分庭抗禮。公元923年,後梁為後唐所滅。
  後唐是沙陀族建立的第一個王朝,為原唐朝河東節度使、晉王李剋用之子李存所建,初都魏州(治今河北大名東北),滅後梁之後遷都洛陽。立國共13年,傳四帝,即莊宗李存、明宗李嗣源、閔帝李從厚、末帝李從珂。轄境123州,較後梁有所增加。吳越、閩、楚荊南嚮後唐稱臣納貢。吳、南漢與後唐互派使臣。此間,後唐滅了前蜀。公元936年,後晉滅掉後唐。
  後晉是沙陀族建立的第二個王朝,為後唐明宗李嗣源之婿、河東節度使、臭名昭著的“兒皇帝”石敬瑭於公元936年所建。石敬瑭為了實現其稱帝的野心,竟然不惜以割讓“燕雲十六州”、每年納貢三十萬金帛的沉重代價,拜比他小九歲的契丹主耶律德光為“父皇帝”,與人“約為父子之國”,墮落為不齒於後世的敗類。後晉復以開封為都,立國10年,傳二帝,即高祖石敬瑭、出帝石重貴。轄境109州,較後唐有所減少。吳越、閩、楚、荊南四國對其稱臣奉朔。公元946年後晉為契丹所滅。
  後漢為河東節度使劉知遠於公元947年所建,是沙陀族建立的第三個王朝,都開封。立國僅4年,傳二帝,即高祖劉知遠、隱帝劉承。轄境106州,較後晉又有減少。吳越、楚、荊南三國臣屬後漢。公元951年,後漢為後周所滅。
  後周是五代的最後一個王朝,由後漢樞密使、都留守、天雄節度使郭威於公元951年所建,以開封為都。立國9年,傳三帝,即太祖郭威、世宗柴榮和恭帝柴宗訓。轄境118州。儘管這中間從後蜀並入4州,從南唐並入14州,從契丹收復3州,但由於北漢建立劃出4州,比起幅員最大時的後唐仍有所減少。此時,吳越、南唐、楚、荊南對其稱臣,南漢、後蜀、北漢則與之對峙始終。公元960年,後周因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發動兵變建立北宋而亡。
  從後梁到後周,中原相繼更迭五個王朝,共八姓,十四帝,歷時53年。
  前蜀由原唐朝西川節度使、蜀王王建於公元907年所建,公元925年為後唐所滅,先後存在18年。前蜀傳二主,即高祖王建、後主王衍。首府設在成都,轄境46州,包括今四川全部、甘肅東南部、陝西南部和湖北西部。
  後蜀是前蜀滅亡之後,由後唐劍南西川節度使孟知祥所建,仍以成都為首府。自公元934年建國到公元965年為北宋所滅,共立國31年,傳二主,即高祖孟知祥、後主孟昶。轄境與前蜀大體相同。
  荊南為後梁荊南節度使高季興於公元907年所建,都江陵,轄境衹有三州,在今湖北江陵一帶,是十國中幅員最小的王國。荊南傳五主,即武信王高季興、文獻王高從誨、貞懿王高保融、以及高保、高繼衝。立國56年,始終奉中原王朝正朔。公元963年為北宋所滅。
  楚為原唐朝武安軍節度使馬殷於公元927年所建,都長沙。傳六主,即楚穆王馬殷、衡陽王馬希聲、文昭王馬希範、廢王馬希廣、恭孝王馬希萼和馬希崇。轄境10州,相當於今湖南全部。立國54年,一直奉中原王朝正朔。公元951年為南唐所滅。
  吳的締造者為原唐朝淮南節度使、吳王楊行密。公元907年,朱溫代唐建立後梁,繼承王位的楊渥拒絶承認,遂宣佈獨立,但尚未建國,仍用唐朝天年號。公元919年,楊隆演即吳王位,改元武義,正式建國。公元927年,楊溥稱帝。吳以揚州為都,立國32年,傳四帝,即太祖楊行密、烈祖楊渥、高宗楊隆演、睿帝楊溥。吳轄境29州,包括今安徽淮河以南地區、江蘇大部、江西全部和湖北東部。公元937年,吳國政權被太尉、中書令、齊王徐知誥取代,改國號為南唐。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目錄引言:恰似一江春水嚮東流(1)引言:恰似一江春水嚮東流(2)
引言:恰似一江春水嚮東流(3)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1)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2)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3)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4)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5)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6)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7)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8)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9)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10)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11)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12)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13)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14)
第二章花月正春風(1)第二章花月正春風(2)第二章花月正春風(3)
第二章花月正春風(4)第二章花月正春風(5)第二章花月正春風(6)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