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古典 曹雪芹毒杀雍正帝   》 第二节 雍正崇信道教主要是看重它的实用性(1)      霍国玲 Huo Guoling

  雍正对于道教教义的看法是:实与佛教并无悖违,认为“性命无二途,仙佛无二道”,《紫阳道院碑文》载于《雍正诗文注释》第334页,魏鉴勋注释,辽宁古籍出版社1996年出版。他曾选编历代禅宗语录,但是却将道士张伯瑞的言论也收了进去。说明他是将道教教义看做与佛教教义基本一致,而又可作为佛教教义的补充。他的这种做法,正是他“三教合流”主张的体现。张伯瑞是何许人呢?他字叔平,浙江天台人,生于宋太宗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卒于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享年96岁,是内丹派南宗大师。他曾科举落试,后做刀笔吏、幕僚等。他博学多识,涉猎三教经书,研读过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等各类学问,著有《悟真篇》。他不主一宗,认为可以三教归一。他的主张受到雍正的赞扬,赐予他“大慈圆通禅仙紫阳真人”称号。《文献丛编》第3辑:《清世宗关于佛学之谕旨(三)》。
  但是道教的祛病健身作用则是儒教和佛教所缺少的。正因为如此,在雍正登极以后,直到十年时,主要精力用来进行政治斗争,所以极少谈佛。他曾在《御选语录·卷十八》中谈及:“从兹弃之语录,不复再览者二十年。此府中、宫中、人人之所尽知者。”“迨即位以来,十年不见一僧,未尝涉及禅之一字,盖此事实明者少”等。然而,与他对于佛教的态度相比,对于道教却比较信奉。比如:雍正于五年(公元1727年)时,将正一派的第五十五代天师张锡禄召入京城,依照明代旧例,授予光禄大夫品级。北京白云观道长罗清山去世后,不仅追封其为“真人”,而且指示内务府官员前往道观,按照道家礼节从优料理丧事。这种崇信在他八年病后,达到高峰。这与道教比较实用,能祈福禳灾,祛病健身不无关系。下面仅举几例说明:
  雍正自七年冬患了一场大病,第二年五月他曾谈及此事:朕自去年冬即稍觉违和,疏忽未曾调治,自今年二月以来,间日时发寒热,往来饮食,不似平时,夜间不能熟寝,始此者两月有余矣。及五月初四日怡亲王事出,朕亲临其丧,发抒哀痛之情,次日留心试察,觉体中从前不适之状,一一解退,今日渐次如常矣。《上谕内阁》八年五月十二日谕,转自冯尔康《雍正传》第541页,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他的病到八年夏秋时最重,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十月十五日,内务府总管海望奉旨:养心殿西暖阁着做斗坛一座。《活计档》雍正八年十月十五日。养心殿是雍正在清皇宫下榻之处,西暖阁系其侧室。斗坛即北斗众星之母——斗姆(母)之坛,尊称为“先天斗姆(母)大圣元君”。也就是说雍正在自己的寝宫之侧,设道教的斗坛。
  八年十一月重修了道家的“大高玄殿”,此殿现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见本书书前图片)
  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正月二十七日,上谕内务府总管海望:朕看后花园“千秋亭”,若设斗坛不甚相宜,用“后层方亭”设斗坛好。前面千秋亭或做星坛,或做法事。后面位育斋中间仍供佛。两次间给法官办事、暂坐。再,玉翠亭之东有空地,量其地式,将小些的房添盖几间,给法官住。《活计档》雍正九年正月二十七日。先对两个地名做个说明:
  千秋亭:在清皇宫御花园内钦安殿西南,此亭自明代起便供有佛像,到雍正时改设星坛、做法事。
  后层方亭:即澄瑞亭,位于“位育斋”南水池正中平桥上。后来此亭改为主供大悲菩萨像。
  此上谕对于两个问题降下旨意:一是在后花园的什么地点建斗坛;二是指示为“法官”(道士)盖几间房屋居住。
  所谓后花园实是清皇宫的御花园。“法官”是未净身之人。雍正居然让未净身之人居住御花园之中!
  雍正十年十月二十三日,下旨订做“绣金龙法衣一件,绣仙鹤法衣三件”。《活计档》雍正十年十月二十三日。这些法衣于雍正十一年九月初四日呈进。其中“绣金龙法衣”除雍正外,谁还能有资格穿呢?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选集】红楼一春梦
第一节 雍正实属暴亡第二节 宫女缢杀“世宗”未遂说
第三节 中风而死说第四节 沉淫而死说
第一节 雍正信奉道教第二节 雍正崇信道教主要是看重它的实用性(1)
第二节 雍正崇信道教主要是看重它的实用性(2)第二节 雍正崇信道教主要是看重它的实用性(3)
第三节 雍正依靠“既济丹”强健了体魄(1)第三节 雍正依靠“既济丹”强健了体魄(2)
第四节 大臣也说食丹后“大有功效”第二节 一些史书记载雍正系中毒暴亡
第一节 应当以辩证观点看待丹药第二节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雍正是食丹而亡
第三节 对“食丹而亡”说的评析(1)第三节 对“食丹而亡”说的评析(2)
第三节 对“食丹而亡”说的评析(3)第一节 一些史学家对于雍正死因种种说法的认识(1)
第一节 一些史学家对于雍正死因种种说法的认识(2)第二节 正确分析与认识雍正的死因
第三节 小结研究的必要前提(1)
第一节 吕四娘杀雍正传说简介研究的必要前提(2)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