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論語註疏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commentaries   》 捲四·裏仁第四      何晏 He Yan    邢昺(邢邴) Xing Bingxingbing

  [疏]○正義曰:此篇明仁。仁者,善行之大名也。君子體仁,必能行禮樂,故以次前也。
  子曰:“裏仁為美。鄭曰:“裏者,民之所居。居於仁者之裏,是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鄭曰:“求居而不處仁者之裏,不得為有知。”
  [疏]“子曰”至“得知”。
  ○正義曰:此章言居必擇仁也。“裏仁為美”者,裏,居也。仁者之所居處,謂之裏仁。凡人之擇居,居於仁者之裏,是為美也。“擇不處仁,焉得知”者,焉。猶安也。擇求居處,而不處仁者之裏,安得為有知也?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孔曰:“久睏則為非。”不可以長處樂。孔曰:“必驕佚。”仁者安仁,包曰:“惟性仁者自然體之,故謂安仁。”知者利仁。”王曰:“知仁為美,故利而行之。”
  [疏]“子曰”至“利仁”。
  ○正義曰:此章明仁性也。“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者,言不仁之人不可令久長處貧約,若久睏則為非也。“不可以長處樂”者,言亦不可令久長處於富貴逸樂,若久長處樂,則必驕佚。“仁者安仁”者,謂天性仁者,自然安而行之也。“知者利仁”者,知能照識前事,知仁為美,故利而行之也。
  ○註“包曰”至“安仁”。
  ○正義曰:此《經》“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與《表記》正同,理亦不異。雲“唯性仁者自然體之”者,言天性仁者,非關利害,自然泛愛施生,體包仁道。《易·文言》曰“君子體仁,足以長人”是也。
  ○註“王曰”至“行之”。
  ○正義曰:雲“知仁為美,故利而行之”者,言有知謀者,貪利而行仁,有利則行,無利則止,非本情也。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孔曰:“唯仁者能審人之所好惡。”
  [疏]“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正義曰:章,言唯有仁德者無私於物,故能審人之好惡也。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孔曰:“苟,誠也。言誠能志於仁,則其餘終無惡。”
  [疏]“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正義曰:苟,誠也。此章言誠能志在於仁,則其餘行終無惡也。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孔曰:“不以其道得富貴,則仁者不處。”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時有否泰,故君子履道而反貧,賤此則不以其道得之,雖是人之所惡,不可違而去之。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孔曰:“惡乎成名者,不得成名為君子。”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馬曰:“造次,急遽。顛沛,偃僕。雖急遽、偃僕不違仁。”
  [疏]“子曰”至“於是”。
  ○正義曰:此章廣明仁行也。“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者,富者財多,貴者位高,此二者是人之所貪欲也,若不以其道而得之,雖是人之所欲,而仁者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者,乏財曰貧,無位曰賤,此二者是人之所嫌惡也,時有否泰,故君子履道而反貧賤,此則不以其道而得之,雖是人之所惡,而仁者不違而去之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者,惡乎,猶於何也。言人欲為君子,唯行仁道乃得君子之名。若違去仁道,則於何得成名為君子乎?言去仁則不得成名為君子也。“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者,言仁不可斯須去身,故君子無食頃違去仁道也。“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者,造次,急遽也;顛沛,偃僕也。言君子之人,雖身有急遽、偃僕之時,而必守於是仁道而不違去也。
  ○註“馬曰”至“違仁”。
  ○正義曰:雲“造次,急遽”者,造次猶言草次。鄭玄雲:“倉卒也。”皆迫促暇之意,故云急遽。雲“顛沛,偃僕”者,《說文》雲:“偃,僵也。僕,頓也。”則偃是仰倒也,僕是踣倒也。雖遇此顛躓之時,亦不違仁也。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孔曰:“難復加也。”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孔曰:“言惡不仁者,能使不仁者不加非義於已,不如好仁者無以尚之為優。”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孔曰:“言人無能一日用其力修仁者耳。我未見欲為仁而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孔曰:“謙不欲盡誣時人言不能為仁,故云為能有爾,我未之見也。”
  [疏]“子曰”至“見也”。
  ○正義曰:此章疾時無仁也。“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孔子言,我未見性好仁者,亦未見能疾惡不仁者也。“好仁者,無以尚之”者,此覆說上好仁者也。尚,上也,言性好仁者,為德之最上,他行無以更上之,言難復加也。“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此覆說上惡不仁者也。言能疾惡不仁者,亦得為仁。但其行少劣,故曰其所為仁矣也,唯能不使不仁者加乎非義於已身也,不如好仁者無以尚之為優也。“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言世不修仁也,故曰有人能一日之間用其力於仁道矣乎,言人誠能一日用其力修仁者耳。“我未見力不足”者,言德輶如毛,行仁甚易,我欲仁,斯仁至矣,何須用力,故曰我未見欲為仁而力不足者也。“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者,此孔子謙,不欲盡誣時人言不能為仁,故曰蓋有能為之者矣,但我未之見也。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孔曰:“黨,黨類。小人不能為君子之行,非小人之過,當恕而勿責之。觀過,使賢愚各當其所,則為仁矣。”
  [疏]“子曰”至“仁矣”。
  ○正義曰:此章言仁恕也。“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者,黨,黨類也。言人之為過也,君子小人各於其類也。“觀過,斯知仁矣”者,言觀人之過,使賢愚各當其所。若小人不能為君子之行,非小人之過,當恕而勿責之,斯知仁者之用心矣。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言將至死不聞世之有道。
  [疏]“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正義曰:此章疾世無道也。設若早朝聞世有道,暮夕而死,可無恨矣。言將至死不聞世之有道也。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疏]“子曰”至“議也”。
  ○正義曰:此章言人當樂道固窮也。士者,人之有士行者也。言士雖志在善道,而衣服飲食好其華美,恥其粗惡者,則是志道不篤,故未足與言議於道也。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疏]“子曰”至“與比”。
  ○正義曰:此章貴義也。適,厚也。莫,薄也。比,親也。言君子於天下之人,無擇於富厚與窮薄者,但有義者則與相親也。
  子曰:“君子懷德,孔曰:“懷,安也。”小人懷土,孔曰:“重遷。”君子懷刑,孔曰:“安於法。”小人懷惠。”包曰:“惠,恩惠。”
  [疏]“子曰”至“懷惠”。
  ○正義曰:此章言君子小人所安不同也。“君子懷德,小人懷土”者,懷,安也。君子執德不移,是安於德也。小人安安而不能遷者,難於遷徙,是安於土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者,刑,法製;惠,恩惠也。君子樂於法製齊民,是懷刑也。小人唯利是親,安於恩惠,是懷惠也。
  子曰:“放於利而行,孔曰:“放,依也。每事依利而行。”多怨。”孔曰:“取怨之道。”
  [疏]“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正義曰:此章惡利也。放,依也。言人每事依於財利而行,則是取怨之道也,故多為人所怨恨也。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何有者,言不難。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包曰:“如禮何者,言不能用禮。”
  [疏]“子曰”至“禮何”。
  ○正義曰:此章言治國者必須禮讓也。“能以禮讓為國乎”者,為,猶治也。禮節民心,讓則不爭。言人君能以禮讓為教治其國乎?雲“何有”者,謂以禮讓治國,何有其難。言不難也。“不能以禮讓為國”者,言人君不能明禮讓以治民也。“如禮何”者,言有禮而不能用,如此禮何!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包曰:“求善道而學行之,則人知已。”
  [疏]“子曰”至“知也”。
  ○正義曰:此章勸學也。“不患無位”者,言不憂爵位也。“患所以立”者,言但憂其無立身之才學耳。“不患莫己知”者,言不憂無人見知於己也。“求為可知也”者,言求善道而學行之,使已才學有可知重,則人知已也。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孔曰:“直曉不問,故答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疏]“子曰”至“已矣”。
  ○正義曰:此章明忠恕也。“子曰:參乎”者,呼曾子名,欲語之也。“吾道一以貫之”者,貫,統也。孔子語曾子言,我所行之道,唯用一理以統天下萬事之理也。“曾子曰:唯”者,曾子直曉其理,更不須問,故答曰唯。“子出”者,孔子出去也。“門人問曰:何謂也”者,門人,曾子弟子也。不曉夫子之言,故問於曾子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者,答門人也。忠,謂盡中心也。恕,謂忖已度物也。言夫子之道,唯以忠恕一理,以統天下萬事之理,更無他法,故云而已矣。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孔曰:“喻,猶曉也。”
  [疏]“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正義曰:此章明君子小人所曉不同也。喻,曉也。君子則曉於仁義,小人則曉於財利。
  子曰:“見賢思齊焉,包曰:“思與賢者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疏]“子曰”至“省也”。
  ○正義曰:此章勉人為高行也。見彼賢則思與之齊等,見彼不賢則內自省察得無如彼人乎。
  子曰:“事父母幾諫,包曰:“幾者,微也。當微諫,納善言於父母。”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包曰:“見志,見父母志有不從已諫之色,則又當恭敬,不敢違父母意而遂已之諫。
  [疏]“子曰”至“不怨”。
  ○正義曰:此並下四章,皆明孝事父母。“幾諫”者,幾,微也。父母有過,當微納善言以諫於父母也。“見志不從,又敬不違”者,見父母志有不從已諫之色,則又當恭敬,不敢違父母意而遂已之諫也。“勞而不怨”者,父母使已以勞辱之事,已當盡力服其勤,不得怨父母也。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鄭曰:“方,猶常也。”
  [疏]“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正義曰:方,猶常也。父母既存,或時思欲見已,故不遠遊,遊必有常所,欲使父母呼己得即知其處也。設若告雲詣甲,則不得更詣乙,恐父母呼已於甲處不見,則使父母憂也。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鄭曰:“孝子在喪,哀戚思慕,無所改於父之道,非心所忍為。”
  [疏]“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正義曰:言孝子在父母喪三年之中,哀戚思慕,無所改於父之道,非心所忍為故也。此章與《學而篇》同,當是重出。《學而篇》是孔註,此是鄭註,本或二處皆有。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孔曰:“見其壽考則喜,見其衰老則懼。”
  [疏]“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正義曰:言孝子當知父母之年也。其意有二:一則以父母年多,見其壽考則喜也;一則以父母年老,形必衰弱,見其衰老則憂懼也。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包曰:“古人之言不妄出口,為身行之將不及。”
  [疏]“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正義曰:此章明慎言躬身也。逮,及也。言古人之言不妄出口,為身行之將不及故也。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孔曰:“俱不得中,奢則驕,佚招禍,儉約無憂患。”
  [疏]“子曰”至“鮮矣”。
  ○正義曰:此章貴儉。鮮,少也。得中合禮,為事乃善。設若奢儉俱不得中,奢則驕佚招禍,儉約無憂患,是以約緻失者少也。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包曰:“訥,遲鈍也。言欲遲而行欲疾。”
  [疏]“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正義曰:此章慎言貴行也。訥,遲鈍也。敏,疾也。言君子但欲遲鈍於言,敏疾於行,惡時人行不副言也。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方以類聚,同志相求,故必有鄰,是以不孤。
  [疏]“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正義曰:此章勉人修德也。有德則人所慕仰,居不孤特,必有同志相求與之為鄰也。
  ○註“方以”至“不孤”。
  ○正義曰:雲“方以類聚”者,《周易·上係辭》文也。方,謂法術。性行各以類相聚也。雲“同志相求”者,《周易·乾卦·文言》也。言志同者相求為朋友也。“故必有鄰,是以不孤”者,案《坤卦·文言》曰:“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言身有敬義以接於人,則人亦敬義以應之,是亦德不孤也。
  子遊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數,謂速數之數。
  [疏]“子遊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正義曰:此章明為臣結交,當以禮漸進也。數,謂速數。數則瀆而不敬,故事君數,斯緻罪辱矣;朋友數,斯見疏薄矣。
  ○註“數,謂速數之數”。
  ○正義曰:嫌讀為上聲去聲,故辨之。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論語註疏解經序捲一·學而第一捲二·為政第二
捲三·八佾第三捲四·裏仁第四捲五·公冶長第五捲六·雍也第六
捲七·述而第七捲八·泰伯第八捲九·子罕第九捲十·鄉黨第十
捲十一·先進第十一捲十二·顔淵第十二捲十三·子路第十三捲十四·憲問第十四
捲十五·衛靈公第十五捲十六·季氏第十六捲十七·陽貨第十七捲十八·微子第十八
捲十九·子張第十九捲二十·堯曰第二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