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 》 论北大 》
第6节:教育史上的一件往事(1)
钱理群 Qian Liqun
教育史上的一件往事
近年时有朋友谈及大学人文精神丧失,大学精神价值失落的问题;我因此而想起了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件往事——
辛亥革命后,蔡元培先生就任共和国第一任教育总长,即召开全国临时教育会议,以作为“全国教育改革的起点”,并在会上提出两个重要提案。一是废除前清学堂管理通则中有关“拜孔子仪式”的规定;出席会议的议员经过热烈讨论,认为若将此案明白公布,恐引起社会上无谓之风潮,故只需在学校管理规程中删去这一项,此议案因此而不予成立。第二项重要议案是拟定“教育宗旨”,蔡先生提出五项:一、道德主义;二、军国民主义;三、实利主义;四、世界观;五、美感。会议最后审查的决议却是:“注重道德教育,以国家为中心,而以实利教育与军国民教育辅之。至美育一层,议加入中小学校、师范学校教则,俾知注意。”后议长又以加入“世界观”三字付表决,赞成者少数。蔡先生教育思想中“世界观”与“美育”两条被拦腰砍去,此事引起了强烈反应,一位先生因此连呼“大奇!大奇!”高平叔:《蔡元培年谱长编》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页474—475。
此事发生在1912年,即本世纪初。处于世纪末的我们今天看来,教育宗旨中砍去“世界观”与“美育”,后果不只是“奇”而已,简直是埋下了祸根的。
我们还是先集中讨论蔡先生的教育思想。首先要说的是,蔡先生提出的两项提案是有内在联系的,目的是在与传统的“君主时代的教育”划清界限,以为全国教育改革扫清道路。因此,蔡先生在临时教育会议开幕式上报告开会宗旨时即指出,君主时代的教育的最大特点与弊端就在于,引国民“迁就于君主或政府之主义”,“使受教育者皆富于服从心、保守心,易受政府驾驭”。因此,蔡先生所要进行的教育改革,其基本目的,就是要使国民与受教育者从“服从”他者(君主、政府……)的奴役状态中解放出来,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与解放。废止祭孔,自然是因为要避免思想“定于一尊”;强调世界观教育与美育,也是为了使受教育者摆脱种种精神束缚,着力于自身精神(人格、思想、感情、心理、审美趣味……)上的自由、健全的发展。蔡先生所提出的五项教育宗旨之间有着深刻的联系。他根据康德哲学关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的划分,将“军国民主义”(据蔡先生解释,相当于“体育”)、“实利主义”(相当于“智育”)、“道德主义”(相当于“德育”)归于“隶属于政治的教育”,它是以“现象世界”为立足点,是为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民主、平等、自由,追求“现世幸福”的政治目的服务的。但在蔡先生看来,人除了现象世界的现世的追求之外,还有超越于现象世界的“实体世界”(相当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彼岸世界”)的终极性的、理想的、信仰的、具有宗教性的精神追求。
教育史上的一件往事
论北大
因此,我们的教育也就不能停留于现象世界的隶属于政治的教育,而必须“超轶政治之教育”,“进而提升实体观念之教育”,即“世界观教育”与“美育”。他具体解释说,所谓“世界观教育”有两个方面,“消极方面,使(受教育者)对于现实世界,无厌弃而亦无执著;积极方面,使(其)对于实体世界,非常渴慕而渐进于领悟。循思想自由言论自由之公例,不以一流派之哲学一宗门之教义梏其心,而唯时时悬一无方体无始终之世界观以为鹄”。可以看出,蔡先生的“世界观教育”,是要引导受教育者悟“道”,进入形而上的、人我合一、物我合一的“浑然”境界,这与宗教境界确有相通之处。但蔡先生又希望能够摆脱宗教的独断,使人(受教育者)在精神自由的状态下进入宗教性的境界。为解决这一难题,蔡先生提出了“以美育代替宗教”的主张。他认为,“美感者……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津梁”。它一方面源于现象世界,又具有“超脱”性(“全无利益之关系”)、“普遍”性(“人心所同然”),“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同时,与宗教的强制不同,它以发展个性的自由为前提,最大限度地焕发起人的内在的创造精神与能力为目的。在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思想体系里,“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德育教育”与“世界观教育”、“美育教育”两大部分,前者是现象(此岸)世界的,隶属于政治的,国家本位的,形而下的,经验的,相对的,偏于“术”的;后者是实体(彼岸)世界,超轶政治的,人的个体精神本位的,形而上的,超验的,偏于“道”的。两者互相矛盾,又互相补充、制约,渗透与影响,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它表现了蔡元培先生作为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教育家与自由主义教育家的统一,因而,这两个方面是缺一不可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北大百年:光荣和耻辱(1) | 第2节:北大百年:光荣和耻辱(2) | 第3节:北大百年:光荣和耻辱(3) | 第4节:北大百年:光荣和耻辱(4) | 第5节:北大百年:光荣和耻辱(5) | 第6节:教育史上的一件往事(1) | 第7节:教育史上的一件往事(2) | 第8节:漫说北京大学与五四新文化运动(1) | 第9节:漫说北京大学与五四新文化运动(2) | 第10节:漫说北京大学与五四新文化运动(3) | 第11节:北京大学教授的不同选择(1) | 第12节:北京大学教授的不同选择(2) | 第13节:北京大学教授的不同选择(3) | 第14节:北京大学教授的不同选择(4) | 第15节:北京大学教授的不同选择(5) | 第16节:北京大学教授的不同选择(6) | 第17节:北京大学教授的不同选择(7) | 第18节:北京大学教授的不同选择(8) | 第19节:北京大学教授的不同选择(9) | 第20节:北京大学教授的不同选择(10) | 第21节:北京大学教授的不同选择(11) | 第22节:北京大学教授的不同选择(12) | 第23节:北京大学教授的不同选择(13) | 第24节:北京大学教授的不同选择(14)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