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事类 》 百戰奇略 》
第三捲
劉基 Liu Ji
21。驕戰【提示】
本篇以《驕戰》為題,旨在闡述對於強而易驕之敵的作戰方法問題。它認為,對於強敵而不能一下戰勝它的時候,應采取“卑詞厚禮”之法,以助長敵人驕傲情緒,待其弱點充分暴露而為我可乘之時,再出兵擊之,就能一舉打敗它。本篇這裏所引“卑而驕之”,乃是孫子著名的“詭道十二法”之一。結合《驕戰》全文看,其意思是,對於卑視我方的敵人,要設法使其更加驕傲麻痹。驕兵必敗,這是為中外戰爭實踐所一再證明了的一條客觀真理。一般說來,強兵易驕,勝兵易驕。強兵、勝兵之所以易驕,主要由於為將者不能正確分析和認識敵我雙方力量,過高地估計自己,過低地估計敵人,因而在作戰指導上陷入極大盲目性所致。似此而指揮部隊作戰,就沒有不打敗仗的。高明的將帥,不僅能做到自己不驕不躁,而且還能善於捕捉敵人的弱點,采取有效辦法驕縱敵人,從而造成殲敵的有利時機。本篇所論用“卑詞厚禮”以驕敵志之法,便是古代戰爭中,常為兵傢用以戰勝強敵的有效戰法。
東漢末東吳襲取荊州之戰,就是運用“卑而驕之”戰法取勝的一個成功戰例。當時,鎮守荊州的蜀將關羽,在其北進俘獲魏將於禁、圍困曹仁於樊城之後,已為勝利衝昏頭腦,而放鬆後方荊州的守備。東吳孫權君臣抓住關羽“意驕志逸”這個致命弱點後,先是駐守陸口的東吳大將呂蒙佯裝有病回到京都建業(今南京),以此麻痹關羽,使其放鬆對東吳的警惕;繼則委派位卑名微的陸遜替代呂蒙進駐陸口,進一步驕縱關羽。而陸遜到達陸口後,佯以卑躬謙和之姿,對關羽極盡頌揚恭維之能事。此法果然行之有效,關羽對陸遜的險惡用心非但不懷疑,反而竟“遂大安,無復所嫌”(見《三國志·吳書·陸遜傳》),完全解除了對東吳的警惕性。這就給東吳襲占荊州造成了可乘之隙。其後,孫權及時督帥呂蒙、陸遜等部實施偷襲,一舉而剋荊州。而“名震華夏”(見《三國志·蜀書·關羽傳》)的關羽,竟落得一個兵敗被殺的可悲下場。
【譯文】
大凡在敵人力量強大,我軍沒有必勝把握的情況下作戰,應當用卑恭的言詞和厚重的禮物,麻痹敵人使其志驕意惰;待到敵人有隙可乘之時,便可一舉而擊破它。誠如兵法所說:“對於卑視我方之敵,要設法使其更加驕躁。”
三國蜀將關羽率軍北伐,活捉了魏左將軍於禁,並圍困其徵南將軍曹仁於樊城。而此時鎮守陸口的吳大將呂蒙聲稱有病回京都建業休養,(途經蕪湖時)陸遜前去看望他,對他說:“關羽駐地同我們邊境接鄰,您怎麽竟遠離防區而東下京都,其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呂蒙說:“的確像您所說,可是我的病很重啊。”陸遜接着分析說:“關羽自恃驍勇無敵,經常侵凌別人,剛立大功,更加驕傲放縱,現在一心衹圖北進,對我們吳國沒有懷疑,加之又聽說您得了重病,必然更加不作防備。倘若現在出其不意地襲擊他,自然可以將其活捉製服。您回京都見了主公(孫權),應當很好地謀劃謀劃。”呂蒙說:“關羽嚮來勇猛,既難以對付,且又久據荊州,大施恩信於民,加之剛剛打了勝仗,膽量氣勢更盛,是不容易圖謀他的。”呂蒙回到建業,孫權問他:“您病了,誰可以接替您的職務?”呂蒙回答說:“陸遜謀深慮遠,具有堪當重任的才能,從其對局勢的分析籌劃所顯示出的器識來看,他最終是可以擔當大任的。而現在他還不太出名,並不為關羽所畏忌,(要找接替我的人)沒有比他更合適的了。如果任用他,應當指令他對外要隱藏自己的才能行跡,而在暗中觀察形勢變化,尋找有利時機,然後方可戰勝關羽。”孫權於是召見陸遜,任命他為偏將軍右部都督,以接替呂蒙的防務。陸遜奉命來到陸口後,立即寫信給關羽極盡恭維之辭,說:“前不久蒙您觀察敵人釁隙而適時出兵北伐,按照法製治軍用兵,因而以較小的舉動而獲得大勝,這是何等崇高偉大啊!敵國遭到失敗,有利於我們兩國同盟互助。因此,聽到這一勝利消息後,我們都情不自禁地擊節慶賀,盼望您乘勝前進,席捲中原,以實現我們共扶漢室的心願。我陸遜才思不敏,受命西來駐防,引頸仰慕您光照塵世的業績,渴望接受您對我的良好教誨。”又說:“於禁等人被擒,遠近的人們都歡欣贊嘆,認為將軍的功勳足以與世長存,即使是當年晉文公城濮敗楚之用兵,淮陰侯韓信攻剋趙國之謀略,也都沒有超過您的功績。聽說魏將徐晃等人率步騎兵進駐樊城附近,窺探您的動靜。曹操是個狡猾的敵人,他出於對您的忿恨,將不顧處境睏難,而暗中增派部隊,以求實現其南進的野心。他的部隊雖說已經久戰疲憊,但還有猛將悍卒可用。況且打了勝仗之後,往往患在驕傲輕敵。古人用兵之法是,勝仗之後更加警惕。因此,希望您能廣為籌劃,製定周密方略,以確保全勝不敗的戰績。我本一介書生,粗疏遲鈍,愧居自己所不堪胜任的職務,幸喜與您這位威德崇高的將軍為鄰,因此樂於嚮您盡抒愚見,雖然不能合乎您的謀策,但我的心情還是可以理解的。倘能明了我對您的仰慕之忱,以上所言則供您考察。”關羽看了陸遜的信後,覺得他有謙恭敬仰和請求依托的意思,於是大為放心,對吳國不再有所疑忌了。陸遜及時地把這些情況報告給孫權,陳述其可以擒獲關羽的主要理由。孫權據此暗中派兵溯江而上,令陸遜和呂蒙率軍為前鋒,到達之後便迅速攻占了公安和南郡兩地。
【原文】
凡敵人強盛,未能必取,須當卑詞厚禮,以驕其志,候其有釁隙可乘,一舉可破。法曰:“卑而驕之。”①蜀將關羽②北伐,擒魏將於禁③,圍曹仁④於樊⑤。吳將呂蒙⑥在陸口⑦稱疾,詣建業⑧,陸遜⑨往見之,謂曰:“關羽接境,如何遠下⑩,後不堪憂也!”蒙曰:“誠如來言,然我病篤。”遜曰:“羽矜其驍氣,凌轢⑾於人。始有大功,意驕志逸⑿,〔但務北進,無嫌於我。〕又相聞病,必益無備。今出其不意,自可擒製。下見至尊⒀,宜好為計。”蒙曰:“羽素勇猛,既難與敵,且已據荊州,恩信大布,兼始有功,膽氣益壯,未易圖也。”
蒙至都,權問:“卿病,誰可代者?”蒙對曰:“陸遜慮思深長,纔堪負重,觀其規慮⒁,終可大任。而未有遠名,非羽所忌,無復是過⒂。若用之,當今外自韜隱⒃,內察形便,然後可剋。”權乃召遜,拜偏將軍右部督⒄代蒙。遜至陸口,書與羽曰:“前承觀釁而動,以律行師⒅,小舉大剋,一何巍巍!
敵國敗績,利在同盟,聞慶撫節⒆,想遂席捲,共奬王綱⒇。某不敏,受任來西,延慕光塵(21),思稟良規(22)。”又曰:“於禁等見獲,遐邇欣嘆,以為將軍之勳足以長世,雖昔晉文城濮之師(23),淮陰拔趙之略(24),衊以尚之(25)。聞徐晃(26)等步騎駐旌(27),窺望麾葆(28)。操猾虜也,忿不思難,恐潛增衆,以逞其心。雖雲師老,猶有驍悍。且戰捷之後,常苦輕敵,古術軍勝彌警,願將軍廣為方針,以全獨剋。僕書生疏遲,忝所不堪(29),嘉鄰威德,樂自傾盡,雖未合策,猶可懷也。〔儻明註仰(30),有以察之。〕”羽覽書有謙下自托之意,遂大安,無復所嫌。遜具啓狀,陳其可擒之要。權乃潛軍而上,使遜與呂蒙為前部,至即剋公安、南郡。(31)
【註釋】
①卑而驕之:語出《孫子兵法·計篇》。
②關羽:三國蜀漢大將。河東解縣(今山西臨猗西南)人,字雲長。東漢末,從劉備起兵於涿郡。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劉備為曹操所敗,羽被俘後受封漢壽亭侯,後仍歸劉備。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鎮守荊州;二十四年率軍北進,圍攻曹操部將曹仁於樊城,大破於禁所領七軍。不久,因後方空虛無備,孫權派兵襲占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南郡(治今湖北江陵),荊州完全丟失,關羽父子兵敗被俘殺。
③於禁:三國魏鉅平(今山東泰安南)人,字文則。初從濟北鮑信鎮壓黃巾起義,後歸曹操,官至虎威將軍,封益壽亭侯。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奉命率軍赴樊城援救曹仁,兵敗投降關羽。後孫權軍襲占荊州,禁被放還魏,慚恨而死。
④曹仁:曹操堂弟,字子孝。東漢末隨曹操起兵,官至徵南將軍,屯兵江陵,以禦東吳。曹丕稱帝後,他任大將軍。
⑤樊:即樊城,今屬湖北襄樊市。
⑥呂蒙:三國東吳名將。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東南)人,字子明。從孫權徵戰有功,任橫野中郎將。赤壁戰後,任偏將軍;襲取荊州後,任南郡太守,封孱陵侯,不久病死。
⑦陸口:俗稱陸溪口,在今湖北嘉魚縣西南之陸水入江處。三國時為東吳軍事重鎮。
⑧建業:東吳都城,今江蘇南京。
⑨陸遜:東吳名將。吳縣華亭(今上海鬆江)人,字伯言。孫策之婿,出身士族家庭,善於謀略,為呂蒙所薦,任偏將軍右部督代蒙屯陸口。襲取荊州後,升任大都督,掌東吳兵權,督軍先後敗劉備於猇亭(今湖北宜都北),破曹休於石亭(今安徽懷寧、桐城間),官至丞相。
⑩遠下:謂呂蒙稱病離陸口而東下回建業。建業對陸口而言相距既遠目又在長江下遊,故謂“遠下”。
⑾凌轢:亦稱“陵轢”、“輘轢”,謂傾軋,欺壓。
⑿始有大功,意驕屯逸:馬本和唐本皆作“禁等為水所沒,非戰守之所失,於國傢大計未有所損”。經查,此非陸遜對呂蒙所講之話,而是司馬懿建議曹操不要遷都河北時所講的話(原文見《晉書·宣帝紀》),這裏顯係張冠李戴。今從王本。
⒀至尊:謂至高無上的地位,古代多指皇位,故用作皇帝的代稱。
這裏係指孫權。
⒁規慮:謂器識,謀劃,思慮。
⒂無復是過:意思是,沒有再能超過陸遜的。是,代指陸遜。
⒃韜隱:隱藏謀略企圖。
⒄偏將軍右部督:右部督,係偏將軍之屬官;馬本及各本皆誤作“都督”,今據史校改。
⒅以律行師:用法製來治軍打仗。語出《周易·師卦》初六爻辭“師出以律。”
⒆聞慶撫節:馬本及唐本將“慶”誤作“愛”,今從王本。慶,即可紀念慶賀的事情,這裏指關羽圍曹仁於樊、敗於禁七軍。撫節,以手擊節,表示祝賀之意。整個句意是,聽到這個喜慶的消息,我們就擊節祝賀。
⒇共奬王綱:奬,奬助,輔助也;王綱,謂朝廷之法度,這裏指東漢朝廷。謂共扶漢室之意。
(21)延慕光塵:延慕,延頸傾慕;光塵,光照塵世。句意謂引頸仰慕你光照塵世的業績。
(22)思稟良規:意思是渴望接受你對我的良好教誨。
(23)晉文城濮之師:即指春秋時期晉楚城濮之戰。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晉文公率軍與楚將子玉軍在城濮(今山東範縣西)交戰,晉軍大敗楚軍,從此確立了晉國的霸主地位。事見《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24)淮陰拔趙之略:馬本及唐本將“拔”誤作“授”,今從王本。淮陰,指漢初名將淮陰侯韓信。漢高帝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韓信率兵攻趙,采用出奇製勝之略,以少勝多,大破趙軍,攻占趙地。事見《史記·淮陰侯列傳》又見《漢書·韓信傳》。(25)衊以尚之:衊,無;尚,超過。句意是沒有超過你(指關羽)的。
(26)徐晃:三國魏名將。河東楊縣(今山西洪桐縣東南)人,字公明。先從車騎將軍楊奉鎮壓黃巾起義,後歸曹操,任右將軍,封陽平侯。
(27)駐旌:旌,旗幟,代指軍隊。駐旌,謂駐紮軍隊。
(28)麾葆:即古代將帥指揮軍隊作戰的旗幟。這裏代指關羽。
(29)忝所不堪:忝(tiǎn),謂有愧於,羞於,自謙之詞。句意謂有愧於自己不能胜任的職位。
(30)儻明註仰:儻,倘若;註仰,仰目註視。句意謂倘能明白我對你的仰慕之忱。
(31)本篇史例出自《三國志·吳書·陸遜傳》。
22。交戰【提示】
本篇以《交戰》為題,旨在闡述怎樣開展外交活動以配合軍事鬥爭的問題。它認為,在戰爭中,要通過卑詞厚禮結交鄰國,爭取其成為自己的盟友。這樣,在我對敵實施正面進攻之時,它可從側後牽製敵人,就能取得勝利。篇中所引“衢地則合交”一語,出自《孫子兵法·九地篇》。衢地,指多國接壤之地區。合交,結交也。整個句意是,在多國接壤的地區作戰,要開展外交活動,結交盟友以為已援。世間事物的發展變化,總是以內因為根據、以外因為條件,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這樣一個基本規律進行的。作為事物的特殊運動形態的戰爭也不例外。一個國傢要奪取戰爭的勝利,固然主要依靠國傢內部的物質力量和全民的團结奮戰,但是,來自國際間的外部援助(包括人力物力的支援),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條件。本篇能夠認識到外援對於取得戰爭勝利的重要性,並且提出以外交手段配合軍事鬥爭,這一思想無疑是正確的。
東漢末曹操聯合孫權以解樊城被睏之危,就是運用外交手段達到軍事目的的成功一例。
當時,曹操面對關羽圍困樊城的不利態勢,曾一度産生遷都河北的想法。後來,由於司馬懿等人的及時建議,而采取了“聯孫破劉”的正確方針。他根據司馬懿所分析指出的:“劉備、孫權,外親內疏”的實際情況,派人去吳,以“許割江南以封權”(見《三國志·魏書·蔣濟傳》)為誘餌,破壞了孫、劉聯盟。此後,孫權正是在曹操的誘使下,適時出兵襲占了關羽後方荊州,迫使關羽棄樊而去,樊城被睏之危乃解。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對於毗連戰區的鄰國,應當以卑恭言詞和厚重財物結交它,爭取其成為自己盟援國。倘若作戰中我進攻敵人的正面,盟國牽製敵人的後面,這樣,就一定能把敵人打敗。誠如兵法所說:“在多國交界的‘衢地’作戰,應當結交盟國作為後援。”
三國時期的蜀國大將關羽把魏將徵南將軍曹仁圍困在樊城,曹操派遣左將軍於禁等人率軍前往救援,正趕上漢水暴漲,關羽指揮水師迎戰,俘獲了於禁等步騎兵三萬人,然後把他們押送到江陵。當時,漢獻帝立都於許昌,曹操認為許昌距敵太近,想把首都遷往黃河以北,以躲避關羽的兵鋒威脅。但大將司馬懿卻勸阻說:“於禁等人實為洪水所淹沒,並非作戰不力所造成的失敗,這對國傢大局並沒有什麽損失。如果因此而輕率遷都,不僅是嚮敵人示弱,還會引起淮河、漢水流域的民衆慌懼不安。孫權與劉備雖然結為盟友,實際上是外表親近而內裏疏忌。關羽如今得意,孫權必不高興。據此,可以派人諭示孫權,使令他從背後牽製關羽,這樣,樊城之圍就自然解除了。”曹操采納了司馬懿的建議,派遣使者去東吳結好孫權。孫權於是派呂蒙率軍西進襲占了公安和南郡,關羽果然放棄對樊城的圍困而退走了。
【原文】
凡與敵戰,傍與鄰國①,當卑詞厚賂結之,以為己援。若我攻敵人之前,彼犄②其後,則敵人必敗。法曰:“衢地則合交。”③三國蜀將關羽,圍魏曹仁於樊,魏遣左將軍於禁等救之,會漢水暴起,羽以舟兵虜禁等步騎三萬送江陵④。是時,漢帝都許昌⑤,魏武⑥以為近賊,欲徙河北,以避其鋒。司馬懿諫曰:“禁等為水所沒,非戰守之所失,於國傢大計未有損失,而便遷都,既示敵以弱,又淮、淝之人俱不安矣。孫權、劉備,外親而內疏,羽今得意,權必不願也。可諭權,令犄其後,則樊圍自解。”魏武從之,遣使結權,遂遣呂蒙西襲公安,拔之,羽果棄樊而去。⑦【註釋】
①傍與鄰國:王本作“傍有鄰國”。
②犄(jì):牽製。
③衢地則合交:語出《孫子兵法·九地篇》。
④江陵:今屬湖北。
⑤漢帝都許昌:漢帝,即東漢獻帝劉協。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九月,曹操奉獻帝自洛陽遷都於許昌(今河南許昌東)。
⑥魏武:即曹操。曹操死後,其子曹丕代漢稱帝,是為文帝,建國號魏,追尊曹操為武皇帝,故史稱曹操為魏武帝。
⑦本篇史例出自《晉書·宣帝紀》,又見《三國志·魏書·蔣濟傳》。
23。形戰【提示】
本篇以《形戰》為題,旨在闡述如何運用“示形”之法戰勝敵人的問題。它認為,在敵衆我寡的形勢下作戰,要采用設虛形假像的“示形”之法,迫使敵人分兵處處防我。敵兵一經分散,其每一處的兵力必然薄弱;我集中兵力一處一處地打擊它,就會形成以衆擊寡的有利態勢。篇中引自《孫子兵法·虛實篇》的“形人而我無形”一語,意思是,使敵人顯現真形而我真形隱蔽不露。實質上,這是一種以“示形”之法隱蔽真實企圖,達到出奇製勝的作戰指導思想。戰爭的軍事目的,在於消滅敵人,保存自己。古今中外的戰爭概無例外。但要實現這一目的,必須巧妙地偽裝自己以欺騙和迷惑敵人,否則,就不可能既消滅敵人又保存自己。因此,孫子所倡導的“示形”惑敵之法歷來為兵傢所強調和重視。“示形”之法的具體內容,則因不同的敵情我情而是有所不同的。本書多篇所講到的,諸如能而示之不能,弱而示強,強而示弱,設置虛形假像,實施佯動惑敵,等等,都是屬於“示形”戰法的範圍。
東漢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紹派兵圍攻曹操部將劉延於白馬城,曹操原打算率兵北出徑援劉延,但謀士荀攸則認為在敵衆我寡的形勢下,直接北救是不利的。為此,他建議曹操率兵一部到延津,偽裝成“將渡河嚮其後”的樣子,誘使袁紹“西應之”,然後乘其兵力分散之隙,派兵襲擊圍攻白馬的袁紹軍。曹操采納了荀攸的這一建議,打敗了圍困白馬的袁紹軍,擊斬了袁軍大將顔良,解除了白馬被睏之危,創造了以佯動為“示形”內容而戰勝強敵的成功戰例。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如果敵人兵力衆多,就要用製造虛形假像的“示形”之法來改變敵人的兵勢,迫使它不敢不分兵來防備我。敵人的兵力既然分散了,那麽,它在每處的兵力必定減少;而我軍集中兵力於一處,兵力自然衆多。用我衆多的兵力攻擊寡少的敵人,是沒有不勝利的。誠如兵法所說:“用製造虛形假像之法誘使敵人暴露弱點,而把我軍真實情況隱蔽起來不為敵人所知。”
東漢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同袁紹對抗於官渡地區。袁紹派遣郭圖、淳於瓊、顔良率兵進攻駐紮在白馬的曹操部將、東郡太守劉延所部,袁紹親自率兵進至黎陽,準備南渡黃河。是年夏四月,曹操率軍北進援救劉延。荀攸嚮曹操獻策說:“現在我軍兵少難以抵擋袁軍,如果分散他們的兵力,然後纔可以戰勝它。您帶部分人馬嚮延津方向,擺出將要北渡黃河攻打其後方的樣子,袁紹必定會西來應戰。然後我們率領輕裝部隊襲擊白馬,乘其不備而攻之,顔良就可以為我們所擒。”曹操聽後采納了他的建議。袁紹聽到曹軍要從延津北渡黃河的消息後,立即分兵西嚮應戰。曹操乘機率兵日夜兼程直趨白馬,當進抵距白馬尚有十餘裏時,顔良得悉大為吃驚,匆忙前來迎戰。曹操派大將張遼、關羽為前鋒,打敗了袁軍,擊斬了顔良,於是解除了白馬之危。
【原文】
凡與敵戰,若彼衆多,則設虛形以分其勢,彼不敢不分兵以備我。敵勢既分,其兵必寡;我專為一,其卒自衆。以衆擊寡,無有不勝。法曰:“形人而我無形。”①漢末,建安五年,曹操與袁紹相拒於官渡②。紹遣郭圖③、淳十瓊、顔良攻曹將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④,紹率兵至黎陽⑤,將渡河。夏四月,曹操北救延。荀攸⑥說操曰:“今兵少不可敵,若分其勢乃可。公到延津⑦,若將渡河嚮其後,紹必西應之。然後輕兵襲白馬,掩其不備,顔良可擒也。”操從之。紹聞兵渡,即分兵西應之。操乃率軍兼行趨白馬,未至十餘裏,良大驚,來迎戰。操使張遼、關羽前登,擊破之,斬良,遂解白馬之圍。⑧【註釋】
①形人而我無形:語出《孫子兵法·虛實篇》。
②官渡:古地名。位於今河南中牟東北,臨古官渡水。東漢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以劣勢兵力殲滅袁紹主力於此,為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今尚存上壘遺跡,稱中牟臺,又名曹公臺。
③郭圖:東漢潁川(今河南禹縣)人,字公則。為袁紹謀士,曾勸紹乘漢獻帝東遷,將其挾持於鄴,但不為紹從。
④白馬:古縣名。位於今河南滑縣東。
⑤黎陽:漢置縣。位於今河南瀎縣東。《漢書·地理志》註引“晉灼曰:‘黎山在其南,河水經其東。其山上碑雲縣取山之名,取水之陽以為名。’”
⑥荀攸:東漢潁陰(今河南許昌)人,字公達。東漢末,曾任黃門侍郎,後為曹操軍師,從徵屢獻計謀,被任為尚書令。後隨曹操攻孫權,病死於途中。
⑦延津:古津渡名。位於今河南汲縣東之古黃河渡口。
⑧本篇史例出自《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第一》。
24。勢戰【提示】
本篇以《勢戰》為題,旨在闡述充分利用有利態勢擊敵的問題。它認為,作戰上所講的“勢”,就是利用擊敵的有利態勢問題。衹要抓住敵人可被擊敗的有利態勢,不失時機地進攻之,就一定能夠打敗敵人。因此,本篇這裏所講的“乘勢”問題,從作戰指導的角度看,乃是一個如何正確選擇戰機的問題。作戰時機,特別是戰略决戰時機,選擇得是否恰當有利,將直接關係到戰爭的勝敗。所以,正確選擇戰機問題,歷來是為兵傢所極其重視和把握的問題。
西晉武帝鹹寧五年(公元279年),晉滅吳戰爭,就是充分利用有利態勢,不失時機地發動進攻而取得决戰勝利的典型戰例。司馬炎(司馬懿之孫)於魏元帝鹹熙二年(公元265年)取代曹魏建立西晉以後,為了實現滅吳統一全國的宏圖大略,他從政治、經濟、軍事諸方面采取了一係列重大改革措施,經過十餘年的穩步發展,使西晉一躍而成為當時“國富兵強”(見《晉書·杜預傳》)的中原大國了。相反,地處江東的吳國這時在昏君孫皓的殘暴統治下,卻呈現出“吳之將亡,賢愚所知”(見《三國志·吳書·三嗣主傳》裴鬆之註引《襄陽記》)的衰敗局面。晉武帝司馬炎正是在這樣對已極為有利的形勢下,及時采納了鎮南大將軍杜預、中書令張華等人建議,派遣大軍對吳國發動戰略進攻而取得决戰勝利的。
此役晉在作戰指導上的最大成功之處,就在於能從敵我雙方情況和地理條件的實際出發,製定了“因順流之勢,水陸並進”(見《資治通鑒·魏紀十·元帝景元三年》)的正確戰略方針,充分利用吳國日趨衰敗的有利態勢和長江順流而下的有利條件,以二十萬大軍兵分六路齊進,給吳軍造成不可阻擋的“破竹”之勢,從出兵到占領吳都建業,僅四個月時間,就滅亡了吳國,完成了統一全國的大業。
【譯文】
大凡作戰中所說的“勢”,就是利用擊敵的有利態勢的問題。趁敵人出現的敗滅趨勢,我軍不失時機地發動攻擊,那麽,敵人必定會潰敗。誠如兵法所說:“要利用有利態勢擊破敵人。”
晉武帝司馬炎秘密製定一個滅亡吳國的戰略計劃,但交給朝臣討論時,多數人的主張與帝意相違。唯有羊祜、杜預和張華的看法與武帝意圖相合。徵南大將軍羊祜病重時,曾嚮武帝舉薦杜預代替自己職務;待到羊祜一死,晉武帝便任命杜預為鎮南大將軍,督統荊州一切軍務。杜預奉命到鎮後,修繕兵器鎧甲以搞好戰備,加強部隊訓練以顯揚武威。他在選拔精銳部隊大敗吳國西陵都督張政之後,就嚮晉武帝請示大舉伐吳的日期,武帝回覆說等到明年再考慮大舉攻吳之事。為此,杜預再次上表申述己見說:“凡事都要分析比較它的利害得失,現在攻吳之舉,其有利方面占到十分之八、九,而不利方面衹有十分之一、二,其結局最差不過沒有成功而已。朝臣們說吳國敗亡的形勢還沒有到來,(他們所以這樣說,)衹是因為滅吳之决策不是出於他們的謀劃,勝利後的功績也不能歸於他們本身,且又都羞於承認自己原來意見的錯誤,所以至今仍然固執己見而反對伐吳。往昔漢宣帝在朝臣討論趙充國關於在羌族地區實行屯田戍邊的奏章時,經反復比較而采納了充國的建議後,嚴厲批評了那些參與討論而持反對意見的大臣,迫使他們各個都叩頭請罪。宣帝這樣做為的是杜絶那些固執異說的反對者。自入秋以來,伐吳之事已經逐漸外露,倘若中途停止而拖延進攻時間,那麽,吳國皇帝孫皓因擔心被伐而想出對策來,或如遷都武昌,增修江南城防設施,疏散城鎮居民,將會給我們造成城鎮不可攻拔,野外無所掠獲的被動局面,一旦吳國把大批艦船集中到夏口對我進行防禦,那麽,明年伐吳的計劃或許就落空了。”就在晉武帝與中書令張華下圍棋興致正濃之時,恰逢杜預的奏表送到。張華立即推開棋盤拱手嚮武帝說:“陛下英明偉大,戰無不勝,國傢富饒,兵力強大;吳王孫皓荒淫暴虐,濫殺賢能之人,現在立即出兵進攻他,將不費多大代價就可以平定吳國。”晉武帝聽後,就批準了杜預的建議。杜預於是把部隊集中到江陵,並派周旨、伍巢等將率軍乘船夜渡長江以襲擊樂鄉;晉軍沿途多插旗幟,點火於巴山之上,出擊其要害之地,從心理上瓦解敵人的鬥志,俘虜了吳軍都督孫歆。晉軍在平定了長江上遊地區後,從湘江以南至交州、廣州的廣大地區的吳國州郡,都望風不戰而降,杜預則親執符節宣讀皇帝詔書,一一加以安撫。在晉軍衆將舉行會議時,有人提出說:“已據江南百年的吳國敵寇,是很難一下子把它完全戰勝的。如今正值酷暑,雨季已經開始,疫病將要流行。因此,我們應當等到鼕季到來之時,再大舉進攻吧。”杜預則堅定地回答說:“從前燕國大將樂毅憑藉濟西一戰,而一鼓作氣地吞併了齊國。現在,我軍已經聲威大振,對敵進攻如同刀劈長竹一樣,數節劈開之後,其餘的就會迎刃而解,再也用不着費力了。”於是,杜預指揮衆將率軍直趨吳國京都建業,沿途所過城鎮的吳軍,無不束手就降,結果活捉了孫皓,平定了吳國。
【原文】
凡戰,所謂勢者,乘勢也。因敵有破滅之勢,則我從而迫之,其軍必潰。法曰:“因勢破之。”①晉武帝②密有滅吳之計,而朝議多違,惟羊祜③、杜預④、張華⑤與帝意合。祜病,舉預自代。及祜卒,拜預鎮南大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既至鎮,繕兵甲,耀威武,遂揀精銳,襲破吳西陵都督張政,乃啓請伐吳之期。帝報待明年方欲大舉。預上表曰:“凡事當以利害相較,今此舉十有八九之利,而其害一二,止於無功耳。朝臣言破敗之形,亦不可得,直是計不出己,功不在身,各恥其前言之失,故守之耳。昔漢宣帝議趙充國所上事⑥效之後,責諸議者,皆叩頭而謝,以塞異端也。自秋以來,討賊之形頗露之。若今中止,孫皓⑦怖而生計,或徙都武昌⑧,更添修江南諸城,遠居其人,城不可攻,野無所掠,積大船於夏口⑨,則明年之計或無所及矣。”時帝與張華圍棋,而預表適至。華推枰⑩斂手曰:“陛下聖明神武,國富兵強,吳王淫虐,誅殺賢能,當今討之,可不勞而定。”帝乃許之。預陳兵江陵,遣周旨、伍巢等率兵泛舟夜渡,以襲樂鄉⑾,多張旗幟,起火巴山,出於要害之地,以奪賊心,遂虜吳都督孫歆。既平上流,於是湘江以南,至於交、廣⑿,吳之州郡,望風歸附,預仗節宣詔而撫綏之。時諸將會議,或曰:“百年之寇,未能盡剋。今大暑,水潦方降,疾疫將起,宜伺來鼕,更為大舉。”預曰:“昔樂毅藉濟西一戰⒀,以並強齊。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數節之後,皆迎刃而解,無復着手處也。”遂指授群帥⒁,徑造⒂秣陵⒃,所過城邑,莫不束手,遂平孫皓。⒄【註釋】
①因勢破之:語出《三略·上略》。
②晉武帝:即司馬炎。魏鹹熙二年(公元265年),他取代曹魏稱帝,改國號為晉,史稱“西晉”。
③羊祜:西晉大臣。泰山南城(今山東費縣西南)人,字叔子。晉武帝時任尚書左僕射,曾參與謀劃滅吳。他出鎮襄陽十年,都督荊州諸軍事,開屯田,修兵甲,儲軍糧,為其後一舉滅吳打下了基礎。
④杜預:西晉大將,著名學者。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字元凱。晉武帝時,為羊祜所舉,祜卒後,代鎮襄陽,任鎮南大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因滅吳有功,封當陽縣侯。他博學多才,尤善謀略,時有“杜武庫”之稱。著有《春秋左氏經傳集解》、《孫子兵法註》等。
⑤張華:西晉大臣。範陽方城(今河北固安南)人,字茂先。晉初任中書令,力排異議,支持武帝司馬炎滅吳計劃。滅吳後,受封廣武縣侯。
⑥趙充國所上事:趙充國,西漢大將,隴西上邽(今甘肅天水西南)人,字翁孫。熟悉匈奴和羌族情況。武帝、昭帝時,率軍反擊匈奴貴族襲擾,勇敢善戰,因戰功卓著而任後將軍。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在與羌族先零部貴族鬥爭中,曾多次上書提出屯墾戍邊的建議,所謂“趙充國所上事”即指此。趙充國每次上書,宣帝都召集大臣討論,開始,贊成者衹有十分之三;中間,增至十分之五;最後,增至十分之八。對此,宣帝下詔責問原先持反對意見的人,迫使他們叩頭請罪。事見《漢書·趙充國傳》。
⑦孫皓:三國時吳國最後一個皇帝。魏鹹熙元年(公元264年)即帝位後,專橫暴虐,奢侈荒淫。西晉鹹寧五年(公元279年),晉武帝六路出兵攻吳,翌年三月,晉軍攻入吳都建業,孫皓投降稱臣。
⑧武昌:吳江夏郡治所,位於今湖北鄂城。
⑨夏口:古地名。位於今湖北武漢對面。
⑩枰(píng):棋盤。
⑾樂鄉:位於今湖北江陵西南。⑿交、廣:即交州、廣州,相當於今廣西、廣東大部。
⒀樂毅藉濟西一戰: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燕將樂毅統率燕、秦、楚、韓、趙、魏六國軍隊攻打齊國,於濟西(古濟水之西,今山東高唐、聊城一帶),大敗齊軍,並乘勝追擊,攻占了齊都臨淄。事見《史記·樂毅列傳》。
⒁群帥:馬本及唐本皆誤作“郡帥”,今從王本。
⒂徑造:直往。
⒃秣陵:晉以建業(今江蘇南京)為“秣陵”。
⒄本篇史例出自《晉書·杜預傳》。
25。晝戰【提示】
本篇以《晝戰》為題,旨在闡述晝間作戰如何迷惑敵人的問題。它認為,白天對敵作戰,可多設旗幟為“疑兵”以迷惑敵人,使敵無法準確判斷我軍兵力多少,這樣就可打敗敵人。置旗作“疑兵”乃古代作戰常用的“示形”方法之一。
此法實質是以假像迷惑敵人的問題。“晝戰多旗幟”一語,與下篇《夜戰》所引“夜戰多火鼓”一語,皆出自《孫子兵法·軍爭篇》,本指以“旗幟”和“火鼓”作為統一和適應士卒視聽需要的一種指揮訊號(即孫子所稱:“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和“故夜戰多火鼓,晝戰多旌旗,所以變人之耳目也”),而本篇這裏則藉用作為迷惑敵人的一種偽裝手段,這顯然是有別於孫子原義的一種創新發展。春秋時期,晉國聯合魯、宋、曹、衛等國進攻齊國的巫山之戰,就是采用此種以設置假像為內容的“示形”戰法而取得作戰勝利的。當時,晉平公為了欺騙和迷惑齊軍,主要采用兩種偽裝辦法:一是在山澤險要而部隊不到的地方設置大量旗幟作為“疑兵”;二是在戰車的右邊裝設假人,並於車後拖上樹枝,行動起來塵土飛揚,如同大軍奔馳。齊靈公登上巫山遠望,果然中計,誤認晉軍衆多,不可抵抗。於是,連夜逃跑。晉平公乘勢揮軍追擊,大敗齊軍。
【譯文】
大凡白天對敵作戰,必須多插旗幟作為迷惑敵人的“疑兵”,以使敵人無法摸清我軍兵力多少,這樣,就能戰勝敵人。誠如兵法所說:“白晝作戰須多設旗幟(以迷惑敵人)。”
春秋時期,晉平公率軍進攻齊國,齊靈公登上巫山觀察晉軍情況。晉平公派遣司馬探察山林川澤的險要情況,儘管是部隊不到的地方,也必須樹起大旗而稀疏地布設疑陣;又令戰車左邊乘坐真人而右邊設置假人,以大旗為先導,戰車拖着樹枝隨後飛馳。齊靈公遠遠望見晉軍方向旗幟衆多、路上塵土飛揚,誤認其兵多難擋,就嚇得逃回去了。
【原文】
凡與敵晝戰,須多設旌旗以為疑兵①,使敵莫能測其衆寡,則勝。法曰:“晝戰多旌旗。”②春秋晉侯伐齊③,齊侯登山④以望晉師。晉人使〔司馬〕斥⑤山澤之險,雖所不至,必旆而疏陳之⑥”,使乘車者左實右偽,以旆先,輿曳柴而從之。齊侯見之,畏其衆也,遂逃歸。⑦【註釋】
①疑兵:即以偽裝或佯動手段所布設的兵陣,主要用以迷惑敵人,以達到誘敵就範。
②晝戰多旌旗:語出《孫子兵法·軍爭篇》。
③春秋晉侯伐齊:此戰發生在周靈王十七年(公元前555年),以晉勝齊敗而結束。
晉侯,即晉平公。
④齊侯登山:齊侯(靈公)所登之山為巫山,位於今山東長清西南。
⑤斥:偵察,探測。
⑥必旆而疏陳之:旆(pèi),大旗;陳,同“陣”。此句意謂:(山澤險要地方,儘管部隊不到達),也一定樹立大旗而稀疏地布設假目標作為疑兵以迷惑敵人。
⑦本篇史例出自《左傳·襄公十八年》。
26。夜戰【提示】
本篇以《夜戰》為題,旨在闡述夜間作戰如何迷惑敵人的問題。它認為,夜間作戰,要用火光和鼓聲來擾亂敵人的視覺和聽覺,使其無法觀察我軍的真實情況和想出對付我的辦法,這樣就能戰勝敵人。用“火鼓”擾亂敵人的視聽,也是“示形”惑敵的方法之一。夜間作戰,不便於觀察,利用火光和鼓聲,既可以收到迷惑敵人的作用,又可以達到聲其東而擊其西的目的。因此,這在古代戰爭中,是常為兵傢用以實施佯動製敵的一種有效戰法。
春秋時期,越王勾踐進攻吳國的笠澤之戰,就是體現用“火鼓”惑敵戰法的一個成功戰例。當時,越吳兩軍隔水對陣,越王勾踐利用夜暗,以小分隊,鳴鼓吶喊,實施左右兩翼佯攻;吳王夫差誤認為越軍兩路渡水進攻,隨即分兵兩路迎戰。勾踐乘吳軍兵力分散之隙,親率越軍主力,偷偷渡過笠澤,出其不意地嚮吳軍要害部位的中軍,展開猛烈進攻,一舉而敗吳軍,為此後滅亡吳國創造了有利條件。
【譯文】
大凡夜間對敵作戰,必須多多利用火光和鼓聲,以便擾亂敵人的視聽,使它不知采取什麽計策防備我軍。這樣,就能取得勝利。誠如兵法所說:“夜間作戰要多用火光和鼓聲(來迷惑敵人)。”
春秋時期,越國進攻吳國,吳軍憑據笠澤進行防禦,與越軍隔水對峙。越王勾踐把越軍部分兵力編成左右兩軍,乘着夜暗擊鼓吶喊而交錯前進,吳王夫差則分兵防禦。於是,越王親率中軍主力,悄悄渡過笠澤,直趨吳軍主力而擊鼓進攻,吳軍大亂,越軍一舉而打敗吳軍。
【原文】
凡與敵夜戰,須多用火鼓,所以變亂敵之耳目,使其不知所以備我之計,則勝。法曰:“夜戰多火鼓。”①春秋越伐吳②,吳人禦之笠澤③,夾水而陣。越為左右二軍④,乘夜⑤或左或右,鼓噪而進;吳分兵禦之。越為中軍潛涉⑥,當吳中軍而鼓之,吳師大亂,遂敗之。⑦【註釋】
①夜戰多火鼓:語山《孫子兵法·軍爭篇》。
②越伐吳:即春秋時期周敬王四十二年(公元前478年),越王勾踐率軍進攻吳國的笠澤之戰。
③笠澤:古水名。位於今江蘇蘇州南,自太湖東流至海,與今吳淞江平行。
④越為左右二軍:《左傳》作“越子為左右句卒”。句卒,亦作“勾卒”,即擔任出擊吳軍左右兩翼的分隊,以此擾亂和分散吳軍兵力,而以主力偷渡笠澤,攻擊吳軍主力。
⑤乘夜:馬本及唐本作“使夜”,今從王本和汪本。
⑥越為中軍潛涉:王本作“越率軍潛涉”。
⑦本篇史例出自《左傳·哀公十七年》。
27。備戰【提示】
本篇以《備戰》為題,取義於“防備”,旨在闡述部隊行軍宿營時如何防敵突襲問題。
它認為,凡是出兵徵戰,衹要認真做好行軍、宿營中的防敵突襲的準備工作,就能戰勝敵人,而不被敵人所戰勝。本篇引自《左傳·宣公十二年》的“有備不敗”一語,可以說是為戰爭實踐所證明了的一條客觀真理。然而,這衹是問題的一個方面,而問題的另一方面,則是“攻其無備,出其不意”(見《孫子兵法·計篇》),這也是為戰爭實踐所證明了的一條普遍規律。所以,衹有那種善於防備和能夠擊破敵人的突然襲擊,又善於乘敵不備而實施突襲取勝者,纔算是最為高明的戰爭指導者和為將帥所效法的榜樣。
三國時期的魏將滿寵,就是一個比較善於防敵突襲和以突襲反突襲的將領。黃初六年(公元225年)十月,伏波將軍滿寵隨魏文帝曹丕南徵東吳,他率領前軍進至精湖宿營時,正值“夕風甚猛”天氣。滿寵預料吳軍“必來燒營”劫寨,於是命令部隊認真做好應敵突襲準備。到了半夜,吳軍果然前來偷襲燒營。可是,等吳軍一到,滿寵率軍突然出擊,“出其不意”地大敗前來偷襲的吳軍,創造了以突襲反偷襲的成功戰例。
【譯文】
大凡出兵徵伐敵人,行進中要防備敵人中途截擊,停止間要防備敵人突然襲擊,宿營時要防備敵人偷營劫寨,有風天要防備敵人實施火攻。如能處處做好防備,就能取勝而無失敗。誠如兵法所說:“預有充分準備,就不會失敗。”
三國時期,魏國派遣大軍南下進攻吳國,當抵達精湖時,伏波將軍滿寵率領諸軍行進在前,與吳軍隔水對陣。滿寵對諸將說:“今天晚上風很大,敵人必定要來火燒我們營寨,大傢應當做好準備。”衆將聽後都加倍警戒。到了半夜時分,吳軍果然派遣十個分隊前來燒營,滿寵指揮魏軍突然出擊,一舉而打敗了敵人。
【原文】
凡出師徵討①,行則備其邀截,止則禦其掩襲,營則防其偷盜、風則恐其火攻。若此設備,有勝而無敗。法曰:“有備不敗。”②三國魏大軍南徵吳③,兵到精湖④,魏將滿寵⑤帥諸軍在前,與敵夾水相對。寵謂諸將曰:“今夕風甚猛,敵必來燒營,宜為之備。”諸將皆警。夜半,敵果遣十部〔伏〕來燒營,寵掩擊破之。⑥【註釋】
①徵討:王本及汪本皆作“徵伐”。
②有備不敗:語出《左傳·宣公十二年》。
③魏大軍南徵吳:馬本及諸本皆作“魏大將吳鱗徵南”,但史載魏將並無“吳鱗”一名。又據《三國志·魏書·滿寵傳》記載文字,此句當為“魏大軍南徵吳”,故改。
④精湖:地名。位於今江蘇高郵北。
⑤滿寵:三國魏將。山陽昌邑(今山東巨野南)人,字伯寧。從曹操徵戰功著,官至奮威將軍。曹丕即帝位後,官拜伏波將軍。據盧弼《三國志集解》捲二十六載稱,滿寵隨魏文帝曹丕南徵東吳“為黃初六年(公元225年)事。”
⑦本篇史例出自《三國志·魏書·滿寵傳》。
28。糧戰【提示】
本篇以《糧戰》為題,旨在闡述糧食在戰爭中的重要作用問題。它認為,當敵我雙方對壘相持而勝負一時難分之時,誰有足夠的糧源,誰就能堅持到最後勝利。這種認識,無疑是有道理的。古人云:“民以食為天”(見《漢書·酈食其傳》)。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離開了糧食,人類不僅無法生存,簡直任何事情都幹不成。進行戰爭同樣離不開糧食,部隊衹有吃飽吃好,纔有力量對敵作戰。軍隊糧食匱乏而導致饑餓,就不可能打勝仗。可見,糧食是戰爭賴以進行並且取得勝利的必不可少的首要物質條件。所以,在古代戰爭中,凡屬高明的將帥,都十分重視糧食供應對取得作戰勝利的重要作用問題,並且千方百計地保護己方的糧源和破壞敵方的糧源。著名軍事傢曹操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
東漢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軍對袁紹軍的官渡之戰,曹操之所以能以弱勝強,取得對袁紹軍作戰的决定性勝利,重要原因之一,在於他懂得糧食對戰爭勝負的至關重要性,因而及時采納了降將許攸的建議,親自率軍一把火燒毀了袁紹的烏巢屯糧所,使袁紹大軍賴以生活和作戰的大批糧秣物資,頓時化為一片灰燼,迫使袁紹不得不棄甲逃跑,從而奠定了最終戰勝袁紹軍的基礎。
【譯文】
大凡在敵我雙方對壘相持,勝負未分的情況下,誰有糧食誰就能取得勝利。因此,對我方的運糧道路,必須派兵嚴加護衛,以防敵人抄掠截斷;而對敵人的糧餉運輸綫,則要派遣精兵加以切斷。敵人既然糧運不繼,它就必定逃走;我軍乘機發起攻擊,就能取得勝利。誠如兵法所說:“軍隊沒有糧食,作戰就要失敗。”
東漢末年,曹操與袁紹對峙於官渡。袁紹派車運糧,並令運糧使淳於瓊等五人率兵萬餘武裝護送,夜宿於袁紹軍營以北四十裏的地方。袁紹的謀臣許攸非常貪財,袁紹滿足不了他的欲望,便背叛了袁紹而投降了曹操。許攸乘機嚮曹操獻計說:“如今袁紹的屯糧所停放的糧食有一萬餘輛車,但缺乏嚴密守備,現在如果派出輕裝部隊進行偷襲,放火燒掉他所屯聚的糧食,不出三天,袁紹將不攻自敗。”聽完了許攸的話後,曹操周圍的人都報以懷疑的目光,但謀臣荀攸、賈詡卻勸曹操按許攸的計策行事。於是,曹操遂令曹洪留守營寨,自率步騎兵五千人,全部換上袁軍旗號,士卒人口銜枚、馬匹嘴勒繩索,乘着夜暗從小道出發,每人身背一束柴草。行進途中遇到詢查的人,就回答說:“袁公擔心曹操抄掠我軍後方,特派我們前往加強守備。”問者聽後信以為真,全然若無其事之狀。曹軍順利抵達後,立即包圍其屯糧處,並放起大火。護糧袁軍遭此突然襲擊,頓時亂作一團,被曹軍打得大敗。袁紹聞此消息後,慌忙丟棄甲仗而逃跑了。
【原文】
凡與敵壘相對持,兩兵①勝負未决,有糧則勝。若我之糧道,必須嚴加守護,恐為敵人所抄。若敵人餉道,可分遣銳兵以絶之。敵既無糧,其兵必走,擊之則勝。法曰:“軍無糧食則亡。”②漢末,曹操與袁紹相持於官渡,〔紹遣車運𠔌〕,使軍糧使淳於瓊等五人將兵萬餘人送之,宿紹營北四十裏。紹謀臣許攸③貪財,紹不能足,奔歸操,因說操曰:“今袁紹有輜重萬餘乘,而乏嚴備,今以輕兵襲之,燔其積聚,不過三日,袁氏自敗矣。”左右〔疑之〕,荀攸、賈詡④勸操。〔操〕乃留曹洪⑤守,自將步騎五千人,皆用袁軍旗幟,銜枚⑥縛馬口,夜從間道出,人負束薪,所歷道有問者,語之曰:“袁公恐曹操抄掠後軍,遣兵以益備。”聞者信以為然,皆自若。既至,圍屯,大放火,營中大亂,大敗之,紹棄甲而遁。⑦【註釋】
①兩兵:指敵對雙方的軍隊。馬本及唐本皆脫“兩”,今從王本及汪本。
②軍無糧食則亡:語出《孫子兵法·軍爭篇》,但這裏是摘要引錄,並非全文。
③許攸:東漢南陽(今屬河南)人,字子遠。初隨袁紹,官渡之戰時,棄紹投操,並獻襲燒袁軍烏巢(今河南延津東南)糧屯之策,為操采納,成為曹軍官渡之戰獲勝的重要戰略一着。其後,許攸因恃功自傲被殺。
④賈詡:馬本作“考詡”,唐本作“荀翊”,王本作“關某”,汪本作“關羽”,皆誤。今據史校改。賈詡,東漢武威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字文和。董卓入據洛陽,詡任討虜校尉。卓敗,詡先後依附李傕、段煨。官渡之戰前,詡說服張綉一並歸附曹操,封都亭侯。曹丕稱帝後,官至太尉。
⑤曹洪:曹操堂弟,字子廉。東漢末,從曹操起兵徵戰,官至都護將軍。曹丕時,任驃騎將軍,封野王侯。
⑥銜枚:枚,一種形如筷子,兩端有帶,可係在頸上的一種裝具。
古時行軍,為奇襲敵人成功,常令士卒銜枚於口中,以防喧嘩驚動敵人。
⑦本篇史例出自《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第一》。
29。導戰【提示】
本篇以《導戰》為題,取義“導引”,旨在闡述使用鄉導對於作戰的重要作用問題。它認為,對於作戰地區的地形條件怎樣,衹有以當地人作嚮導,才能瞭解和掌握;也衹有在充分利用地形條件時,打起仗來才能獲勝。戰爭總是在一定的空間地域中進行。作戰地區的地形條件怎樣,對作戰雙方都是有很大影響的。因此,避開不利地形,而利用有利地形,這歷來是為兵傢所極為重視的問題。在利用地形上,要做到趨利避害,使用當地熟悉情況的人作嚮導,這在偵察手段和偵察技術落後的古代作戰中,是被經常采用的有效方法。本篇引錄《孫子兵法》的“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的論述,恰好真實地證明了“鄉導”在古代作戰中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西漢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大將軍衛青奉漢武帝之命,率領騎兵反擊匈奴右賢王入侵的戰爭,漢軍之所以能夠比較順利地取得作戰的勝利,就一定意義上講,是有熟悉匈奴地理情況的隨軍校尉張騫起了重要嚮導作用的結果。張騫是西漢著名外交傢,漢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他奉命第一次出使西域,中途竟被匈奴扣留長達十一年。在此期間,他註意瞭解和掌握匈奴的自然地理情況和風物人情。回國之後,於元朔五年參加了衛青所指揮的反擊匈奴入侵的作戰,為大將衛青實施正確作戰指導,提供了真實可靠的匈奴地形條件情況,使漢軍雖深入荒漠之中,卻能“知水草處,軍得以不乏”(見《漢書·張騫傳》),從而確保了漢軍自衛反擊作戰的完全勝利。
【譯文】
大凡同敵人作戰,對於山川的平坦或險要,道路的麯折或直捷,一定要用當地人來引導,才能瞭解哪裏地形對我有利,這樣,打起仗來,就能取得勝利。誠如兵法所說:“作戰中不使用鄉導的,就不能獲得地利之助。”
西漢武帝時期,匈奴連年入侵邊境,所過殺人掠物甚為嚴重。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春天,武帝命令衛青率領三萬騎兵北出邊塞,對匈奴實施反擊。時匈奴右賢王認為漢軍到達不了他的軍營、於是醉酒而安臥於軍帳之中。漢軍乘夜抵達這裏,迅速包圍了匈奴軍營,右賢王大驚失色,獨自和愛妾一人,在數百騎兵的護衛下,突出重圍連夜嚮北逃走。漢軍派輕騎校尉郭成等將隨後追擊四百裏,沒有追上右賢王,但俘獲其偏將十餘人、男女一萬五千餘人,繳獲其牲畜數百萬頭。於是,衛青率兵凱旋而歸,到達邊境時,漢武帝所派使者手捧大將軍印,就在軍營中授任衛青為大將,其餘諸將都以其所部統歸衛青指揮,並給以封號而回。漢軍此次反擊匈奴作戰的勝利,是因為用了曾經出使大夏時長期睏留於匈奴的漢朝校尉張騫作嚮導,熟悉哪些地方有水草,從而使漢軍免遭饑渴威脅的結果。
【原文】
凡與敵戰,山川之夷險,道路之迂直,必用鄉人引而導之,乃知其利,而戰則勝。法曰:“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①漢武帝時,匈奴比歲②入寇,所殺掠甚衆。元朔五年春,今衛青③將三萬騎出塞,匈奴右賢王④以為漢兵不能至此,遂醉臥帳中。漢兵夜至,圍右賢王,虜大驚,獨與其愛妾一人、騎兵數百,潰圍夜逃北去。漢遣輕騎校尉⑤郭成等追四百裏,弗及,得虜裨將十餘人,男女萬五千餘口⑥,畜數十百萬。於是,青率兵而還。至塞,天子使使者持大將軍印,即軍中拜青為大將,諸將皆以兵屬,立號而歸。皆用校尉張騫⑦以嘗使大夏⑧留匈奴久,導軍,善知水草處,軍得以無饑渴。⑨【註釋】
①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語出《孫子兵法·軍爭篇》,又見同書《九地篇》。
②比歲:每年,連年。
③衛青:西漢名將。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字仲卿。漢武帝的衛皇后之弟。
本為平陽公主傢騎,因其姐子夫得選入宮,為漢武帝所重用,官至大將軍,封長平侯。多次率軍擊敗匈奴貴族對漢朝北部邊境的攻掠,戰功卓著。
④右賢王:本謂“右屠耆王”,匈奴官名。冒頓單於時,他除自領中部外,又設左、右屠耆王,分領東、西二部,由單於子弟擔任。“屠耆”,匈奴語,意謂漢語“賢”,故漢族稱其左、右屠耆王為左、右賢王。
⑤輕騎校尉:即統率騎兵的武官。校尉,漢代軍中官職,略次於將軍。
⑥萬五千餘口:馬本及諸本皆誤作“五千餘口”。今據史校改。
⑦張騫:西漢傑出外交傢。漢中城固(今屬陝西)人。官至大行(掌禮賓),封博望侯。曾奉漢武帝之命兩次出使西域,為加強中原和西域少數民族的聯繫,發展同中亞各國友好往來,促進經濟文化交流,作出了積極貢獻。其中第一次出使西域大月氏、大夏等地,歷時十三年,途中被匈奴扣留達十一年之久,因此他對匈奴的風物人情、地理狀況比較熟悉,為其後衛青率軍反擊匈奴的作戰,提供了不少當地的自然地理情況。
⑧大夏:中亞古國,所轄地區當今阿富汗北部。
⑨本篇史例出自《漢書·衛青傳》,又見於《史記·衛青列傳》和《史記·大宛傳》。
30。知戰【提示】
本篇以《知戰》為題,取義於“預知”,旨在闡述預先掌握作戰地區和交戰時間的重要性。它認為,在出兵擊敵之前,衹有預先掌握交戰地點和時間,才能做到準備充分,防守牢固,調動敵人,戰勝敵人。古語說:“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見《禮記·中庸》)。意思是,做任何事情,預先有所計劃和準備,就能立於成功之地;反之,預先沒有計劃和準備,便將廢於無成之地。從事戰爭實踐活動,同樣不能例外。歷史的經驗表明,沒有預先的計劃和充分的準備,是不可能打敗敵人而贏得戰爭勝利的。衹有根據客觀實際情況,對戰爭賴以進行的作戰地區和交戰時間,進行預先的周密計劃和具體部署,才能獲得戰爭主動權和贏得對敵作戰的勝利。本篇能夠認識這一點,並且指出:“知戰地,知戰日,則所備者專,所守者固。”這是很有道理的。
戰國時期的齊魏馬陵之戰,就是齊軍在預知交戰地點和時間的情況下,殲滅魏軍的一個典型戰例。此役,齊軍所以能夠獲勝,主要原因在於其作戰指導的正確。齊軍在“直走大梁”,迫使魏軍自韓回撤之後,軍師孫臏根據魏將龐涓一嚮驕傲輕敵和急於求勝的弱點,采取了減竈示弱、誘敵入伏的作戰方針,把魏軍誘入地形復雜險阻、易於設伏的馬陵道;又根據敵進己退的行程時間,非常精確地判斷出魏軍“暮當至馬陵”,進行了設伏的充分準備。
這樣,經過預先的精心計劃和周密部署,就使齊軍完全獲得了戰場的主動權,從而在預定的地點和時間,打了一個非常漂亮的全殲魏軍的伏擊戰。
【譯文】
大凡要出兵討伐敵人,對於交戰的地點,必須預先料知明確;部隊到達戰區之日,也能調動敵人如期到來,這樣對敵交戰就能獲勝。預先明確交戰地點和交戰時間,那麽,備戰待敵就能充分專註,堅守防禦就能牢固有力。誠如兵法所說:“能夠預知交戰的地點,預知交戰的時間,那麽,即使相距千裏也可以同敵人交戰。”
戰國時期,魏國聯合趙國進攻韓國;韓國嚮齊國緊急求援。齊國派遣田忌為將率軍前往救韓,直趨魏都大梁城。魏將龐涓聽到這個消息後,便撤離韓國而回奔魏國。齊國軍師孫臏對田忌說:“他們魏國的軍隊,嚮來自恃強悍勇猛而輕視齊軍,齊軍被他們稱為膽怯懦弱。
善於用兵的將帥就應利用其驕傲情緒而使之朝着利於自己的方向發展。兵法上說:‘以急行軍奔趕一百裏去同敵人爭利的,其前軍主將就有遭到損折的危險;以急行軍奔趕五十裏去同敵人爭利的,部隊衹有半數兵力趕到。’因此,應使齊軍進入魏境後首先壘築十萬個鍋竈,第二天壘築五萬個鍋竈,第三天壘築三萬個鍋竈。”田忌采納了孫臏這個建議。龐涓率軍回國後,追趕齊軍走了三天,非常高興地說:“我本來就知道齊軍懦怯,進入我境纔三天,它的士兵就已逃亡過半了。”於是,他就丟下步兵,率領精銳騎兵晝夜兼程地追趕齊軍。孫臏計算龐涓的行程情況,料定他天黑時候應當進到馬陵。馬陵的道路狹窄,兩旁多為險崖峭壁,可以埋伏部隊,齊軍颳去一棵大樹的表皮,在其露白之處寫道:“龐涓死此樹下”字樣。於是,田忌命令齊軍萬名射箭能手,埋伏於道路兩旁砍倒的樹木之下,約定說:“夜裏看見火光亮起,就萬箭齊射。”龐涓於天黑時候追到馬陵,站在那棵樹下,發現樹幹露白之處寫有字跡,便讓人點燃火把照亮寫字處,然而在他還沒有讀完這些字的時候,齊軍萬箭驟然齊發,魏軍頓時亂作一團,彼此失去聯繫。此時的龐涓知道自己已經智力窮盡,失敗已成定局,就自殺身亡了。
【原文】
凡興兵伐敵,所戰之地,必預知之;師至之日,能使敵人如期而來,與戰則勝。知戰地,知戰日,則所備者專,所守者固。法曰:“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裏而會戰。”
①戰國魏與趙攻韓②,韓告急於齊。齊③用田忌④將而往,直走大梁⑤。魏將龐涓⑥聞之,去韓而歸魏。孫臏⑦謂田忌曰:“彼三晉⑧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號為怯。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兵法:‘百裏而趨利者蹶上將,五十裏而趨利者軍半至’⑨,使齊軍入魏地為十萬竈,明日為五萬竈,又明日為三萬竈⑩。”涓追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齊軍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過半矣。”乃棄其步軍,與精銳騎兵倍道兼行逐之。
孫臏度其行,暮當至馬陵⑾。〔馬陵〕道狹,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木⑿白而書之曰“龐涓死此樹下”。於是,齊軍善射者萬弩,夾道而伏斫木下,期曰:“暮見舉火即萬弩俱發。”⒀涓果夜至,立木下見白書⒁,乃鑽火燭之⒂。讀其書未畢,齊軍萬弩俱發,魏軍大亂〔相失〕⒃。涓自知智窮,兵敗乃自刎。⒄【註釋】
①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裏而會戰:語出《孫子兵法·虛實篇》。
②魏與趙攻韓:此戰發生在周顯王二十九年(公元前340年)。韓嚮齊求救,齊派將田忌和軍師孫臏率軍往救,這便是齊魏馬陵之戰的直接起因。
③齊:馬本及唐本皆脫,今從王本及汪本。
④田忌:又作“田期”或“田思期”。戰國初齊國名將。曾率軍先後於桂陵(位於今河南長垣西北)、馬陵大敗魏軍。後因與齊相鄒忌不睦,被誣告而一度去齊投楚,楚封之於江南。
⑤大梁:魏國都城,位於今河南開封西北。
⑥龐涓:戰國魏將。周顯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率軍進圍趙都邯鄲;次年,齊將田忌采用孫臏“圍魏救趙”之謀,大破龐涓軍於桂陵。周顯王二十九年(公元前340年),龐涓率軍攻韓,又為孫臏“減竈設伏”之謀所敗,於馬陵自殺而死。
⑦孫臏:戰國時代著名軍事傢。齊國阿(今山東陽𠔌東北)人,兵聖孫武的後裔。曾與龐涓同學兵法於鬼𠔌子。後龐涓出任魏將,因忌孫臏才能過己,將其騙至魏國,處以臏刑(即剜去膝蓋骨),故稱孫臏。
後經齊國使者淳於髡秘密救回,齊威王任他為軍師。他設謀先後大敗魏軍於桂陵、馬陵。著有《孫臏兵法》傳世。
⑧三晉:春秋末期,晉國之卿韓、趙、魏三傢分晉,成為戰國時期韓、趙、魏三國,故史稱此三傢為“三晉”。這裏是指魏、趙兩國。
⑨百裏而趨利者蹶上將,五十裏而趨利者軍半至:語出《孫子兵法·軍爭篇》,但因詞句有變化,故含義與孫子原文不盡相同。《孫子兵法》原文是:“百裏而爭利,則擒三軍將;勁者先,罷者後,其法十一而至。五十裏而爭利,則蹶軍將,其法半至。”蹶(jué),損折。
⑩三萬竈:馬本及唐本皆作“二萬竈”,不符史載。今從王本及汪本。
⑾馬陵:地名。其地理位置有二說:一說在今河北大名東南:一說在今河南範縣西南十五裏的馬陵集。
⑿大木:史載原作“大樹”,《百戰奇法》原作者因諱宋英宗嫌名(“曙”)援引時改“樹”為“木”。其下文“龐涓死此樹下”之“樹”未改,若從《百戰奇法》全書避諱規律看,此似屬漏諱。
⒀期曰:“暮見火舉即萬弩俱發”:馬本及唐本皆脫,今從王本。期,約定。
⒁涓果夜至,立木下見白書:馬本及唐本皆作“涓追至,見白書”,與史載原義不盡同,故從王本。
⒂燭之:照亮樹上的字。燭,這裏作動詞,謂照亮。
⒃相失:謂相互失掉聯繫。
⒄本篇史例出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目錄 | 前言 | 編寫說明 | 第一捲 | 第二捲 | 第三捲 | 第四捲 | 第五捲 | 第六捲 | 第七捲 | 第八捲 | 第九捲 | 第十捲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