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品三國下   》 非常君臣(5)      易中天 Yi Zhongtian

  第四,劉禪在司馬昭面前的表現確實惡心。即便是亡國之君,也不該這樣窩囊,這樣沒有骨氣,沒有心肝。劉禪降魏十三年後,吳帝孫晧降晉,被封為“歸命侯”,級別比劉禪低一等。據《晉書·武帝紀》,孫晧到了洛陽,登殿拜見晉武帝司馬炎。司馬炎讓他坐下,並對他說,朕設此座等待足下,已經等得很久了。誰知孫晧倒驢不倒架,鴨子死了嘴巴硬,反唇相譏說,臣在南方也設此座以待陛下!常言道,敗軍之將不敢言勇。孫晧作為一個亡國之君,面對受降者,居然如此張狂,至少比劉禪的表演更有“審美價值”。
  但是,劉禪雖然窩囊,卻絶不弱智。他衹是沒有骨氣,並非沒有心眼。說白了,他是裝瘋賣傻。劉禪很清楚,作為亡國之君,他是永遠也回不去了,能保住性命就是好事。他也清楚,要保住性命,就不能讓人覺得自己有復闢之心,就連想念蜀國也不行。正如《三國志集解》引於慎行所言:“思蜀之心,(司馬)昭之所不欲聞也。”因此,他必須表示自己“樂不思蜀”。而且,他還必須表示,即便有了思蜀之心,也是別人教的,自己學不像。結果,“左右皆笑”時,他這個“安樂公”就“安樂”定了。因為他那一句“誠如尊命”,不但證明自己並不思蜀,還證明自己缺心眼兒,可謂“一舉兩得”。做到這一點其實極難。試想,劉禪在照着郤正所教說了做了以後,如果司馬昭不問“何乃似郤正語邪”這句話,又該怎麽辦?這就說明,劉禪要麽有膽,敢賭這一把;要麽有智,算準了司馬昭會問。無論何種情況,都證明劉禪不是草包。
  其實,對於劉禪的智力,諸葛亮是有過評價的。據《三國志·先主傳》裴鬆之註引《諸葛亮集》,劉備臨終前曾有遺詔給劉禪,說丞相感嘆你“智量甚大”,進步也快(增修過於所望)。果真如此,朕也就放心了。諸葛亮不會拍馬屁,劉備也不是護短的人,此說應該可靠。或許有人說,這是諸葛亮安慰劉備,屬於“善意的謊言”。這當然也有可能。但再誇張,也不至於“智量甚大”。也就是說,劉禪頂多是平庸,不是弱智。
  事實上劉禪並非弱智之人。尹韻公先生的《劉禪與諸葛亮》一文,就曾用兩件事說明這一點。第一件事,是諸葛亮去世以後,劉禪就不再任命丞相,以免自己再次大權旁落。劉禪的做法也十分精彩。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劉禪任命蔣琬為尚書令,接替諸葛亮“總統國事”。建興十三年(公元235年)四月,任命蔣琬為大將軍,錄尚書事,恢復了漢武帝以後的制度。延熙二年(公元239年),任命蔣琬為大司馬。延熙六年(公元243年),任命尚書令費禕為大將軍,也錄尚書事。大司馬蔣琬主管行政,兼管軍事。大將軍費禕主管軍事,兼管行政。兩大權臣權力交叉,相互製衡,各有側重。這樣一種高明的政治格局和權力分配,豈是弱智的人想得出的?而且,據《三國志·後主傳》裴鬆之註引《魏略》,延熙九年(公元246年)蔣琬去世後,劉禪幹脆“自攝國事”。如此這般不動聲色地從輔臣手中奪回君權,又豈是弱智的人幹得了的?
  第二件事是:延熙元年(公元238年)六月,司馬懿軍至遼東,徵討公孫淵。這在蜀人看來,無疑又是一次北伐的好機會。然而劉禪給蔣琬的指令,卻很沉着冷靜。據《三國志·蔣琬傳》,劉禪說:遼東三郡發生的反曹事件,就是當年陳勝、吳廣的起義呀!看來上天是要滅亡曹魏了。請愛卿整治行裝,奬率三軍,進駐漢中。等到吳國的軍隊也開始行動(須吳舉動),東西兩方相互呼應(東西掎角),魏國內部又出現問題時,就可以發動進攻了(以乘其釁)。好一個“須吳舉動,東西掎角,以乘其釁”!其實就是告誡蔣琬不要輕舉妄動,以免重蹈前人勞而無功的覆轍。弱智嗎?否!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話說三國
內容簡介非常君臣(1)非常君臣(2)非常君臣(3)非常君臣(4)非常君臣(5)
非常君臣(6)難容水火(1)難容水火(2)難容水火(3)難容水火(4)難容水火(5)
難容水火(6)難容水火(7)無力回天(1)無力回天(2)無力回天(3)無力回天(4)
無力回天(5)無力回天(6)無力回天(7)殊途同歸(1)殊途同歸(2)殊途同歸(3)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