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 中國古代社會   》 (二)國人      何茲全 He Ciquan

  商周時期,人們聚居的地方稱作邑。《說文》:“邑,國也。”(第六篇下邑部)。邑就是國。甲骨文無“國”字。國字的出現,大約在周滅商之後。周王分封諸侯,新貴帶領同族周人和分給他們的商族人到新地建立國傢,一殷是周人居住邑中,商人居住野,這就有了國、野之分,也就出現了居住國中的人稱國人,居住在野的人稱作野人。
  周滅商前後,是周族氏族解體,階級分化的時期。氏族中的顯赫傢族演化為貴族,一般氏族成員演化為平民。最初,國人包括貴族。從《左傳》有關國人的記載看,有些地方就很難說它不包括貴族。因為貴族也住在國中。但可以理解,國人主要的是貴族以外的周族自由平民。
  國和邑同義,衹是指人們居住的地方,直到春秋戰國時期,國的這一含義還保存着。(詳《城邦國傢》一節)。
  西周春秋時期,國人是強大的社會勢力,對政治問題很有發言權,而且參與政治活動,過問國傢大事。
  歷史上我們看到的最早的國人的政治活動,是西周晚年的國人暴動驅逐厲王。《國語·周語上》載:“厲王虐,國人謗王。召公告王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38】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王弗聽。於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於彘。彘之亂,宣王在召公之宮,國人圍之。召公……乃以其子代宣王。”這裏看到,國人一怒,逐了厲王,圍了召公宮,還要殺太子,召公不得不把自己的兒子去替宣王死。
  氏族部落時期,氏族成員權力大,氏族部落有大事都要由氏族成員大會最後討論决定。這是古代的氏族民主製。摩爾根《古代社會》中所講的易洛魁族有此制度,恩格斯《家庭、私有製和國傢的起源》所講古希臘、羅馬、日耳曼人等也都有此制度、有此時期。古代中國也不例外。在古代典籍中,我們看到西周春秋時期,國人還有一些民主權力,這些權力也反映了氏族民主製的影子。《周禮·小司寇》:“小司寇之職,掌外朝之政以致萬民而詢焉。一曰詢國危,二曰詢國遷,三曰詢立君。”《大司徒》:“若國有大故,則緻萬民於王門。”鄭註:“大故,謂王崩及寇兵也。”
  小司寇之職,掌外朝之政。周製,天子、諸侯皆有三朝。外朝是朝萬民的,這在氏族社會就是氏族全體成員大會。此外,尚有兩個內朝。這個問題,另節再討論。這裏看到國危、國遷、立君等大故,皆要緻萬民徵詢意見。
  《國語》和《左傳》裏有不少“朝國人”的記載,遇有大事就“朝國人”以徵詢意見。如秦、晉韓原之戰,晉惠公被俘,晉國曾朝國人議立新君。《左傳》僖公十五年:
  “晉侯使郤乞告瑕呂飴甥,且召之。子金教之曰:朝國人而以君命賞。且告之曰:孤雖歸,辱社稷矣!其卜貳圉也。衆皆哭。晉於是乎作爰田。”
  晉惠公不是個好國君,他三番五次把國傢大事錯置失當,失掉貴族的支持。這裏他以“作爰田”收買國人對他的好感,希望【39】國人支持他。他要求國人以太子圉代他行使國君職務,正是《周禮·小司寇》所說的“詢立君”。
  《左伶》僖公十八年:
  “邢人、狄人伐衛,圍兔圃。衛侯以國讓父兄子弟。及朝衆,曰:“苟能治之,燬請從焉。衆不可,而後師於訾婁。”
  這是國君為讓國而朝衆,衆不同意,國也就讓不成。這也是詢立君。
  《左傳》定公八年:
  “衛侯欲叛晉(與晉人盟於鄟澤受辱),而患諸大夫。王孫賈使次於郊。大夫問故,公以晉詬語之,且曰:寡人辱社稷,其改卜嗣,寡人從焉。大夫曰:是衛之禍,豈君之過也?公曰:又有患焉,謂寡人必以而子與大夫之子為質。大夫曰:苟有益也,君子則往,群臣之子敢不皆負羈絏以從。將行,王孫賈曰:苟衛國有難,工商未嘗不為患,使皆行而後可。公以告大夫,乃皆將行之。行有日,公朝國人使賈問焉,曰:若衛叛晉,晉五伐我,病何如矣?皆曰:五伐我猶可以能戰。賈曰:然則如叛之,病而後質焉,何遲之有?乃叛晉。晉人請改盟,弗許。
  又同書哀公元年:
  “吳之入楚也,使召陳懷公,懷公朝國人而問焉,曰:欲與楚者右,欲與吳者左,陳人從田,無田從黨。”
  這都是詢國危的例。衛侯朝衆的衆,當是國人。衛侯本决定叛晉,難在貴族不從,所以他先朝大夫,請改卜嗣。朝大夫之後,他又朝國人。國人支持他,他纔决定叛晉。吳伐楚,招陳懷公。對陳來說,這是關係國傢存亡的大事,所以懷公就朝國人以徵詢意見,决定去從。
  國人在政治上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首先是由於國人有權,有【40】從氏族沿續下來的氏族成員的民主權。其次是因為國人人數衆多,出兵打仗依靠它。如果得不到國人的支持,就無法對外進行作戰,其結果可能是國破族滅。最形象化的例子是衛懿公得罪國人而亡國。《左傳》閔公二年載:
  “鼕十二月,狄人伐衛。衛懿公好鶴,鶴有秉軒者。將戰,國人受甲者皆曰:使鶴,鶴實有祿位,餘焉能戰。”……及狄人戰於熒澤,衛師敗績,遂滅衛。”
  國人,在國傢政治生活中是一股強大的勢力。春秋時期,我們看到國人對國傢大事總是積極主動的表示意見。《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宋公及楚人戰於泓。……宋師敗績,門官殲焉。國人皆咎公。”同書昭公四年,“鄭子産作丘賦,國人謗之,曰:其父死於路;己為蠆尾。以令於園,國將若之何?”同書昭公二十七年載:楚“郤宛直而和,國人悅之。鄢將師為右領,與費無極比而惡之。令尹子常,賄而信讒。無極譖郤宛焉。……令尹盡滅郤氏之族黨。……晉陳之族呼於國曰:鄢氏、費氏自以為王,專禍楚國。……令尹盡信之矣,國將如何?令尹病之。……楚郤宛之難,國言(國人之謗言——楊伯峻同志註)未已,進胙者莫不謗令尹。瀋尹戍言於子常曰:……吳新有君,疆場日駭。楚國若有大事,子其危哉-…子常殺費無極與鄢將師;盡滅其族,以說於國人。謗言乃止。”國人的謗言,使令尹害怕,不得不誅殺大臣,以平息謗言。
  國君如果不同意國人的意見,國人可以驅逐國君下臺。《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晉侯、齊侯盟於斂盂。衛侯請盟,晉人弗許。衛侯欲與楚,國人不欲,故出其君說於晉。衛侯出居於襄牛。”國君不好,國人可以把他驅逐。這是當時人的思想。《左傳》襄公十四年載:“師曠侍於晉侯。晉侯曰:衛人出其君,不亦甚乎?對曰:……天之愛民甚矣,豈其使一人肆於民上以從其淫而棄天地之性?必不然矣。”師曠的話,代表了當時人對出君的【41】看法。到戰國時,孟子還有“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的話。
  國人能驅逐國君,也能驅逐貴族。卿大夫貴族處理政務不當,也可能遭國人的驅逐。《左傳》哀公十一年載:“夏,陳轅頗出奔鄭。初,轅頗為司徒,賦封田以嫁公女;有餘,以為已大器。國人逐之,故出。”貴族對於國人,總是畏懼的。宋國有這樣一個故事:“國人逐瘈狗,瘈狗入於華臣氏。國人從之。華臣懼,遂奔陳。”(《左傳》襄公十七年)。國人追逐狂犬來到華臣傢,華臣以為是來對他不利,逃奔陳國。貴族對國人畏懼如此。
  國人參與貴族與國君的鬥爭。
  《左傳》文公七年,“宋成公卒,……昭公將去群公子,樂豫曰:不可。公族、公室之枝葉也,……若之何去之?不聽。穆、襄之族率國人以攻公,殺公孫固、公孫鄭於公宮。”
  同書文公十六年,“宋公子鮑禮於國人。宋饑,竭其粟而貸之,自七十以上無不饋貽也,時加羞珍異;無日不數於六卿之門。國之材人,無不事也。親自桓以下,無不恤也。……昭公無道,國人奉公子鮑以因夫人(襄公夫人)。……既,夫人將使公田盂諸而殺之。公知之,盡以寶行。蕩意諸曰:盍適諸侯?公曰:不能。其大夫至於君祖母以及國人,諸侯誰納我?……盡以其寶賜左右以使行。”
  同書文公十八年,“莒紀公生大子僕,又生季佗,愛季佗而黜僕,且多行無禮於國。僕因國人以弒紀公,以其寶玉來奔。”
  同書成公十三年,“曹人使公子負芻守,使公子欣時逆曹伯之喪。秋,負芻殺其大子而自立也。諸侯乃請討之。晉人以其役之勞,請俟他年。鼕,葬曹宣公。既葬,子臧(欣時字)將亡,國人皆將從之。成公(負芻)乃懼,告罪,且請焉。乃反,而致其邑。”【42】
  同書襄公三十一年,“莒犁比公生去疾及展輿。既立展輿,又廢之。犁比公虐,國人患之。十一月,展輿因國人以攻莒子,弒之,乃立。”
  同書昭公十四年:
  “秋八月,莒著丘公卒,郊公不慼。國人弗順,欲立著丘公之弟庚與。蒲餘侯惡公子意恢而善於庚與,郊公惡公子鐸而善於意恢。公子鐸因蒲餘侯而與之謀曰:爾殺意恢,我出君而納庚與。許之。……鼕十二月,蒲餘侯茲夫殺莒公子意恢,郊公奔齊。公子鐸逆庚與於齊。”
  國人也參與貴族間的鬥爭。在這種場合,國人往往起决定勝負的作用。如宋景公時,六卿貴族和宋公的近臣大尹爭權,雙方都訴之國人大衆。“皇非我因子潞、門尹得、左師謀曰:民與我,逐之乎?皆歸授甲,使徇於國曰:大尹惑蠱其君,以陵虐公室,與我者救君者也。衆曰:與之。大尹徇曰:戴氏、皇氏將不利公室,與我者不憂不富。衆曰:無別。戴氏、皇氏……使國人施於大尹,大尹奉啓以奔楚。”(《左傳》哀公二十六年)
  這個故事,顯示了國人的力量,國人支持誰,誰將取得勝利。因此,貴族都在爭取國人的支持。下面是幾個例子。
  《左傳》成公十三年,“六月丁卯,鄭公子班自訾求入於大宮。不能,殺子卬、子羽,反軍於市。己巳,子駟帥國人盟於大宮,遂從而盡焚之。殺子如(即公子班)、子駹、孫叔、孫知。”
  襄公十九年:“鄭子孔之為政也專,國人患之,乃討西宮之難與純門之師。子孔當罪,以其甲及子革、子良氏之甲守。甲辰,子展、子西率國人伐之,殺子孔而分其室。”
  襄公二十六年,“孫文子在戚,孫嘉聘於齊,孫襄居守。二月庚寅,寧喜、右宰榖伐孫氏,不剋,伯國(孫襄也)傷。寧子出捨於郊。伯國死,孫氏夜哭。國人召寧子,寧子復攻孫氏,剋之。”【43】
  襄公二十七年“(慶封)使盧蒲嫳帥甲以攻崔氏,崔氏堞其宮而守之。弗剋,使國人助之,遂滅崔氏,殺成與疆,而盡俘其傢。”
  國君和貴族都是理解國人的力量的,他們中聰明的人都知道對國人畏懼三分,同時也知道爭取國人站在他們一邊。他們盡量買好國人,求取國人的支持和援助。晉惠公為了得到國人的支持,遂“作爰田”。宋公子鮑禮於國人。鄭子産不毀鄉校,就是為了從鄉校中聽聽國人的輿論。春秋時期,國君和貴族都爭着盟國人以加強自己的勢力。如魯陽虎“盟國人於亳杜”(《左傳》定公六年)。
  西周春秋時期的國人,它的前身就是氏族社會中的氏族成員,它是從氏族成員演化下來的。國人的政治權力,是氏族社會氏族成員民主權力的遺存。
  古代氏族成員的民主權力,在墨傢思想裏反映的最強烈。墨子提出天子、三公、諸侯國的正長,皆由選舉産生。“選天下之賢可者,立以為天子。”“選擇天下之覽可者,立置之以為三公。”“選擇其國之賢可者,立置之以為正長。”(《墨子·尚同上》)。墨子是春秋戰國之際的人物,墨傢集團的成員多是社會下層勞動人民,特別是城邑小手工業者,所以墨傢對古代民主反映最強。墨傢是下層人民,接受文化教育的機會比較少,愚昧、迷信反映的也最多。但卻正好證明墨傢是社會的下層民衆。
  古代民主思想,在戰國還有遺存。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盡心下》),“國人皆曰賢,然後用之”,“國人皆曰可殺,然後殺之”(《梁惠王下》)。都是古代民主思想。也顯示了直到戰國,國人在國傢政治生活中還是有力量的。戰國時代,政治上活躍的士,就是國人中的代表人物。【44】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序言壹 由部落到國傢 一、早期國傢的出現 (一)殷商社會和經濟
(二)周人的早期生活(三)滅商後商周兩族的關係
二、階級分化和演變 (一)貴族(二)國人
(三)衆、庶、民(四)私徒屬
(五)隸臣妾(六)《詩經》中所見各階級的生活
三、井田和土地制度 (一)土地公有製的史影(二)周王、諸侯、貴族土地所有製
(三)公田和私田(四)國與野的不同田製
(五)農業生産工具和技術四、早期國傢形式 (一)王廷和群僚
(二)城邦國傢(三)國(地緣)與傢(血緣)兩係的合一
(四)禮、刑、兵、稅、役貳 古代社會 一、春秋戰國之際的經濟社會變化 引言
(一)農業生産力的飛躍發展(二)城市交換經濟的興起 1.交換和商人的活躍
(二)城市交換經濟的興起 2.貨幣和城市興起(二)城市交換經濟的興起 3.交換在經濟生活中的地位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