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论语新解——思与行 》
学而篇第一(2)
何新 He Xin
[原文]
有子曰①:“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鲜矣③。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④。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⑤!”
[译文]
(1.2)有若说:“如果为人孝顺,却会犯上,这是很少见的。不会犯上,却会作乱,这种人不会有。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立得牢,枝叶随之而生。孝顺之德,就是做人的根本啊!”
[注释]
①有子:有若,孔子弟子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若少孔子三十三岁。”
《柳柳州文集》:“诸儒皆以《论语》孔子弟子所记,不然也。《论语》书中所记诸弟子必以字,而曾子不然,盖其弟子之号师尔。而有子亦称子者,孔子既殁,诸弟子尝以其似孔子而师之,后乃叱避而退,则固尝有师之号矣。”《程子经说》:“《论语》曾子、有子弟子撰,所以知者,惟二子不名。”
②金文“孝”,上老下子,象男子背负老者之形。敬老、事老曰孝。《论语释文》:“弟”,本或作“悌”。弟,即悌,音通德。德,金文晚出之字,甲骨文作“徝”,即循。循者,顺也。顺兄长,曰“弟”(悌)。孝弟即孝循,亦即唐宋后之言“孝顺”。
③好,合也。一音之转。鲜,稀也,少也。《集解》:“鲜,少也。”
④务,为也。务本,为本也。为,做也。
《集注》:“务,专力也。”本,树根曰本。道,标也,指植物之枝叶。旧释道理,谬。
⑤仁,人也,音义相通。陈善《扪虱新语》:“古人多假借用字。《论语》中‘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又曰‘观过,斯知仁矣’,又曰‘井有仁焉’,窃谓此‘仁’字皆当作‘人’。”
林春溥《四书拾遗》云:“案‘不知其仁’、‘无求生以害仁’,《唐石经》皆作‘人’。‘古之贤人也’,古本作‘仁’。宋儒不通训诂,遂至沿袭其误,强事解释。种种谬说,由此而生。盖儒家之所谓道,不出伦常日用之间,老庄一派始求道于窈冥恍忽不可名象之中。”
“仁”在孔子学术中为一重要概念。其通常有三义:
1.“仁”为“人”之通假字。
2.仁古音近偶/爱,可借为爱。
3.仁古音近懿/宜。懿,美善。
此处当为第一义,即借仁为人。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①,鲜矣仁②!”
[译文]
(1.3)孔子说:“花言巧语者,很少有仁善之心。”
[注释]
①巧,美也,巧言即美言。《老子》:“美言不信。”朱熹《集注》:“巧,好。”令,伶也,灵也,伶俐、机灵。
②仁,竹简文异体作“”,从身,身亦音善。身、善一音转。仁即善之异语。《论语》中言仁(除借为“人”者外)、言善,两字皆可互置,其义不变。鲜,稀也,少也。
(考异)皇本作“鲜矣有仁”。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巧言令色……难于仁矣。”
[原文]
曾子曰①:“吾日三省吾身②——为人谋而不忠乎③?与朋友交而不信乎④?传不习乎⑤?”
[译文]
(1.4)曾参说:“我每天多次反思自己——为人谋事是否公正?与朋友交往是否守信?学业是否已作修习?”
[注释]
①曾子:孔子学生,名参,字子舆,比孔子小四十六岁(公元前505—前435年)。
②三省:即三思。何按:省,思也。三,多也。省、思一音之转。
③忠:中正。或说为诚,诚正。
④言实曰信。信古音“验”,言必有验曰信,诚也。
⑤传:训也,老师的传授、教训。习:重复曰习。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
|
|
编辑推荐 | 内容简介 | 图书目录 | 序 | 学而篇第一(1) | 学而篇第一(2) | 学而篇第一(3) | 学而篇第一(4) | 为政篇第二(1) | 为政篇第二(2) | 为政篇第二(3) | 为政篇第二(4) | 为政篇第二(5) | 八佾篇第三(1) | 八佾篇第三(2) | 八佾篇第三(3) | 八佾篇第三(4) | 八佾篇第三(5) | 八佾篇第三(6) | 八佾篇第三(7) | 里仁篇第四(1) | 里仁篇第四(2) | 里仁篇第四(3) | 里仁篇第四(4) | |
| 第 I [II] [III] 页
|
|